服务学习理念下的课堂学习与社区服务
——以《儿童权利与保护》课程为例
2015-01-29朱晓宇赵树理
■ 何 玲 朱晓宇 赵树理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青少年工作系,北京 100089;中国儿童中心 科研与信息部,北京 100035;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青少年工作系,北京100089)
服务学习理念下的课堂学习与社区服务
——以《儿童权利与保护》课程为例
■ 何 玲 朱晓宇 赵树理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青少年工作系,北京 100089;中国儿童中心 科研与信息部,北京 100035;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青少年工作系,北京100089)
在服务学习的理念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于2011年将《儿童权利与保护》课程与社区儿童服务相结合,将学生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社区,形成课堂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立明晰的学习目标,采用参与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生活的社区情境中应用所学的儿童权利与保护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服务;通过小组讨论、微信交流、陈述、写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定期的、有规律的、有组织的反思。实施效果显示:将课堂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转化课程学习的内容,也有利于团队协作和公民责任的形成。
服务学习 课堂学习 儿童权利 社区服务
一、服务学习的定义与背景
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是一种建立在经验学习理论基础上,将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教育方法。美国1993年将服务学习定义为“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将提供给社区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美国服务学习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2]。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兴起服务学习以来,服务学习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得到学者的认同,现在广泛普及到美国小学、中学及大学教育。服务学习已经成为美国当代教育的一大特色,在促进美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复兴高校公民使命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美国的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3]。
服务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开展较早,内地起步较晚。近年来,内地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兴趣和实践热度趋强,但服务学习本土化过程尚在不断借鉴和完善中[4]。在服务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结合高校课程改革的契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于2011年首次将《儿童权利与保护》设立为无年级无专业选课限制、学习与服务结合的全校公共选修课程,通过3年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课堂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设计
有效的课程设计是保证服务学习效率的前提,彭华民等认为,服务学习与传统的大学课程设计在学习对象、学习理念、学习方式、选课方式、成绩评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一)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学习可以分成“符号式学习”和“经验式学习”[5]。“符号式学习”通常发生在正规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符号中介传递信息。这种学习方式注重信息的吸收,要求学习者有较高的语言传递和表达技能,因此可能导致“能说不能做”的状况。而在“经验式学习”中,学习始于学习者的体验(经验),信息来源于学习者的实践活动。这种学习始于学习者的实践,其学习需求来自学习者本人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更具有学习的动力,学到的东西也不容易忘记。服务学习更多强调经验式学习方式。
服务学习理论来自杜威的经验学习思想[6],即学生不仅直接从课程中学习,而且也从所参与的活动中学习;经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还为学生提供了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将各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机会;如果学生运用学习的课程知识服务和发展他们的社区,他们将会成为很好的公民。我们的课程以杜威经验学习的理论为基础,设计诸如情境化学习、反思、体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服务学习是学生在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参加的一种经过精心准备和安排的服务活动,他们通过服务经历进行反思从而获得进步和发展,服务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完整的服务学习包括确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服务活动、服务实践与理论学习整合等方面的内容。《儿童权利与保护》课程设计包括:
第一,学习目标:通过服务学习,提高学生儿童权利和保护的知识技能,促进其观念、情感和行为发生改变,成长为具有儿童权利视角、并能实际开展儿童权利保护工作的工作者。
第二,学习方式: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即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参与者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并能够采取行动改变现状。同时,将学生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社区,开展社区服务实践,要求学生将社区服务设计与专业结合、与课程学习内容结合。
第三,学习内容:(1)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让学生在模拟和真实生活的社区情境中实践所学到的儿童权利与保护的知识和技能;(2)通过体验感受、反思学习和服务过程,培养其关注社会和他人情感的敏感度,促进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帮助他们形成积极正确的儿童观,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三、课程实施
Kolb在杜威经验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综合皮亚杰等人的学习过程理论构建了经验学习的基本模型,提出具体的经验、观察与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在新情境中检验概念等四个循环的学习环节[7]。我们在Kolb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实施课程如下:
(一)课堂学习
在基本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利用参与式培训的方法理解儿童权利与保护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观察和体验培训师使用的各类参与式培训办法,在培训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和实践,对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抽象概念。下面以“儿童观”学习为例,课堂学习包括:
第一,儿童基本概念的学习:我们利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方法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儿童的年龄界定和不同的提法(儿童、幼儿、未成年人、少年、青少年等);讨论《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的规定以及为什么要如此规定;讨论儿童与我国法律上“未成年人”的关系,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关系(堕胎的合法性);明确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第二,儿童观的学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查资料、访谈、问卷等),获得并呈现任意历史时期、国家地区、宗教民族下的儿童观。学生在课堂上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了中国古代儿童观(家族本位儿童观),以戏剧的方式呈现了古希腊儿童观(国本位儿童观),以访谈调查的方式呈现了北京某中学在校生的儿童观(现代儿童观),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呈现了云南彝族儿童观与养育习俗,通过归纳反思,加深了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宗教和不同民族的儿童观的认识,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有了深刻的理解,为儿童权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社区服务
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理念,根据社区需求在社区开展儿童服务。社区服务分为评价、分析、行动与反思四个步骤。
第一,评价(发现问题):主要任务是信息收集,确定社区水平,找出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从《儿童权利与保护》课程学习的内容出发,结合各自专业知识,通过观察社区,收集社区日常生活中儿童权利与保护相关信息,评价该社区是否是儿童友好社区,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儿童权利)具体化,帮助学生形成儿童权利视角。
第二,分析(问题):主要任务是讨论制定儿童友好社区的标准,分析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潜在原因、基础(结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服务上,在新情境中检验课堂学习的儿童权利与保护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从儿童权利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参与四个具体维度出发,用儿童权利的四项基本原则进行评判分析,通过对实践生活层面的问题在抽象概念层面进行探讨,加深学生对儿童权利和保护的理解。
第三,行动(解决问题):主要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社区优先解决的问题,制定具体社区服务内容。选择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确定具体活动,进行资源分析,设定服务计划、开发活动,同时检测和评估之。
学生选出流动儿童问题为社区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进行服务分类(长期/短期服务,面向家庭/流动儿童的服务,直接/间接服务等),制定具体的儿童服务规划。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并实施“流动儿童课后学业辅导与陪伴服务”、“打工子弟学校支教服务”、“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一起过儿童节”、“儿童家访”等多项服务学习项目。以“大家一起过儿童节”活动为例,学生设计的主题是“手拉手,齐步走”,活动目标是促进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分别通过“拉拉手是朋友”、“盲行”、“同手同脚”、“寻宝大行动”等活动实现上述活动目标,流动儿童和家长均反映活动效果很好。
第四,反思(总结与深化): 反思是服务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反思可以使学生思考课堂学习的知识技能以及自己的经验(观点,视角)与社区服务及需求的匹配度,借此获得知识的提高、品格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提高。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记录并思考服务过程、撰写服务心得等多种形式开展反思,反思贯穿整个学期。反思促使学生理解其他同伴成员的想法和立场,并提高同伴间相互协作的程度[8],加强他们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我们建立微信群交流平台,不仅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更顺畅、反馈更及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该平台的讨论达到反思的效果,促使反思更深入。
(三)课程评价方式
平时课堂成绩占40%,社区服务和书面成绩占60%。书面成绩评价来自于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社区穿行调研报告,从儿童权利和保护的角度评价该社区是否为儿童友好型社区,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儿童权利视角和儿童保护意识;二是针对社区具体问题,自己设计开展活动的计划,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种参与式培训方法;三是反思报告,对服务学习进行反思与体会,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等。
四、课程实施效果与影响
总结近三年课程实施效果与影响发现,服务学习可以达到多个目标,因篇幅所限,本文集中讨论服务学习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即使在相对短暂的一学期内,服务学习程序的做法也似乎已经影响了学生的态度、价值观、技能和他们认识社会问题的方法[9]。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一方面,课堂采取参与式培训方法,多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角色,课堂上参与度很高,出勤率基本都保持在95%以上;另一方面,社区服务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需求来自于学生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学习起来更具有动力。很多学生在反思材料中写道:“我第一次真正地觉得我需要学习”,“要不然我没法解决问题”,“老师教的东西马上就能用得上。”
服务学习这种在“做中学”的经验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运用、深化课程知识和提高技能,同时对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绝大多数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表示出对参与式学习的认可,以及对社区服务经历的好奇与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服务学习的方式使得“课程变得更有趣”, “这个(服务)经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二)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通过服务学习,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其中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别明显。参与式学习必须在平等、合作、信任、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开展。认可他人经验的多样性和独特价值,进而才能开展合作,完成小组任务。同样,在服务过程中,为了解决社区现实问题,小组成员不得不学会合作,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学生在社区服务反思材料中均提及如何克服困难以及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等。经过一个学期的服务学习,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协调和互助,加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与此同时,我们服务的问题是发散性的,现实情境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三)帮助建立学术自信和能力自信,提高学生的自尊和效能感
在参与式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和管理的主导者。在如此教学思路的指导下,学生反复实践,不断认可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对自己的表现给予及时的积极反馈,从而逐渐成为学习和服务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参与服务学习,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社会能力、目标感、决策、合作以及写作和思考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有学生在反思中写道:“感觉到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以前我都没真正接触服务儿童,没想到我能行”,“今后更有信心帮助他人了。”服务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成功体验,建立了服务他人的自信心,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值得信任的人。大部分学生参与服务学习后,认为自己更具有社会竞争力了。
(四)有助于学生确定自己将来的职业兴趣和方向
通过社区服务工作,很多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学生在反思中写道“我发现我喜欢做与儿童相关的工作”,“我发现与人打交道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参与式培训方法太有用了,我将来工作也要用这门课的方法”。部分同学开始思考或咨询未来职业中如何运用专业技能的问题。
(五)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度
《儿童权利与保护》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服务,使学生观察了解社会,感知生活,将专业学习与社区的真实需求结合起来,使得大学生的成长与社会发展建立联结并相互促进,进而强化其作为社会人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提升其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学生的反思材料中均提到服务学习有助于他们培养社会责任感,说明服务过程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积极参与、负责任的公民。服务学习还提高了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度,这表现在课堂内外的利他行为上。每次课上我们都需要将教室传统的座位(插秧式)摆放为方便讨论的U型座位,课程开始的前几节课,整理桌椅板凳的任务需要分配到人,到了课程中期,该任务自发自觉地变成了大家的自主行为。在社区服务后期,学生也开始主动关心服务对象(流动儿童或家庭),自觉自愿地开展服务,甚至是额外服务。
思考和启示: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探寻通过社会服务,把学生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在服务社会中学习或提升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并以此塑造自身的品格,培养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借鉴美国服务学习这种独特的教学实践体系,经过三年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服务学习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1]单 玉:《“服务学习”(SL)与负责任公民的培养——美国学校公民教育中“服务学习”方法的运用及其启示》,载《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
[2]陈 静:《美国服务学习与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比较研究》,载《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第5期。
[3]唐琼一 胡 斌:《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社会文化意义探寻》,载《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4][6][7]张 莉 方 巍:《美国服务学习及其研究的本土化启示》,载《青年探索》,2011年第1期。
[5]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8]许瑞芳:《从“社区服务”到“服务学习”:教育蕴涵在服务中拓展——美国服务学习的启示》,载《教育探索》,2010年第10期。
[9]郝 运 饶从满:《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特点、实施程序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责任编辑:任天成)
2015-03-26
何 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儿童福利政策、儿童权利与保护; 朱晓宇,中国儿童中心科研与信息部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儿童权利、儿童发展; 赵树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