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2015-01-29曾长隽
■ 曾长隽
(广东药学院 人文社科部,广东 广州 510006)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 曾长隽
(广东药学院 人文社科部,广东 广州 510006)
人文关怀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本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和丰富的价值意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平等交流、贴近生活的基本原则,提倡对话教育,注重隐性教育,确立大学生主体建构的目标理念,增强教育者的人文关怀素养。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需要人文关怀,人文教育必然呼唤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倡导和价值彰显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内在关联
人文关怀思想始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欧美国家虽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名,却有将其融入政治社会化理论教育之实。在人文关怀方面,西方各国素有推崇人文精神的社会文化传统,不乏人本主义的价值主张,虽然在现代社会阶段出现过工具理性的不当扩张,但其人文关怀的理念已渗透于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多个学科教育之中,同时还创造了一批实用方法和操作技术[1],如心理咨询、体谅德育、价值澄清、意义治疗、宗教灵修等。而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人文关怀不仅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还能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二者相互联系和渗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的真正需求出发,满足人的需要,最终回归到人,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价值、人生意义等人的本质性的问题,并始终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发展等终极价值相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理解、自我认同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建设人本身,其核心理念应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致力于人性的优化、人格境界的提升、人生美德的高扬和人生意义的丰富。人文关怀倡导对人的主体地位和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及对人的终极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层面都体现了人文关怀:在科学层面,积极引导大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与探索;在道德层面,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评判能力;在人生态度层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价值层面,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意蕴
1.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注重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方式、体制、模式等各个方面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变革,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关注每个大学生个体的存在与发展,关注其生命的价值意义,并且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人格的培养。
2.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实现现代化。人文关怀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凸显其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具有理想化的宏观目标,并强调集体主义,无论从理念思路、内容设置、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目标上都对人的个体性和主体性重视不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纠正以上倾向,把个人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发展人的综合潜能;又要反对个人主义的特立独行,把个体与集体的发展割裂开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发展,把宏观目标与个人的实际生活与自身需要结合起来,将集体诉求与个人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肯定人的尊严,注重人的个体价值实现。从根本上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个体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3.指引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人是有精神存在的生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并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同时也带来了精神上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主体意识增强。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旧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已经滞后,新的思想道德体系尚未建立,人们以往恪守和坚持的价值、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挑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仰危机等现象。社会的变化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市场经济讲究利益导向、公平竞争,社会领域的思想道德要求奉献精神,加上人生资历、学识、能力及经验的制约和影响,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这些都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人文关怀,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提高大学生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大学生指引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4.锻造大学生现代人格品质
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育人,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是育人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思想引导、教育启发改变传统人格品质中被动、保守、狭隘的成分,提升人格品质中的优秀成分。当今社会呈现出多元的价值观,大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够丰富,判断力、选择能力不强,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人格品质,如拜金主义、损人利己、诚信缺失等,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积极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促进他们的思想更加成熟,锻造大学生现代人格品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
1.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原则
教育是培养人,是唤醒人的力量,是培养人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使人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育者积极施加教育影响,受教育者能动地接受教育影响,并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自我教育,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己的思想。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正确引导和充分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发挥教育的主导性,最关键的是引导大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性。让大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接受,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整理、储存,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自己的行动。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后,他们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自我发展,实现教育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发挥主导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主体观念,强化个性的自我塑造功能,使大学生由单向的、被动的客体变为能动的、平等的主体,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恰当地评价自我,科学地设计自我,合理地调节自我,使其在知、情、意、行方面和谐发展。
2.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原则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人的发展不但不排斥个性发展,而且把个性发展置于重要地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追求。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个体,就无所谓社会;没有社会,个体就无法生存。全面发展是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个性发展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在个体身上的有效结合,是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个体个性形成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个性发展又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是向受教育者灌输一些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或将一些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强加给教育对象,而是注重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地激发人的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崇高的自觉性,使人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成长、发展需要,从而在内心获得一种提升境界、完善人生的动力。”[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坚持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不能只注重大学生的共性,均衡发展不等于全面发展,要尊重大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弘扬个性的基础上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大学生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平等交流原则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发挥情感的先导作用。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桥梁和纽带,建立感情的前提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平等,感情沟通的直接方式是平等交流。平等交流首先要尊重对方,要获取他人的尊重先要尊重他人,这是沟通交流的前提;其次要保持平等心态,切忌居高临下,沟通的目的是达成共识,而不是对方被你说服。真正的交流只存在于地位平等之间,否则,人与人就无法坦诚相待,真心交流。当今社会正发生着巨变,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相互碰撞,有些问题的是非界限并不十分清晰,再加上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在价值选择上面临着困惑。面对这种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简单地用“我对你错,我讲你听,我训你受,我打你通”的方法,而是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和地位与大学生交换意见、沟通思想、相互促进。通过平等的交流和探讨,使大学生自觉坚持正确观点,同时允许大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大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后要注重互动交流平台的建设,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人本化途径和措施,拓宽大学生获取信息、反馈意见的渠道,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水平。
4.贴近生活原则
生活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是生命之源和人生之本,是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活动空间。个体生命的发展只能在富有人性完整的生活世界里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关怀大学生成长的教育,必须要关注生活、反映生活、提升生活。“让道德教育紧密围绕生活、在生活中、结合生活、通过生活来进行。”[4]要把握导向的正确性、主动性,摸清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前瞻性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要求其人文关怀体现生活的特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要坚持贴近生活的原则:一是从实际生活出发,以生活为载体,注重大学生自主性与能动性的发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二是关心大学生的需求和生活中的问题,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引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去;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满足大学生的正当合理需求,帮助其解决生活、学习、就业、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压力,可将生活中的生动案例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
1.提倡对话教育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传授式、单向式、独白式,这些教育方式是听话教育,不管大学生喜欢与否,教师一厢情愿地向大学生灌输,大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能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话教育则是注重教师和大学生双方的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双方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良好的互动过程中,大学生学于其中、乐于其中,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对话是教师和大学生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理解就要学会换位思考,教师要理解大学生,就要去关心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让大学生自由讨论,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把教师的言传与大学生的思考结合起来,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维习惯,进行启发、探究式的教学。对话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大学生的个性,耐心倾听大学生的各种想法,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在讨论中共同进步,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成为思想互动的舞台。这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互动的形式渗透着人文关怀精神,使得师生双方能进行心灵上的良好沟通互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师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促进双方在思想上、认知上的相互接纳。
2.注重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创设的教育情境模式、实践活动、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潜移默化影响和感染的一种非显性的教育活动,能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品位的目的。笔者所在的医药类院校在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展示了独特风采,主要表现在:借鉴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庸之道的价值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以及仁政德治、民本主义、大同理想、实践理性、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等思想,广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拓宽大学生的人文视野,厚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对校园文化活动统筹规划、精心布局,打造人体科学教育中心、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等校园文化品牌;以综艺、技能、学术、环保等为主题的五十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校园活动,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对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功能;组织人文讲堂、生命教育、民主法治、心理健康等主题讲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内涵;开展“社区义诊”、“健康咨询”、“义务献血”、“送医送药”、“爱心救助”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并融入社会,拓宽人文关怀的空间,达到锻炼能力、提升品格、愉悦身心的目的,帮助大学生学会求知、共处、待事、做人;通过展示和凝练我校校训、校徽、校旗、校歌蕴含的人文意蕴,感染大学生用科学精神去升华道德、发展智慧、陶冶情操;率先在省属高校建立医药人文研究中心,围绕医药人文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课题攻关的方式开展医药哲学、医药伦理学、医药政策、卫生法学、医疗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
3.确立大学生主体建构的目标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和教育主体[5]。高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给大学生以平等自由的参与机会,尊重他们的需要、兴趣、个性、尊严、价值及其自主性和自由发展的权利。首先,要确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当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个性得到充分展现的时候,才能在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所进行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的潜能,促使大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其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主要包括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自主精神,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团结互助、积极合作的协作精神等。再次,要重视发展大学生的主体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讨论、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最后,要重视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大学生的向善性、自主性等人格品质,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使命。
4. 增强教育者的人文关怀素养
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树立育人意识,增强人格感染力,培育人文情怀,以诚待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实感人。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敞开心扉、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化解矛盾、解疑释惑。用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和充满人情味的教育方法,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为根本出发点,营造适合大学生发展的人文环境,引导大学生在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领域中去理解和领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意义。要创造性地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细致地分析、巧妙地应对各种情况和问题。教育者应增强其人文关怀的角色意识,要爱护自己的教育对象,尊重其人格、权利,关心其工作、学习和生活。教育者要了解和关心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帮助大学生成长和实现自我,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教育过程中投入自己的真情,把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精神世界的构建、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自己职业幸福感的目标。
[1]王习胜:《国外思想关怀的主要理路及其批判》,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2]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载《思想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3]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4]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5]杨 林:《人文关怀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3期。
(责任编辑:邢 哲)
2014-11-13
曾长隽,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本文系广东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生态文明教育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013gyskb0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