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务研究

2015-01-29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实务毕业生大学生

■ 彭 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社会工作学院,北京100089)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务研究

■ 彭 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社会工作学院,北京100089)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目前各个高校和社会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使得部分大学生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何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工作,在协助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进行职业准备上,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等方面,都能够发挥其专业优势,取得较好的效果。

社会工作 大学生就业 生态系统理论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学校的问题?国家的问题?抑或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尝试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难,压力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学校和相关部门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加大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力度。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大学生就业面临种种困境。

据人民网报道,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而当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1]。中国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发布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招聘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没有明显增长,甚至比2013年略有下降。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 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数减少7.3%。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有毕业生727万人,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4年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词是“仍难好转”。

毕业人数的增加和就业岗位的减少造成的供需失衡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待业毕业生数量庞大,大量的往届毕业生与应届毕业生一起竞争工作岗位。加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大部分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和大中城市就业,集中在热门行业,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和“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

二、从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问题

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2]。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布朗芬布伦纳将生态系统划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以及长期系统,构成了生态系统理论的系统模型。微系统是指个体直接接触的系统,例如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对个体影响深远,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特定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模式;中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不同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如家庭和学校、父母与同伴之间的互动; 外系统是指个体不直接参与但会对微系统产生一定作用的外围系统,如父母的工作单位、学校的领导机构等; 宏系统是指个体成长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个体的成长经历及感受,如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阶层、经济结构、文化模式、法规政策等;长期系统也称历时系统是指在个体发展中所有的生态系统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强调各生态系统的变迁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例如,随着时间的变化微系统中可能会有弟弟妹妹出生、父母离异等变化。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工作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微系统方面

第一,大学生自身的能力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致使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适应能力较差。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造成毕业时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3]。

第二,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由昭红认为,“近八成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4]。

(二)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方面

第一,高校与社会、家庭的链接问题。部分高校的招生、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科学预测,片面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师资力量进行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设置,专业及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加大了就业的压力与难度。此外,高校的就业工作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和学校就业指导机构,高校与大学生的家庭在关于学生就业方面的沟通较少,不利于家庭对于学生就业作用的有效发挥。

第二,就业模式与就业市场的问题。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已由“统招统分”转向“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模式,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和成熟,一个公平、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信息、网络、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毕业生主要还是通过学校和人才市场举办招聘会、熟人介绍等比较原始和低效的方式获得信息, 渠道比较窄。

第三,用人单位的问题。用人单位提高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的必然结果。当大学生劳动力资源成为一种非稀缺的资源时,为了使企业招到真正的人才,招聘者必然从一个更宽泛的范围,通过多种形式去挑选最适合的、高素质的毕业生人才。但是,也有部分用人单位因为“买方市场”所带来的优越感,在选拔毕业生的过程中,一味要求高学历、名牌院校,“就业歧视”现象依然存在。

第四,就业指导体制的问题。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的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 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少,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专业、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部分高校就业工作经费没有按标准核拨,就业工作所需经费没有保障,尤其是院(系)一级就业经费严重不足。

(三)历时系统方面

第一,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接受的职业生涯教育不足。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青少年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主要在应付各类升学考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是文化知识的学习,缺少有关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普遍在中学阶段就开展有关职业生涯教育,有些国家甚至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职业生涯教育,让青少年学生提前认识职业问题,进行相应的职业准备。

第二,大学生就业工作缺少全程观。大学生不仅仅在进入大学之前的职业生涯教育不足,在进入大学之后,有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依然存在不足。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群体,缺少针对各年级学生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缺少全程观。

三、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的大学生就业工作策略和实践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5]。按照工作手法,社会工作可以划分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研究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学院从社会工作专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秉承全程育人的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一种系统的“全程就业”工作模式,以回应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问题。所谓“全程就业”是指,全人、全员、全程。一是全人就业。强调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本,关注学生的思想、生理、心理、社会、情感、智能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二是全员就业。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推动由相关领导、学生工作人员、班主任、助理辅导员、任课教师、咨询辅导专业人员、学生干部、校友等与学生相关的人员组成“全员就业”工作团队,共同参与到学生就业过程中。三是全程就业。注重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就业工作内容,形成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全程就业”的工作体系。以下结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学院就业工作的实务进行阐释。

(一)全人就业,加强学生就业观念引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强调以案主为中心,来回应案主的需求。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此,需要关注大学生身体、生理、心理、社会、情感、智能等各个方面。社工学院的措施有:(1)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开办“生涯辅导”、“面试能力提升”等小组活动,与大学生讨论就业的观念、性格与职业选择、求职准备等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能力,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2)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工作的方法,针对就业困难,或者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同学,开展就业“个别辅导”服务。个别就业辅导服务,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3)运用社区工作方法,结合项目管理的形式,举办“暑期考察团”、“就业特训营”等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职业选择可能性,增强学生就业的信心,提升学生就业的能力,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就业需要。(4)社会工作专业强调助人自助。发展学生自助互助组织,也是就业工作中的一个着力点。社工学院举办“未来阵地联盟”活动,按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意向,将学生分成“考研组”、“考公务员组”、“就业组”、“出国组”等,每组设有组长,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收集信息、知识共享。学生自助互助组织建设和分类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针对中、外和宏系统,动员学校、社会、家庭全员参与就业工作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系统的视角,社工学院在就业工作实务中,强调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社工学院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设立就业领导小组,组建由学校及学院领导、毕业生校友、班主任等学校管理人员、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等与学生相关的人员共同组成就业工作团队,形成合力,为学生就业提供全员支持。

社工学院自2008年开展“就业导师计划”,聘请毕业生校友担任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导师,为大四学生提供为期一年的就业帮助和支持,就业导师过来人的经验以及工作机会推荐都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受到学生的肯定和欢迎。

通过“家长见面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既让家长理解,不过分干预学生的未来职业选择,也让家长明白学生的就业不仅仅是学生和学校的事情,更需要家长的关心、支持和鼓励。

举办“村官体验营”、“探访毕业生足迹”、“社工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一方面“走出去”,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宣传和推荐学院学生。同时也带学生走出去,观察和体验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待遇等情况,让学生有更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选择。另一方面“请进来”,学院发挥二级学院的灵活性和专业性,举办专场招聘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招揽人才,为学生搭建便利的就业平台。

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方案,增开一些能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回应市场和社会现实需求的课程。

加强就业工作制度建设和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就业工作的领导机制和执行系统以及评估方案,用制度来保障就业服务计划的实施。

(三)针对历时系统,树立全程的就业观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缺失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需要在大学阶段补上,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该贯穿大一至大四的整个大学阶段。社工学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不同的就业服务计划。

针对大一学生,开展“自我探索工作坊”、“专业之旅”、“职业之旅”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专业,了解职业,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和规划。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暑期考察团”、“未来阵地联盟”、“生涯规划小组”、“让简历飞”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实现学生的求职目标打好基础。针对大四学生,开展“个案辅导”、“求职特训营”、“模拟招聘”、“社工专场招聘会”、“就业加油站”、“考研经验交流会”、“公务员考试辅导”等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技巧,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自己大学期间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四、对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践的反思

从社会工作专业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个案、小组、社区等方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学院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与此同时,通过对实务经验的反思,也有一些发现。

(一)微系统和中系统是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践干预的重点

就业工作应该将重点放在关注学生自身及学生与学校、家庭、社区等周边群体的互动关系上。传统的就业工作只关注学生自身,较少关注社会和家庭,缺乏有效的工作方法和依托的工作理论、理念。可以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方法,关注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微系统和中系统中的组织、群体和个人,整合资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工作。

(二)家庭系统是就业工作中的难点,要充分发挥网络和现代物流的作用

大部分高校均面向全国招生,因而学生的家庭分布在全国各地。受地域的限制,学校在与家庭的沟通和互动上,也存在着很多困难。但是,网络和物流的快速发展,必将拉近学校和家庭的“距离”,使得学校和学生家庭的沟通变得更好。学校应该创新工作方法,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平台,克服困难,主动联系家庭,争取家庭的配合。

(三)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做选择

从近三年我院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来看,有70%以上的学生,第一毕业意向是考研,而非直接就业。从实际的毕业去向来看,有近30%的大学生本科毕业后成功升学,继续读研。另有超过5%的同学,选择暂不工作,继续考研或者在家休整一段时间。这些情况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找工作、找好工作的问题。大学生的毕业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和个别化。基于此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目标也应该有所调整,重点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做选择。同时,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也应该有所改变,而不仅仅只是结果导向,只看就业率和所谓的就业质量。

小结: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的价值观为基础,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强调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采取实际行动来“助人”的一种专业和职业。社会工作不仅为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理论视角,也为应对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实践的方法和可行的具体经验。本文受篇幅所限,未能将社工学院就业工作实践部分做详尽阐述。本实务研究对于实务的效果,主要从学生和老师的主观感受层面,以及学校的就业统计数据上看到,在严谨的测量和比较研究方面,尚有不足。实务研究强调实务和研究的多重循环,本研究刚完成第一个“实务—研究—实务”的闭环阶段,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大学生就业的实务和研究工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和研究论证,更好地回应大学生就业难和大学生就业工作遇到的困境。

[1]袁新文:《人民日报:“最难就业年”如何破解》,http://edu.people.com.cn/n/2013/0510/c1053-21434776.html

[2]齐 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中国本土医务社会工作研究》,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

[3]梁朝辉:《试论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载《今日科苑》,2008年第20期。

[4]由昭红:《大学生就业难原因解析及对策研究》,载《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第10期。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责任编辑:王俊华)

2014-10-20

彭 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历奇辅导。

本文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级行政教辅项目“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务研究”(课题编号:18206040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实务毕业生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ODI实务
FDI实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