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事件为中心的青年网络虚拟社群研究
——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

2015-01-29漆光鸿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社群观点意见

■ 漆光鸿 高 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校长办公室,北京 100089;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 庙卷村党支部,北京 101300)

以事件为中心的青年网络虚拟社群研究
——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

■ 漆光鸿 高 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校长办公室,北京 100089;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 庙卷村党支部,北京 101300)

青年网络虚拟社群发展阶段可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消退期四个阶段。青年网络虚拟社群的特征表现为社群形成的自由性和自发性、社群结构的松散性和开放性、社群互动的非平衡性、社群管理的自律性与他律性。青年网络虚拟社群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既有正面舆论牵引作用,也具有情绪的聚集和强化等负面影响。

青年网络 形成过程 网络政治参与 “微笑局长”

网络政治参与一般是指公民以网络为媒介,关注时事新闻、政府活动、民生问题、社会热点事务,并发表网上评论、讨论,表达政治主张和政治意愿,或通过网上选举、网上民意调查以期影响政治决策和政治活动等公共政治生活的体制外的参与行为。虚拟社群则是指以互联网为沟通媒介,以信息联系为纽带,因网络热点事件聚集起来,主动在网络空间进行相对稳定、持续互动的,符号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人的集合体,是一种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型群体,按照持续时间的长短及人员流动情况分为长期虚拟社群和短期虚拟社群。青年虚拟社群就是以18-40岁的青年人为主要成员的网络虚拟社群。

本文研究的是以一个网络事件为中心所形成的短期网络青年虚拟社群。以天涯社区作为资料收集平台,选取陕西“微笑局长”事件,运用网络观察法和文本分析法,对2013年9月-10月天涯社区中“天涯杂谈”*天涯杂谈是天涯社区社会板块的一部分,天涯社区社会板块被誉为最直率的话语场,包括天涯杂谈、百姓声音、天涯时空、国际观察、关天茶舍几个分论坛,也是天涯社区中人气较旺的几个论坛,天涯杂谈是其中最重要的论坛之一。网友在这里主要进行时事评论,关注社会民生、探讨社会问题,观察国际局势,通过网友互动交流体现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和自由精神。板块关于“微笑局长”事件的全部发帖,包括主贴议题、主贴作者ID、回帖人ID、点击量、回帖量、回帖频率、回帖的意见走势、ID间互动情况等进行收集,对文本以及发帖频率、回帖频率、意见走势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分析青年网络虚拟社群的形成过程、阶段特征以及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一、青年网络虚拟社群发展阶段分析

青年网络虚拟社群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自身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指生物形态或功能所经历的一连串阶段或改变。”[1]我们发现,在一个网络事件中,青年网络虚拟社群的周期可以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消退期四个阶段。

研究发现,网络青年虚拟社群的第一个时期是萌芽期。萌芽期是某一事件发生后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形成热点话题并引起网民关注与发表意见的阶段。多数没能得到关注的帖子会迅速被新出现的话题新帖淹没,当一个事件在短时间内引起网民的关注并通过发帖和回帖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时,一个小范围的虚拟社群就相应产生了。以“微笑局长”事件的发展过程为例,2012年8月26日凌晨,陕西延安境内发生双层卧铺大客车与甲醇罐车追尾致36人死亡的特大交通事故,有网友在浏览事故报道时发现了杨达才清晰的笑脸,之后发布微博。该微博在短时间内被转发数千条,民众开始进行人肉搜索,当晚又有网友在微博及其他论坛发布了杨达才佩戴手表的照片,又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天涯杂谈板块,8月27日,ID为“俺是SUPERMEN”的网友转载了一条《陕西延安车祸现场嬉笑满面的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原来是个名表控》的帖子,引发了网友们的关注与讨论,帖子内容也逐渐由对杨达才手表的评论发展到揭露历次民众人肉搜索各级官员名表的事件,两个小时内“深山之巫”、“夜反思”等网民的回复量达几十条,这个板块上的虚拟社群逐渐开始聚集。萌芽期的网络虚拟社群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群体的互动话题能够反映现实社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具有焦点性。微笑局长事件的起因原本是一起特大交通事故,后因“笑脸微博”、“表叔”等引发网上极大关注,并迅速扩展到全社会。帖子海量发布,情绪性、鼓动性极强,光看题目就有“延安车祸现场嬉笑满面”、“名表控”、“在死亡特大交通事故现场爽朗一笑震惊国人”、“延安特大交通事故36人遇难!!!”、“微笑帝杨达才简直要逆天!!”等刺激性字眼,帖子内容多附带视频、照片等利于网民群体进行图像思维的证据。通过信息发布者的议程设置,网民关注的焦点从“杨达才”这个个体转移到对“官员”、“腐败”等共性矛盾的批判,从而在短时间内引起论坛内其他网民的关注。此后,更多的网民开始表达对该事件的观点并观察其他网民的意见,一个虚拟社群酝酿形成。二是群体成员互动交流较少、发帖量不多。大多数成员更多是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希望了解更多更全面的事件信息。从整体上看,帖子的点击量很大,但发帖量和回帖量很少,大多数帖子持续时间较短,说明这一阶段的群体成员基本上属于“旁观”状态。从单个帖子来看,成员间的互动主要是围绕着主帖中的中心话题,与“楼主”即主帖发布者进行单中心互动,帖子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回复及互动较少。回帖中也多为“?”、“!”、“看看”等态度较为缓和的内容。

青年网络虚拟社群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成长期。成长期是随着事件的发展,相关网络话题促使虚拟社群成员间观点不断传播并开始集结的阶段。由于虚拟社群成员在思想上的开放性以及各自地域来源不同的差异性,通过成员之间自由平等的说服与讨论,不仅实现了信息共享,而且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由于群体成员在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文化价值、年龄地域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话题的讨论上很难达到一致与平衡,表现为话语主题的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以天涯杂谈板块短时间的33个网帖为例,10个是记录事件发展的,8个是发表看法的,7个是表达情感的,还有8个是倡导呼吁的,内容也从“悲催的表哥,你死定了”这样单纯表达愤怒,到“微笑局长的尴尬来自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缺位”这样的理性思考。在这种状况下,成员间思想的交织与碰撞变得更为活跃,在你来他往的跟帖互动过程中讨论方向逐渐“分岔”,一部分人的观点和看法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一批跟随者进行频繁回帖,一个讨论互动的虚拟群体开始悄然发展。

青年网络虚拟社群成长期有三个特点。一是群体成员互动增多,随着事件的发展,更多的青年网民特别是在虚拟社群萌芽期处于“旁观”状态的网民参与进来,他们用发帖、跟帖、转帖等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发帖量和关注度急剧上升。但此时发表的观点和见解多是从自我角度出发,将自己的主观想法与客观现实相联系而发表一些情绪性和主观臆断性的极端言论。如“你是体制内的吧?你见过哪个普通人戴三万元的表?你活跃什么气氛?不怕三十六个冤魂厉鬼找你索命吗?”、“畜生当道!”、“在这个国度里贪官横行!”。二是意见领袖出现,将有效的话题信息迅速汇集并进行信息的深层解读,使其他成员能够在杂乱的信息中抓到重点,影响整个社群的意见走势。在天涯杂谈板块,在事件发展的二十多天里,“曾兵2010”、“痴山”等8个人逐渐成为社区的中心,他们发帖的点击量最少是1 245,最多达到38 282,其中对“levyemail”一个帖子的回复量就达到1 630。显然,随着事件的发展,一个有影响力的网络虚拟社群的核心正在慢慢形成。三是成员意见逐渐集中,态度逐渐明朗,形成意见的凝结点。在天涯杂谈板块,渐渐形成了“坚信杨达才贪污”、“相信杨达才清白”、“呼吁对杨达才进行彻查”、“对官员贪污腐败的痛恨”、“对中国反腐的失望”等几个主要观点,一些观点逐渐集结,在支持率较高的某一主要观点下,形成了若干“观点集”,后进的成员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大多也是选择自己所赞同观点的“阵营”。随着观点的集中和凝结,前期围绕话题的“纷繁复杂”的现象逐渐消失。可见,虚拟社群凝结起来的观点是同质吸引并自然发展的*参见孙佳音硕士论文:《虚拟社区规则的自组织生成研究》,第31-32页。,异质观点的同质化和同质观点的自然发展体现了虚拟社群的自调节与自适应性。随着话题讨论的不断深入,因意见领袖引导而形成的不同观点群,加上群体活跃成员充满激情的力挺,以及后进成员惯有的从众心理,由此所引发的群体聚合效应使得这一网络虚拟社群逐步发展强大起来。

青年网络虚拟社群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在这一阶段,媒体对事件的大量报道和网络虚拟社群的积极动员使事件得到了极大的关注。网络意见迅速传感至现实社会,现实事件的发展变化又对网络意见以及虚拟社群成员间的互动产生新一轮的影响。对于青年网络虚拟社群来说,新的刺激信息加入,如媒体对事件的大量报道,管理部门或事件相关方的回应等,都会使群体成员的参与量大幅度提升;而此时群体内的观点交锋、互动回应也愈加激烈,帖子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大大增加,群体成员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都直线上升并达到一个峰值。作为网络虚拟群体,成员相互间的密切程度和互动关系都达到了最高水平,这时虚拟社群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时期。成熟期的青年网络虚拟社群有两个表现特征。一是群体话题及意见走势逐渐明朗,出现“一边倒”的网络舆论。随着观点的集中凝结和舆论双方长期的观点博弈,观点逐渐类型化,出现同类的“意见群体”,话题意见的走势逐渐明朗化。在“微笑”局长事件中,最终观点主要分为两派:严惩派和维护派。从社群中帖子的态度倾向来看,可以分为主流意见与少数意见,一旦出现少数不同于主流的意见便会招致群体成员一致的攻击和谩骂。持不同意见者或中立态度者往往在群体压力和沉默的螺旋作用下保持沉默或转而支持多数人的意见,而原来支持群体意见的网民更加确认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二是群体成员互动加强,群体行为呈现现实与虚拟的交互性。互动是一个群体的基本条件,也是群体生命力的集中表现。与萌芽期的单中心互动相比,此阶段的虚拟社群成员间的互动更为丰富且深入,成员不再只是围绕主帖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非主帖ID也进行回复互动,主帖对其他ID也发表回复并做进一步讨论,从而形成了群体内较为复杂的网状互动模式。

青年网络虚拟社群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消退期。随着热点事件的结束,网民的注意力逐渐被其他话题所转移或替代,虚拟社群里事件相关的发帖量、帖子点击量和回复量急剧减少,互动更是几乎降到零。随着利益相关者、意见领袖、活跃分子等参与主体渐渐淡出,青年网络虚拟社群逐渐消亡。

二、青年网络虚拟社群的特征分析

因为一件事而聚集起来的短期青年网络虚拟社群除了具有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般特征之外,在网络虚拟社会开放性和匿名性的影响下,在群体的形成、结构、互动、管理等方面还具有一些不同于社会群体的新特征。

第一,青年网络虚拟社群的形成具有自由性和自发性。现实世界中社会群体的形成大都依赖地缘、血缘、业缘等关系,群体成员经常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及空间进行持续的相互交流活动,而青年网络虚拟社群的形成主要依赖的是“网缘”,是由于群体成员间对于某一反映社会基本矛盾的热点事件或现象的出现表现出相同兴趣及关注而自发汇聚在一起的群体。同时,由于作为虚拟社群存在载体的互联网本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群体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虚拟社群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以及价值观,自由决定是否参与群体活动。社群对于参与的约束也相对宽松,参加哪个网络社群,在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参与群体活动,又在什么时间退出群体活动,都具有极大的自由。

第二,青年网络虚拟社群的结构是松散的,具有开放性。与传统的社会群体不同,网络虚拟社群是由虚拟化的个人组成的,在社群里每个个体都可以突破自身在现实生活中地域、背景、年龄、教育、职业、收入等因素的约束和限制,就共同的关注点聚集在一起,并且由于网络虚拟社群组织形成的自由性,社群成员的加入或是退出不会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和地域的限制。与现实社群相比,虚拟社群缺乏对成员的约束力,因此群体成员的流动性较高,群体结构松散,一旦离开网络,成员就会与社群失去联系,社群也会随着热点事件的结束而消散。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与现实世界中的社会群体组成因素的复杂性相比,虚拟社群虽然结构松散,但却在一定时期内因为事件的高度社会影响力和话题的聚焦性,反而使得成员对于社群的依附性更强,社群对成员的吸引力更强,这就能有效地避免一般社会群体常有的、因存在长期不参与群体互动的成员而影响成员与群体依附关系的弊病。网络虚拟社群的群体结构具有开放性。这不仅表现在虚拟社群成员可以完全自由进出群体,还表现在虚拟社群始终与现实社会保持着畅通的信息流动和交换。同时,网络虚拟社群成员在参与群体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不仅个体身份明显呈现出强烈的流动性,而且会自发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其他成员形成组合,并随着事件的发展以及群体讨论的加深不断进行分化和重组,青年虚拟社群的氛围也自发地走向平等、自由和开放。

第三,青年网络虚拟社群的群体互动具有非平衡性。群体互动在社群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社会的群体里,沟通与互动是面对面的,语言、肢体动作及表情是交流的主要手段;而在网络虚拟社群中,表达自己的情绪及观点、进行群体成员间交流互动的是文字以及符号。这种方式摆脱了传统互动在时空上的限制,让社群成员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在任何话题下和自己想要交流的成员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互动。这种互动减弱了面对面交流带来的各种压力,使群体成员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建立彼此的互动关系,提高了参与者的主动性,也提高了互动的频率。但也正因如此,话题的随机性、主题的丰富、观点意见的对立、不同阶段发帖量、点击量及回复量的差异等都可能造成群体意见趋势及话题走向无法预测,群体互动呈现出非平衡性。紧密联系一个社群的一些基本元素,如价值文化的一致性、群体内部情感的凝聚力、严密制度规则的制约等,在网络虚拟社群中就很难形成,群体发展的平衡很难把握。

第四,青年网络虚拟社群管理具有明显的自律性与他律性。青年网络虚拟社群在组织层面管理松散,群体管理主要依靠成员自觉的道德意识。在虚拟社群内部,对于不同思想和观点的评判,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绪,主要取决于成员自身的水平和素养,特别是道德水准。道德作为一种内控性的规范手段,能够促使群体成员对群体禁止行为与可行行为达成共识,并进行自我约束与自我治理。当某些成员违反了这些潜规则的时候,就会受到群体压力,表现为关闭话题、群起而攻之、话语权的短暂剥夺等。同时,互联网的匿名性使群体活动可以脱离现实社会的规范约束而呈现出随意性,但社群及社群成员仍然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约,包括政治制度和论坛管理,政治制度是社会政治领域中的各类准则或规范,包括政党制度、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等。虚拟社群所在的论坛管理情况也会对群体管理产生影响,管理高效且规范化的论坛,会有管理人员定时对违反论坛板块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删帖封号等处理。

三、网络虚拟社群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第一,青年网络虚拟社群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正面舆论牵引作用。在对话和讨论过程中,尽管虚拟群体每一个成员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通过信息的交流与互动,群体内信息不断接收与整合,会逐步汇集成一种群体的共同认识,每个个体都会受到群体认识及心理的影响,并逐渐把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转到同一个方向。此时,群体成员会普遍反映出一种相似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以及情绪倾向。同时,一有不同于主流声音的少数意见出现,群体成员也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维护主流思想的强烈姿态,以发帖、回帖的方式扮演着说服者、评论家以及监督者的角色,维护着群体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取向。另外,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高速性,在虚拟社群的话题讨论过程中一些思想和言论获得了较多群体成员的支持,这些人逐渐成为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其言论会对群体成员意见倾向性产生重要影响,他们根据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对网络上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吸引更多的成员参与其中,促使群体意见逐渐集中,助推社会事件的发展。大多数情况下,尽管在互动和讨论中会有很多不冷静或者不正确的情绪和观点出现,但大多数意见领袖的态度还是积极的,网络虚拟社群的总体趋向也还是主流的。

第二,青年网络虚拟社群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也具有负面作用,特别是在情绪的聚集和强化方面。虚拟社群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制约性和心理强化作用,这种制约性体现在虚拟社群成员在心理上的盲目从众性,处于激烈互动中的群体成员极易受群体和其他成员的心理暗示,极端性的情绪也很容易通过互联网的快速传播而迅速蔓延。在共同的心理影响下,群体成员的言语和行为极易相互感染,并且在特定情境中忘记自我,最终导致群体无意识以及网民狂欢心理的出现。这种影响力还突出地表现在虚拟群体的聚合行为上,群体聚合行为是虚拟社群的成员在进行话题互动与讨论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成员自由倾泻自己的感情,人际互动频繁,情绪行为感染强烈,并伴有明显的去个性化倾向。“人肉搜索”就是一种群体聚合行为,是引起一些社会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群体成员因为一种英雄主义及正义感,用“人肉搜索”的办法来惩罚社会事件当事人。但“人肉搜索”也是一种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不道德行为,滥用“人肉搜索”会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甚至会转为网络暴力,一些活跃分子和意见领袖常常依靠人肉搜索出当事人的信息,以此赢得群体其他成员的关注,这往往也会影响其他成员的观点和情绪。

[1]朱晓峰:《生命周期方法论》,载《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6期。

2014-10-20

漆光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青少年与社会工作; 高 峰,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庙卷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法学硕士,主要研究社会工作。

本文系陆士桢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1ASH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社群观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社群短命七宗罪
评“小创”,送好礼
观点
业内观点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