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守住全面小康的环境底线
2015-01-29雍阳仁
文/雍阳仁
➢守住环境底线,要明确环境底线的具体要求➢守住环境底线,要重点关注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守住环境底线,要充分估计压力和挑战➢守住环境底线,要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守住环境底线,要正确引导公共舆论
要守住全面小康的环境底线
文/雍阳仁
➢守住环境底线,要明确环境底线的具体要求
➢守住环境底线,要重点关注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
➢守住环境底线,要充分估计压力和挑战
➢守住环境底线,要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
➢守住环境底线,要正确引导公共舆论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小康的规划,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规划。就环境保护而言,“十三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仍处于负重前行的困难期和大有可为的机遇期,“十三五”环保规划是环境质量改善的规划,是环境保护措施的规划。2015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指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我们必须强化绿色意识,加强生态恢复、生态保护。
底线思维,是我国谋划“十三五”发展的基本思想。2015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要坚持底线 思维,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统筹兼顾。底线思维,就是要把最坏的情况想充分并做好应对准备,这是深度的探底;要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各个方面的底线,这是广度的覆盖。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其中的一条底线。当前生态环境状况尚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生态环境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制约。因此,“十三五”环保规划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全面梳理小康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底线要求,坚决守住环境质量底线。
守住环境底线,要明确环境底线的具体要求。特别要明确哪些底线没有实现,哪些底线面临潜在的威胁。理论上,环境质量底线,应该以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为基准;实践中,环境质量底线,应该至少保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更差。“十三五”环保规划的环境质量底线指标,从水、气和土等方面必须考虑城乡安全饮用水达标率、空气质量达标率、农业生产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等基础性指标。
守住环境底线,要重 点关注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当前我国资源、财力有限,要把有限的资源用来解决群众反应最强烈的、最能关乎百姓福祉的突出环境问题。这个方面的指标主要指向大范围长时期的重污染天气、长期困扰人民生活的城镇黑臭水体等。
守住环境底线,要充分估计压力和挑战。要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出发,充分分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潜在压力,对可能的难点有充分的估计和应对方案。“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势必发生新的变化,对可能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的变化,环保规划要提前防范,充分估计“十三五”时期潜在的压力和挑战,谋划好应对战略,确保守住环境质量底线。
守住环境底线,要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很大的“制度红利”。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度进步是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的一大标志,加强制度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同等重要的任务。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水平还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基本的生态文明制度来调节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实践证明,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不花费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也能取得很大成效,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除了坚持实施已有的有效制度外,还需要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
守住环境底线,要正确引导公共舆论。公共舆论及其所引领的社会氛围对环境保护的影响重大。舆论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众对周边环境的警惕性和敏感性,也放大了公众对环境的焦虑和不安。如雾霾问题,一些媒体喜欢渲染人们无法从容地安排生活和消费,造成了很多误读。因此,客观、理性的舆论是持续改善环境的重要条件。对公共舆论的引导,要用最有效的方式与公众沟通,消除信息盲区,为公众解疑释惑。能尽快解决的,就紧锣密鼓地去做;需逐步解决的,要提出目标、路径、时间表,让百姓心中有数。
整体来看,“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守住环境质量底线,确保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更差,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