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思想方法 提升思维品质
2015-01-28朱悦
朱悦
“知识的掌握也许只能受益一时,而思想的形成、方法的掌握却将受益终身”,这句话耐人寻味,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数学知识的理解、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融为一体.而在这之中累积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思维品质显得尤为关键.
一、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思想是对事物分情况加以讨论,实质是将整体问题化为部分问题来解决,化成部分问题后,相当于增加了题设条件.
例1 (1)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30°,求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2)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为4厘米和7厘米,求它的周长.
【分析】(1) 已知条件中的一角可以分为顶角或是底角两种情况;(2) 条件中的两边一定有一边是腰,一边是底,那到底哪边是腰,题目中没有说明,所以都有可能,分成两种情况讨论.
解:(1) 当30°是顶角时,另两角分别为75°、75°;当30°是底角时,另两角分别为30°、120°.
(2) 当腰是4厘米时,则底是7厘米,三边分别为4、4、7,此时能形成三角形,周长为15厘米;当底是4厘米时,则腰是7厘米,三边分别为4、7、7,此时能形成三角形,周长为18厘米.
【点评】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三个角有顶角、底角之分,三条边有底边、腰之分,所以在求解等腰三角形边角问题时常需分类讨论.
二、 方程思想方法
许多几何问题从表面上看与方程没有多少直接联系,但是如果认真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通过建立方程,就可以得到问题的解.
例2 如图1,△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的度数.
【分析】在这个题目中,一个角的度数都不知道,那怎样才能把边的已知条件转化为角呢?通过等边对等角,就可以知道很多角有相等关系,得到了角的关系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180°的隐含条件构造方程,从而求出答案.
解:∵BD=AD,∴∠A=∠ABD.
∴∠BDC=∠A+∠ABD=2∠A.
∵BD=BC,∴∠C=∠BDC=2∠A.
∵AB=AC,∴∠ABC=∠C=2∠A.
∵∠ABC+∠C+∠A=180°,
∴2∠A+2∠A+∠A=180°.
∴5∠A=180°,即∠A=36°.
【点评】本题利用边角之间的转化、外角、内角和把图中的角联系起来,在三角形中,要解决角度有关的问题时,我们常常构造方程.
三、 整体思想
在解与三角形有关的题目时,有些问题直接求解,比较繁琐,甚至无法解决,而从全局着眼,整体思考,会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迅速获解.
例3 如图2,在△ABC中,∠BAC=110°,DE、FG分别垂直平分AB、AC,垂足分别为E、G,求∠DAF的度数.
【分析】若能求出∠BAD、∠CAF的度数,则∠DAF的度数立即可求得;由已知条件,无法直接得到它们的度数,但可以求得∠B+∠C=70°,再利用垂直平分线、等边对等角可得∠BAD+∠CAF的度数,这样∠DAF的度数就可求出.
解:∵∠BAC+∠B+∠C=180°,
且∠BAC=110°,∴∠B+∠C=70°.
∵DE、FG分别垂直平分AB、AC,
∴AD=BD,AF=CF.
∴∠B=∠BAD,∠C=∠CAF,
∴∠BAD+∠CAF=∠B+∠C=70°.
∵∠BAD+∠CAF+∠DAF=110°,
∴∠DAF=110°-(∠BAD+∠CAF)=40°.
【点评】当题目中无法求出每个角的度数时,我们往往采用“整体”来转化要解决的问题,在运用整体思想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等价性.
四、 轴对称变换思想
轴对称变换是我们认识的一种基本变换,通过轴对称变换改变图形的位置,却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从轴对称变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助于我们对几何图形的动态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全等,进而理解线段、角之间的关系.
例4 (1) 如图①,在直线MN上作一点P,使它到直线MN同侧的两点A、B的距离之和最短.
(2) 图②,∠AOB=30°,P是∠AOB内一点,PO=10,M、N分别是OA、OB上的动点,求△PMN周长的最小值.
【分析】轴对称变换在路径最短问题上经常运用,要解决题(1),作点A关于MN的对称点A′,连接A′B交MN于点P,则PA+PB=A′B的值最小;题(2)中利用两次轴对称变换,作出P关于OA的对称点P′,P关于OB的对称点P″,将PM+PN+MN转化为P′M+P″N+MN,即三条线段在一直线上时最短;再利用轴对称的特性,得等边△P′OP″,从而求解.
解:(1)
即点P就是所求作的点.
(2)
∴△PMN周长=PM+PN+MN
=P′M+P″N+MN
=P′P″=PO=10.
【点评】利用轴对称变换解决数学问题中的路径最短问题,是通过轴对称变换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不同线段,巧妙构造到同一直线上,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求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