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讨论的点拨艺术

2015-01-28卢伶俐

新教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整理思路教师应

卢伶俐

一、课堂讨论的时机把握

课堂讨论的时机把握,直接关系课堂讨论效果的优劣。课堂讨论时机的选择,笔者认为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有知识储备,即学生掌握了开展讨论所应具备的知识;二是有思维碰撞,即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出现较大差异甚至完全对立;三是有对新知的渴求,即学生不掌握新的知识难以解决存在的疑惑;四是有情感的铺垫,即学生有探索的激情,有讨论的欲望。课堂讨论时机的出现可以源自教师精心的创设,是水到渠成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我们要善于从以下几个方面捕捉时机。

1.出现尝试欲望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从“认知论”角度来看,是知识模型的建构与解构的循环交替、螺旋上升;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学生充实、满足和欣喜的体验。学生对于刚刚学习的新知识,有一种急于展示自我,急于尝试应用的心理期待。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组织有一定难度的课堂讨论,给学生提供运用的舞台,进而完善认知结构,体验学习乐趣。以学习“求平均数”为例,在学生已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小丽一家三人,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9岁,爸爸40岁,妈妈37岁,小丽几岁?”学生跃跃欲试,把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转化与逆运用,在求出小丽年龄的过程中,他们对“平均数”的认识也就更深刻与完善。

2.出现能力恐慌时。人对于超出其学识和见识之外的事物,必然会产生认知恐慌。对学生来说,这种本领恐慌还伴随着对新知识的渴求,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来了解和应对自己未接触和经历过的新事物与新情况。或者说,当学生对新知处于积极的接收状态时,教师适时组织相关讨论,与学生的心理预期高度契合,教师引导的作用突出,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探究新知识,讨论的效果定然是事半功倍。例如,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时,学生对“数据整理”基本没有认知,新课开始时教师可以进行诱导谈话:“生活中常会有一些调查所得的数据,如光明小学有学生1509人,工厂一月份用水540吨等。对这些数据要进行整理才会让人一目了然,那么怎样对数据进行整理呢?有几种方法?请大家边看书边讨论这几个问题……”此时,学生对新知充满好奇,急于探究“数据整理”是什么意思,要怎样进行整理,整理有什么用等,讨论起来主动积极、气氛活跃。

3.出现模糊、矛盾时。认知结构的构建,是破立相辅的否定过程,需要在实践应用中,思维进行辨析、批判与修补,最终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构建新的认知模型。在心理上,学生一般表现为不理解、不确定的状态;在练习上,则表现为解题错误,有的是对公式和规则的呆板套用,有的是得出完全不切实际的数据。这时如能抓住机会组织讨论,有利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公式和法则。例如,在学完“分数基本性质”及“分数大小比较”等内容后,让学生做这样一4.出现在质疑辨析时。认知结构的构建必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思维才能随之实现创新性、开放性、深刻性和灵活性。我国古代就有“学贵有疑”与“学问相长”之说,其本质就是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只有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学生的知识才能不断提升,思维才能不断飞跃。因此,当课堂上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合作讨论。例如,在学生初学“用方程解决问题”时,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用方程解决问题,得出的结果不用写单位?”这个问题涉及了未知数“设”的内容,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进一步认识“设”与“解”的逻辑对应关系。

二、课堂讨论的思路点拨

在课堂讨论中,就小学生的个体而言,由于思维水平的局限,其思路相对狭窄,有时会找不到正确的思路。就全班学生而言,虽然能形成多种意见,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还不强,学优生的错误看法还会引起大部分学生的盲从。学生得出讨论结果固然重要,但方法永远比结果重要。教师在此要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讨论的关键时刻加以点拨。教师应在学生“愤悱”之时,“启”之、“发”之,让学生有顿悟之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1.将至时推一下。有时,学生的讨论方向与思路都是正确的,很接近正确答案了,但受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不能自觉地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将结论上升到更高水平;或是遇到小困难而久攻不下,在某一节点上不能感悟。这时教师应加以点拨,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小困难,排除干扰。如学习“不连续进位加”时,让学生比照“两位数相加”的方法讨论“三、四位数相加”如何计算,学生一般只能在“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的基础上,得出“十位相加满10向百位进1,百位相加满10向千位进1”,很难将这几条概括为“哪一位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这时,教师应加以点拨:“谁能把这几句话的意思用一句话来说?”经常如此点拨,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将得到锻炼。

2.徘徊时指一下。课堂讨论中,有时学生的意见差异很大,找不出其中的共同点,呈无从下手的状态;或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原地徘徊;或满足于取得的一些小成果,停滞不前、无法深入。这时教师应加以点拨,给予一定的提示或指导,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有序,加强思维的深度。

3.错误时拦一下。由于学生对数学中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本质认识不深,他们常常会在讨论中产生错误却不自知,还在不断地顺着错误的思路往下走。也就是说,学生用以思考、论证的前提是错误的,这必然导致他的结论错误。这时,教师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思路方向上的错误,换一个角度再考虑。如果学生在讨论中出现跑题的现象,要及时进行提醒,有时也可以临时中止讨论,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思路。

4.创新时导一下。在课堂讨论的热烈氛围中,学生经过互相交流、独立思考,时常会产生个人独特的见解,提出新颖的解题思路。教师首先要以满腔热情加以鼓励与赞扬,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此观点加以深入探讨。对于不够完善的见解,教师可加以补充后让全班同学共享;对虽新奇,但不具实效性,甚至不对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铁路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猜你喜欢

整理思路教师应
不同思路解答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