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突出道德教育实效
2015-01-28林孝宗
林孝宗
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创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突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认为,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一、在“引”字上做文章,提高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科学基础和内在动力。《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发展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中介,新教材选用大量的图片和照片,色彩艳丽,版面新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引”字上做文章,充分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读懂每一幅图片的图意,让图片上的故事感动学生。如,在教学《人们的职业和劳动》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第一幅图(有生产性的,有服务性的),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每一幅图以及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劳动的性质以及劳动的具体过程,理解各种劳动虽然分工不同,可从事劳动的人们同样在为社会做贡献。通过组织学生看图讨论(他们的职业和劳动为人们带来了什么?他们从职业和劳动中又得到了什么?),理解人们通过不同的职业劳动,既满足了他人的需要,同时也为自己获取了相应的报酬。通过畅谈和交流自己的理想,肯定每种职业及其劳动对于人们的生活、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从而进一步提高道德认识,即无论什么样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当得到尊重,要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二、在“思”字上求突破,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标不单单是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外在的要求,接受和达到现成的规范原则,更重要的是形成道德思维能力。教学时,我常常有意创设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在“思”字上求突破,让学生通过各种比较进行选择和判断,激发学生关于道德问题的积极思维。通过讨论与争辩,通过不断地认真思考、深入探究和艰难选择,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最终形成自己的观念,形成自己的道德准则。如,教学《家乡水的故事》一课时,组织学生调查家乡水源情况。通过调查交流,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家乡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虽然较丰富,但遭污染破坏严重。小水电站的无限制兴建,破坏了水的自然流动;工业区的迅速发展,污染了水源;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雨水在季节里分布不均,有的季节长期下雨,发生水灾,要防涝,有的季节长期干旱,需要抗旱。学生知道了,虽然我们身处南方,但也要珍惜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人的义务。
三、在“活”字上下工夫,陶冶学生情感
道德学习有其特殊的机制,必须有情感上的认同、接纳,否则就不能真正内化。学生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要在“活”字上下工夫,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突出体验。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学生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如,教学《友爱残疾人》一课时,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对孩子们来说很难理解,那么,对于他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莫过于自我体验生活。我们可以设计“模拟聋哑人与人交流”“模拟肢残人穿衣系鞋带”“模拟盲人走路写字”等体验性活动,让每位学生真切地去感受残疾人生活的种种不便,以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需求,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2.突出对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着力于教学内容应同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根据小学生思维的感性、直观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将一些抽象的概念、数字进行生活化。如,在教学“从一粒米说起”这一主题时,要让学生明白,“一粒米”“一滴水”看起来很少,可如果每人浪费“一粒米”“一滴水”,全国有13亿人,乘以13亿以后,将成为惊人的数字,这13亿粒米、13亿滴水又将能养活多少人?将这些内容制作成课件,生动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中认识到节约一粒米、一滴水的重要意义。
3.突出问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可以设计一定的学习情境,师生共同挖掘、感受、体验其中的内容,共同探究问题,激发道德目标。在《社会文明大家谈》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与其在课堂上磨破嘴皮强调学生要做一个文明的人,还不如在课前和学生一起用照相机拍摄校园、社区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现象(如乱扔果皮纸屑、践踏草坪等),让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感受。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再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我们该用怎样文明的行为和素养回应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的要求,进而促成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内化。
四、在“导”字上谋拓展,强化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道德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我们必须在“导”字上谋拓展,通过强化道德实践,指导道德行为,使外部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道德践行。如,通过学习《在商店里工作的人们》这一课,让学生了解商店不同岗位的工作及商业工作的复杂性,同时体验商业工作者劳动的意义,激发对他们的尊重。教学中,可以安排两次模拟买卖的活动。第一次,将学生分工,确定角色(顾客或售货员或超市员工)进行表演,并围绕“如何做一个文明的顾客?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商店工作人员?”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和评价。这样,学生对商店的各种工作有了比以前更多的了解,理解了在商店工作的人们的辛苦,从而懂得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以及怎样做才是一个文明的顾客。接着,再组织第二次学生模拟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强化自己的道德实践。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进行道德践行,因为,行动是孩子最好的成长舞台。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如,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教育,遵守各种制度的养成教育,参加公益活动等。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我们在使用手中的教材时,应该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教材,又敢于跳出教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实施教育创新,改变教育方法,积极尝试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理,在实践中导行,就一定能突出道德教育的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