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2015-01-28赵喜林河北省抚宁县榆关学区初级中学066300
赵喜林(河北省抚宁县榆关学区初级中学066300)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赵喜林(河北省抚宁县榆关学区初级中学066300)
提问是一门艺术,巧妙富有新意与探索性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从而实现学生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体,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形成与能力的培养。如何运用提问艺术来实现高效阅读这是新课改下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展开论述。
阅读教学提问艺术快乐阅读主动阅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动力。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讲读式教学,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生硬地分割成作者简介、段落大意,学生失去了阅读的机会,阅读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益低下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要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实现学生的主体阅读、探究性阅读,真正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来,就要运用提问艺术,以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展开主动阅读,在阅读中实现个性化解读,达到对文本的真正理解,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语文水平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来巧妙运用提问艺术,为教学增添亮点呢?对此我着重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设计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快乐阅读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虽然所占的时间短,但是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入成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自然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动机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这是一个发自内心的主观认可,学生会感受到阅读的喜悦,以此为乐,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展开快乐阅读。
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时,我并没有开门见山,直接进行文章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题目“死海不海”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既然是死海为什么不死呢,这“死”与“不死”是不是相矛盾?文末又说道“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样的问题包含了教学的重难点,更加具有悬念性,更加切合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开始阅读文章解决心中的困惑。这样学生便可以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探究,真正实现了以问题为主线的探究式阅读,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便可以真正理解这三个“死”字的不同含义。这样的阅读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学生展开了快乐而主动的阅读,在阅读中充分理解,真正实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快乐阅读,更加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设计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之上,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以能够引发学生的主体参与与独立思考为出发点,这样才能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问题要具有探索性,既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又要有一定的深度与方式,如果只是简单地是什么,对与错的问题,学生能够直接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解决,那么这样的阅读就失去了探究与创造的机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只能局限于文字表面,而并不能深入文本,并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要用心,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同时又要对文章全面把握,这样才能提出富有挑战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以主体身份来进行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让学生真正将读与思结合起来,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
三、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切体会
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困难,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尤其对于中学生,限于自身知识、经历等,在学习一些创作年代较为久远的文章时,很难深入地理解。此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与启发作用,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寻找新的切入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借此来展开探究性阅读。
例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只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是描写景物的,多一字少一字都无法真切地体现当时的意境。但是如果只是就字面进行翻译,学生并不能深入诗中,体会其意境,体会用字的精练与巧妙,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深切体会,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去掉盖竹柏影也,是否合适。2.增加蝉鸣、蛙声是否合适。这样两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与比较来深入体会原文中比喻的巧妙,体会幽远空明的意境,从而更加利于深入地理解作品。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要能够运用所学进行发现与创造的人才,而并非知识的固有者。我们要将创新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提问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封闭的问题,而是要为学生设计更为开放的问题,不要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教材内,禁锢在教室里,而是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宽广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文章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以文本为中心进行发散性思维,才能形成更多的个人见解,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同时促进学生问题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这首先就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与开放观念,首先教师就不能为教材、教参所束缚,严格照搬教材与教参,教师要有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要钻研好教材,能够将教学的视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现实生活空间,将文字与生活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在教材与学生生活间找准切入点,这样建立在对教材个性化解读与全面了解学情的基础之上,才能设计出富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产生更多的个性见解,让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促进学生展开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提问是门技巧与艺术,不可随意发问,而是要讲究方式与技巧,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情,问到巧处、妙处。这样才能发挥问题的激趣启思作用,才能激起学生阅读的激情与动力,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与思维,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在阅读中有所感悟与体会,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水平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1]李明辉.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中旬),2012(4).
[2]张丽清.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学理论,2011(34).
[3]许晓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艺术.语数外学习(中旬),2013(11).
(责编 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