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2015-01-28庄玲阳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山腰中心小学362800

学周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魔方表面积思维

庄玲阳(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山腰中心小学36280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庄玲阳(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山腰中心小学362800)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本文中笔者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出发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数学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是指围绕学科基本概念而进行的学习任务设计,通常是以“问题”的形式来重新组织课程内容,教师在挖掘教材内涵、考虑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或一组)关键问题,给学习者创设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学习任务。使教学过程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髙级思维发展。

一、关键问题设计的起点,影响问题设计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数学现实”指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解题策略以及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认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把新旧知识不断进行同化、顺应、调整、扩充,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因此,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即“学生的数学现实”对新知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关键问题设计中,教师要考虑了学生的“应该状态“,更要考虑学生的”现实状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关注的、身边的、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数学现实了解不够,提出的关键问题高于学生现实,使课堂回答者寥寥、启而难发,如果低于学生现实,会使学生应答无趣、敷衍了事,以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直接影响着教师设计的关键问题是否有效。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是问题设计的最终目标

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启动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创新的有效方法。问题设计和解决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设计的落脚点要在学生的学习上。因此,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要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设计实践型问题,引导学生拓展课程资源。

例如,学习统计表,可设计让学生统计家庭一月消费情况,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拓展课程的资源,真正做到自己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启发性是数学课堂提问的灵魂。因此,课堂中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总复习”一课,拓展部分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出示一个魔方,请问学生拿掉魔方的任意一块,魔方的表面积有何变化?通过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魔方的表面积没有变化;有的学生认为魔方的表面积增加了;还有的学生认为魔方的表面积减少了;有的学生还在沉思中。我在肯定各位学生的发言后,精心设计了以下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1.拿掉魔方的哪一块,它的表面积没有变化?

2.拿掉魔方的哪一块,它的表面积增加了?会增加了几个面?

3.拿掉魔方的任意一块,它的表面积会减少吗?

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和提问,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即:拿掉魔方8个顶点上的这一块,它的表面积没有变化;拿掉魔方12条棱上的这一块,它的表面积增加了2个面;拿掉魔方6个面上的这一块,它的表面积增加了4个面;通过观察,问题3最终也顺利解决,拿掉魔方的任意一块,它的表面积不可能会减少。

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步步推进,更要引导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能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更好地展现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使学生在学习中增长见识、开发潜能,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圆周率”一课,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范围仅局限于书本中“圆周率”的书写,大小,应用等。学生虽然很快就可以掌握知识,但这样的数学教学方式枯燥、目标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数学网站或书目,让学生上网查翻书查找资料,收集并初步整理信息。同时,教师也准备一些有关“圆周率”的资料上传网上。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研究,共同处理课前收集到的信息。整个课堂充满了研究探讨的气氛,学生尽情展示自己或本组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到的不仅有上述的知识,更有“圆周率”的由来、产生等,同时学生通过资料的查询和交流,受到了爱国注意教育等。这样的学习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设计/反思教学,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融合于具体教学活动之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

[1]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夏小刚等.数学情景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1).

[3]戴黎军.关于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3(4).

[4]叶昭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5):66.

[5]梁丽.关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建构数学高效课[J].中国校外教育,2012(7):49.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魔方表面积思维
积木的表面积
发明魔方的人
创意无限翻翻翻
巧算最小表面积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巧求表面积
魔方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