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和管理探析
2015-01-28林蔚
林 蔚
(杭州市农村水利管理总站,浙江 杭州310016)
(责任编辑 李杨杨)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根本。饮用水的质量关系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杭州市饮用水源所在流域的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水源水质、资源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隐患和问题,加强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和管理、着力解决影响饮水安全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水污染问题、切实改善杭州市水环境质量已经刻不容缓。
1 杭州市饮用水源地现状
目前杭州市城区(包括萧山、余杭区)饮用水源主要集中在钱塘江和苕溪,其中主城区饮用水80%取自钱塘江、20%取自苕溪,萧山、滨江区全部取自钱塘江,余杭区90%取自苕溪,饮水水源水质以Ⅲ类水为主。以钱塘江流域为例,该流域共有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2 个,其中杭州市8 个。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流域上游产业集中,重点企业达3 000 余家,尤其是化工、造纸、印染和养殖业废水排放导致水体COD、氨氮指标高居不下,部分企业偷排、漏排,有治污设施也闲置不用,造成污染排放总量上升、隐患加剧。2013年钱塘江曾发生自来水异味事件,水源地保护形势愈发严峻。除了水源地污染,杭州市的河道整治建设滞后也是制约水源地发展的重要原因。杭州是以水而闻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具有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导”的独特优势,市内河道纵横,水系丰富。但是目前全市470 条城市河道中半数以上未整治到位,多数河道水质为Ⅴ类,少数河道达Ⅵ类水以上,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对水源地水质安全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 饮用水源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源存在先天缺陷。首先,供水水源类型单一。杭州市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但城区内河水质普遍达不到饮用水源水质要求,自来水取水口集中在钱塘江和苕溪,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河道取水作为城市饮用水源供水的大城市。河道水源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质不稳定、监管难度大,一旦发生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将给市民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其次,水源处于流域下游。杭州城区取水口都位于钱塘江和苕溪的下游河道。上游流域面积大、人口多、工业发达,化工、造纸、养殖等重污染企业多分布在沿江、沿河地区,严重威胁杭州市饮用水源安全。再次,钱塘江取水口还受到咸潮影响,苕溪取水口受到太湖水倒灌等威胁,水质情况复杂,不稳定。
(2)饮水工程建设滞后。一方面,优质供水系统建设进展缓慢。国内的上海、宁波都已经开展了优质饮用水供水系统建设,但杭州目前进展缓慢。在勘察寻找优质水源方面,除了探索千岛湖饮水工程外,其他未有实质进展。另一方面,备用水源建设严重滞后。杭州主城区建设闲林水库作为应急备用水源,但闲林水库库容有限,仅够6 ~8 天使用,而萧山湘湖备用水源、余杭三白潭备用水源蓄水量则更少,仅能满足水厂3 ~4 天正常取水要求,且都需要靠钱塘江、苕溪补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饮用水的安全问题。
(3)水源安全隐患较多。首先,流域突发污染事件增多。2011年新安江苯酚泄露事件、苕溪水质异常事件导致部分水厂停水,产生的社会影响很大。随着上游地区的高速发展,工业企业、畜禽养殖、交通污染等带来的污染风险程度逐年增加。其次,水源地保护力度不够。《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规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分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还规定了相应区域的保护要求。但钱塘江取水口江段目前还是许多过往船舶的必经之地,水上交通对水源水质影响很大。虽然通过环境整治,两岸环境面貌得到一定提升,但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沿江房产项目开发强度过大,水源保护压力增大。
(4)协同保护力度不够。首先,水源保护上下游联动机制不健全。浙江省内近1/3 的人口聚集在沿江两岸,钱塘江、苕溪流域涉及沿线的很多市(县),各地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还不统一,部分断面水质较差。其次,生态补偿机制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后,能为均衡区域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发挥杠杆作用。但在钱塘江流域(包括新安江、兰溪江、富春江),目前仅对安徽流入浙江区域启动了生态补偿工作,但由于没有形成很好的考核、监管、补偿工作体系,导致流域水质改善缓慢。
3 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和管理建议
(1)探寻新源,加强管理。一是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水环境综合管理机制。要对跨行政区域的水质达标形成交接管理制度,明确交接断面的责任,从制度上规范各个行政区域的交接管理,以确保交界断面的水质,形成全流域水环境治理“一盘棋”的格局,从而达到共同保护跨地市河流水质的目标。建议成立杭州市饮用水安全建设研究机构,探索新方法,引进新技术,多措并举开展水源研究,比如千岛湖引水工程、中型水库、全市水厂联网和直饮水供水建设等。二是重新规划钱塘江上的取水口。将现有取水口位置上移,利用富春江上的沙洲岛天然隔离,一侧作为杭州市饮用水源地,一侧作为富春江上的通航使用,对取水口侧江面采取封闭管理,江面实行禁航。对保护区内的农户采取补偿搬迁,从而形成较稳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域。三是加强备用水源和水源保护的应急体系建设。要尽快制定并完善水源地保护的应急预案,明确相应的组织指挥体系,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指挥有度、措施得力,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2)加快建设数据交互平台。近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屡有发生,这对迅速准确地界定污染因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加快建设终端监测智能化、数据交互智能化、运行维护智能化的数据交互平台,从技术上保证水环境综合管理机制的及时性和可靠性,使得流域内跨行政区域的交接断面水质监控指标实时共享。对存在风险隐患的饮用水源,要提高监测频次,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在发生污染事故时迅速准确地监测和分析污染物种类、数量、来源和潜在危害,发挥其在饮用水源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和应急处置上的强大作用。同时,市水利部门、环保部门要整合监测资源,实现信息互动与共享。要按照国家、省有关水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建立起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将水源地上游水质监测情况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形成分工有序、能力互补、分析及时的监测机制,充分发挥监测资源的综合效益,提高饮用水质检测标准和要求,保证让杭州市民真正喝上放心水。
(3)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建立补偿机制。一是由市环保部门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从优化产业结构上起到倒逼作用,有效推动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通过有偿使用和交易手段调整钱塘江流域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全流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由市政府建立稳定的补偿机制。有计划地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周围的土地进行征用或租赁,改种水源涵养林木,并对水源保护区进行围网隔离。市财政要将运转管理资金列入年度预算,以确保及时到位。
(4)加快市内河道综合整治步伐。杭州市内河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市建设管理部门一方面采取河道清淤、加强排水口查漏补缺、深化雨污分流等多种手段杜绝生活污水对杭州市内河道的侵蚀;另一方面应采用生态、环保的施工技术开展河道的清淤疏浚工作,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并加快对城东、三墩北区块等污染较重区域的重点整治,提升河道整体防洪排涝能力。
(5)积极发挥民间组织作用。市政府应大力培育和支持民间环保力量,特别是在社会团体评估中获得3A 以上的组织,发挥其在环境科普、环境舆情分析、整合社会资源等中的优势作用。杭州市涉及饮用水源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应当在项目设计与实施中引入公众参与环节,邀请民间环保组织参与听证,并通过民间环保组织做好相关舆情分析工作,从而减少项目的社会风险。同时建议政府在一些河道管理和地方环境修复治理工作中,可以招标方式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
(6)加大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和监管力度。水资源保护需要全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市水利部门和城建部门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大对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资源管理条例等的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和水法制意识,营造人人爱护珍惜水资源、关心重视饮用水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与此同时,应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饮用水源保护“河段长”制度。明确钱塘江、苕溪等沿线各县(市)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把每个县(市)管辖河域分段,每一段有专人负责,将水源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负责辖区内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清运河道沿岸垃圾,确保辖区无垃圾乱堆乱倒、污水直排、违法建房现象发生,确保出入境断面水质保持一致,并将该项工作列入县(市)重大事项进行定期督查,将督查情况进行通报。此外,还应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外设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界标,在重要位置设立警示牌,提高群众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意识。通过采取有奖举报、设立环保监督员等多种形式,监督污染源的随意排放,为保护饮用水源地再筑一道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