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完善技术规范和改进数据处理方法上提高污染源普查工作效率
2015-01-28周旭
周 旭
(铜仁市环境监测站贵州铜仁554300)
从完善技术规范和改进数据处理方法上提高污染源普查工作效率
周 旭
(铜仁市环境监测站贵州铜仁554300)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面宽量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工程。各地在国家、各省普查办的指导下,按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和相关制度,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没有经验可寻而且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本文从完善技术规范和改进数据处理方法上探讨提高污染源普查工作效率的措施,希望能对下次污染源普查有所帮助。
污染源;普查;改进;提高效率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从整个工作开展到普查表和数据录入软件的设置都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工程,难能可贵。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没有经验可寻而且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认真总结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经验和不足,积极寻求提高普查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措施,必将给下一次普查工作带来积极引导作用。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入户普查,其灵活性较大,各地在遵循《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和相关制度的大原则下,积极采取适合本地的措施,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在获取基础数据后,进行污染源数据管理、产排污核算、数据统计和分析上,却因相关技术规定、产排污系数和计算软件及制度的不成熟,工作效率不高,而且走了许多弯路。现结合实际普查工作谈谈污染源普查有待完善的地方。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在数据的管理、核算、统计和分析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足。(1)技术规范和产排污系数的不完善;(2)污染源普查面宽量大、指标复杂,高难度的核算过程、大量的系数查询和数据计算没有采用计算机软件实现一步到位。(3)没有有效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计算、统计分析功能,污染源普查软件只停留在录入、存储、汇总这些功能上面。我们应针对以上不足,完善技术规范,改进数据的核算方式、统计方法和审核分析措施以提高普查工作效率。
1 完善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和产排污系数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技术规定》)包括工业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生活源、农业源监测技术规定和普查技术规定以及数据处理、质量保证等,涉及面宽且具备较完整的体系,技术含量高,对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起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技术规定》在一些细节上仍不够详细,如对企业、个体户、区域等污染源是否纳入普查的规定没有细化;没有行业划分说明;普查指标的解释不够详细,特别是对内涵较大、统计上有一定难度的指标没有进行细化或详细说明,不利于基层普查人员理解和掌握等等。
现以行业划分为例谈谈《技术规定》如何针对不足进行补充完善。本次污染源普查在实际开展中仍需要利用其它统计规定,且《技术规定》中没有明确是否需要使用其它统计规定和应使用哪类哪种统计规定,这也就造成了各地采用其它统计规定时的不统一。如在行业划分上,口述建议使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因为小类行业分类的问题又使用了环境统计的行业分类规定。这是因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以下简称《系数手册》的行业划分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在某些小类行业划分上有所不同,而与环境统计存在一致性。如《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新增版)把生产电解金属锰的企业列为“锰冶炼”行业,《系数手册》和环境统计未列出“锰冶炼”行业这一项而是将其列为“铁合金冶炼”行业。因此确定的小类行业分类不同,一是会影响后续的产排系数选取,二是影响各地填报的统一性。可增加技术规定关于行业划分的部分,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结合环境统计关于行业划分的规定,制定适应全国污染源普查所需要的行业划分规定,并调整《系数手册》所列行业与之一一对应。以此为例,应进一步完善《技术规定》的各个细节,少用或不用其它统计规定,确需使用的,应在《技术规定》中明确所用的其它规定。而且应对企业、个体户、区域等污染源是否纳入普查的规定进一步细化;制定行业划分说明,尤其是易混淆的行业,多举列说明。普查指标的解释特别要对内涵较大、统计有一定难度的指标进行细化、解释、说明,以便于基层普查人员理解和掌握。此外,指标设置要简单明了,解释要科学严密,逻辑关系和平衡关系要注明;不同普查表间的同一指标解释要统一。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是为顺利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而特地编制。它包括工业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生活源和农业源的产排污系数,其门类较为齐全,涉及行业超过以往环保类的任何系数手册。但本次《系数手册》编制时间短,个别行业系数不够准确,且仍有部分行业无系数可查。如砖瓦类行业、火电行业原系数不够准确,一直到普查工作总结阶段后期才得到修正,一系列的汇总数据和多种报告需要随之修改。某些行业没有产排污系数或系数不全,如其它黑色金属采选业中生产锰原矿的这一小类只有工业废水量的产排污系数,废水中的各项污染物都没有产排污系数,而且这类规模较小的企业又不是重点污染源,没有进行监测,但又属于普查范围,物料衡算又算不了,以至无法填报污染指标。因此应校准原有系数,增补空缺行业,完善《系数手册》。
2 简化普查表并实现产排污核算自动化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表填报工作量大且难度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普查表指标众多且产排污核算难度高。比如,工业源详表多达20页,数百个指标。其指标涉及工业企业基本信息、生产经营情况、原辅材料、生产工艺、用排水、能耗、污染治理设施和众多污染指标。其产排污核算,有监测法、产排污系数法和物料衡算法三种方法可供选择,但每种方法均有一定难度。这对于基层普查机构(环保机构)指导企业进行产排污核算并填报普查表,是很困难的。尤其是西部地区规模较小的工矿企业,比如砂石厂、小煤矿,没有环保人员,很多基层环保机构同样也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普查时都是现学现用,高难度的核算、填报,其质量较难保证。针对这一问题,除加强基层环保机构能力建设外,还可以从简化工业源普查表和实现工业源普查产排污数据核算自动化上来解决。如工业源普查表可以考虑采用生活源普查表填报和核算模式,即工业源普查表只填报企业基本生产经营情况、原辅材料、生产工艺、用排水、能耗、污染治理设施等指标,大量的污染指标核算全由计算机实施。
这并非是一个创新或是突破,而是完善,生活源污染数据的核算过程就是全由计算机来实施的。生活源行业少,地区差异不大,工业源行业多,地区差异大,且工艺过程、治理设施远比生活源复杂,若采用生活源核算、填报模式,就要为工业源简化填报准备充分的条件。(1)是制定完善的产排污系数,覆盖各行各业,并将系数核算法作为首选核算方法,监测法、物料衡算法只作为补充方法或校对措施。普查讲究的是普查现象,个别与普遍的差异从总体上来讲是可以忽略的。只要在制定产排污系数时充分考虑不同工艺、不同规模和地区间的差异,并配以不同的校正系数即可。所以只要制定完善的产排污系数,系数核算法完全可以作为首选核算方法。(2)要将产排污系数全部载入污染源普查软件,实现系数查询、产排污核算和数据统计一步到位。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源普查量大难度大,大量的系数查询、数据核算都是人工完成,费时费力。将完善的产排污系数载入计算机软件,其作用可想而知,这样一来可以降低普查难度,减少人力物力消耗,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避免基层普查机构因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而带来的人为影响和查询、核算失误。
3 增强污染源普查计算机软件的数据计算、数据审核和统计分析功能
国家污染源普查办专门为本次污染源普查开发了计算机软件,即“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处理平台”(以下简称“污普软件”)。污普软件对本次普查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若没有污普软件,如此大的数据量几乎是不能手工进行汇总和上报的。但污普软件开发的时间短,没有有效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计算、数据审核和统计分析功能。尽管在普查开展过程中,不断以补丁形式对污普软件进行升级,但始终没有突破原来的柜架,污普软件仍然停留在录入、存储、汇总这些功能上面。增强污普软件的功能,尤其是数据计算、数据审核、统计分析功能,将有效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从而降低污染源普查的难度,提高普查工作效率,质量控制进一步提高,提升普查数据的准确性。
增强污普软件的数据计算功能主要是实现污染源产排污核算自动化,让产排污系数查询、污染物核算、统计汇总全由计算机来实施,其必要性和作用已在本文第二部分叙述;制定严密的指标逻辑关系,将其写入污普软件,增强计算机自动审核功能,可大幅减轻人工审核工作量和人为审核失误;增加污普软件辅助分析功能,如等标排放量大户排序、区域和行业的产排污情况对比等等,这些功能既可以得到对比结果,辅助分析,还可以辅助审核,通过对比可发现异常数据。原来的污普软件通过高级查询可以实现部分排序和对比,但其操作难度太大,而且容易出错,不利于广泛使用。建议污普软件像环境统计软件那样直接在操作菜单中设定这些对比、辅助分析功能。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普查工作效率,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污染源普查技术规范和产排污系数手册,实现污染源产排污数据核算自动化,并加强污普软件的数据计算、数据审核和统计分析功能,让大量的人工数据处理工作由计算机来实施,从而降低普查难度,节约时间,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下一次污染源普查可能面临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污染源,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只有总结本次普查的宝贵经验,积极调整、完善普查方法,提高普查工作效率才能面对污染源数量骤增和各种不确定因素。
周旭(1980—),男,贵州省铜仁市人,工学学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空气质量自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