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2015-01-28招文灿
招文灿
(广州市番禺环境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1400)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招文灿
(广州市番禺环境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1400)
目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正在不断地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环境影响评价也正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本文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机构;导则;公众参与
1 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导则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导则体系较为关注的是个体、短期的影响,对宏观战略政策、施工建设和运营报废以后产生的影响考虑较少,缺乏相关导则。现行导则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较为单调,没有对执行力度(是指南性还是强制性)进行准确描述。内容上缺少如模型应用指导、软件操作规范、实际应用案例等详细的说明,这使得用户在理解和使用方面存在障碍。环境要素技术导则还缺少固体废弃物、土壤、振动等方面的导则。
1.2 环评机构存在质量和管理问题
2010年6月23日,环保部发布了《关于2009年度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抽查情况的通报》,在被抽查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中,40%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存在质量或管理问题,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抽查中有40名因违规受到了点名批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质量较差”的比例达到了17%。大量环境影响评价机构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资质管理方面:档案管理中重要文件缺失严重,资质证书、用章使用不规范;人员管理方面:专职人员水平较低,队伍建设不合理;质量控制方面:缺乏总体负责人,相关技术缺乏分享交流。
1.3 公众参与问题突出
公众参与主体范围狭窄。主要表现为: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不具备普遍性,并不是所有的普通民众都能参与进来。建设单位对调查对象可内在操作,调查的往往是一些内定的甚至是建设单位一方的人群,而一些受影响比较大的民众不能得到被调查的机会。
信息公开内容不全面,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建设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不能主动地将所有信息及时向公众公开,并且在公开渠道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到所在地群众信息接受的局限性,使得公众不能了解到公开的具体信息。
公众参与的渠道较少。主要表现为公众通常只能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被动地参与环境影响评价,问卷调查的题型一成不变,都是些与调查对象无关、不痛不痒的问题,没有根据项目实施后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关联的问题。
对公众意见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对赞成的意见进行了详细描述,对有条件赞成或反对意见简略提及甚至只字不提。没有对公众质疑的问题作出合理解释,没有对公众提出的反对意见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民众。
2 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对策
2.1 完善导则体系
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现状对战略环评、人体健康、生态风险、累积影响等宏观、持久影响层面进行跟进研究;加强环境导则的研究力度,对导则中的内容和要求作详细补充和说明;在现有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环境要素方面的技术导则,如固体废弃物、土壤、振动等,加快全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编制进程。
2.2 完善信息公开途径
采用面对面采访的方式对公众进行调查并进行录像,这样既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又可存档作长期保留。若公众对项目建设的反馈意见较大,企业应当按照公众的要求采取咨询会、专家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与公众作进一步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众与企业、政府等进行真实的有质量的交流。
2.3 拓宽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
参与的公众不应该只包括可能受影响的人群,还应该涵盖其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群,特别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强烈参与意愿的个人,充分展现出民间环保组织在公众参与中的载体作用,以期达到最优效果。同时为体现公众参与的公平、公正及公开性,公众参与应由与项目无利益关系的机构承担而不是与项目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建设单位和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2.4 加强对环评单位及专家库的管理
针对目前我国环评队伍参差不齐的情况,评估机构应建立健全对环评单位及专家库的管理体系。可采用日常考核评分和年终考核评分的方式加强对环评单位的考核及管理,对专家库也可进行打分管理,目的是规范环评单位的工作并提升环评单位的水平,同时选出适合不同项目并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专家队伍。加强环评单位和专家库的管理也是提高评估机构能力的重要方面。
2.5 完善公共意见反馈机制
重视公众提出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反对意见。决策方应及时将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统计并公开,在公众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并修改环评报告,公众可进行跟踪评价。应对民众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建议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规范反馈机制,及时公开反馈处理结果,并对处理全程进行监督,禁止相关人员私自截留或更改结果,从而保证环评工作的顺利展开。决策方应当将对反对意见的反馈情况进行信息公开而不是仅仅出具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如不采纳,应详细说明不采纳的理由,并进一步向公众征求意见。这样可以提升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同时改善民众对环评工作的观念。
3 结语
综上所述,需对导则体系、公众参与、环评机构管理等薄弱环节进行完善与加强。应当借鉴别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现实情况,通过制度、程序、技术不断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健康发展。
[1]黄信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04:51.
[2]谢咏梅,杜蕴慧.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都市快轨交通,2014,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