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潜在的“滞胀危机”及调控政策选择

2015-01-28朱茜月

2015年16期
关键词:中国经济

朱茜月



中国潜在的“滞胀危机”及调控政策选择

朱茜月

摘要: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远高于通货膨胀,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增速和通胀率增速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我国由于实行较宽松的政策,导致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日渐清晰:经济增长放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通胀增大等。学者们提出中国滞胀威胁,也是对于近年来政府所执行的政策的一种评价与警示。

关键词:中国经济;滞胀危机;调控政策

一、中国潜在“滞胀危机”分析

(一)潜在的来源

1.国内因素。我国劳动力回报率不断呈下降趋势。近年来中国政府重视对企业职工报酬的提升。2008年中国实施了新的劳动合同法。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此可认定,劳动力价格上涨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劳动力价格上升,一方面增加了劳动者收入刺激消费,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依赖于“人口红利”。廉价劳动力的出口型制造,是中国GDP增长的关键因素。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下降、教育程度提高等一系列因素,我国可能处在“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2.国外因素。经济全球化已将各个经济体逐渐赶到同一个屋檐下,要格外警惕国外经济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美国是我国最大贸易伙伴,目前美国经济危机后复苏不足,需求下降,我国对外出口下降。不仅仅是美国,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需都受到危机的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预测数据,称中国经济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使“美国时代”终结。事实上,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多漏洞,是不平衡的。

(二)我国经济潜在“滞涨”表现

1.GDP增速放缓。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再看全球形势,需求增长放缓,光靠出口拉动GDP已不太现实,同时扩大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的空间已不大了,快速投资也不可持续。中国经济在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1982年至2012年,中国GDP从2950亿美元增至8.2万亿美元,人均GDP从292美元增至6110美元。但是,GDP增长率百分比高达两位数的时代消失了,2007年至2012年,GDP增长率已从14.2%下降至7.8%。

2.出口增速下降。中国是世界最大出口国。但从2011年开始,由于国际债务危机,发达国家对外需求减少,中国外贸出口大幅下滑,大多数的商品,除了某些高新技术产品以外,都出现了出口的萎缩。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将受到影响。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原因:国际环境不太好,美国遭受次贷危机、欧盟出现欧债危机、日本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势必影响到他们的需求;一些制造性企业受到了打压,政府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将租金提高,工厂被迫迁到租金更低的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增加了运输成本。此外,那些较偏远的地区大多不发达,这也势必影响到整个生产的效率;政府采取强制性提高工人工资的政策,使得那些只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企业变相的增加了成本;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出口减弱。

3.投资和消费。投资、消费、净出口一直作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最主要的力量,当前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过去几年里,我国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2012年我国消费超过了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8%。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势头,只有最终消费才有可持续性,要继续刺激消费使其带动经济增长。但是投资所起的作用仍然很大,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重工业的发展也是保持较快的。所以,转变经济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刻不容缓的。我国投放了大量货币,但真正转化成产业资本的很少,90多万亿的M2总量,仅创造了52万亿元的GDP。这说明当前投资吸引力在减弱,政府在投资中还起着主导作用。

4.积极政策受到冲击。经济理论上将财政政策分为三种:扩张性、紧缩性、中性。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相反,减少开支和增税;中性的财政政策意味着预算平衡。如果进入滞胀时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但不会促进经济发展,反而会推动通货膨胀进一步上升。

二、防范策略

(一)调整内外部经济结构

内部经济中,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从过度依赖投资转变到消费上来。我国的内需占GDP总量的相比其他国家偏低,拉动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机遇。要想使经济能够有持续健康的发展,建立雄厚的消费基础:调整产业结构、改革税收政策、发展全民医疗和教育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使社会生产满足国内外多层次的需求,促进消费。

外部经济中,国际市场的技术发展会对我国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它们面临着倒闭的危险。政府必须对此进行调整,引导国内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和质量,加强创新,形成自主品牌,跟上时代的脚步。同时调整出口格局,改善出口市场不平衡的状态。

(二)政策调整

货币政策。要在保持经济增长和防止通货膨胀之间找准一个平衡点不容易。介于中国目前在保持经济增长上面存在有利条件,那么就要更加留意通胀,虽然通胀许多方面来自外部形势。在货币政策上面要对通货膨胀优先关注,采取偏紧的政策,向中性回归。央行屡次上调存款准备率和利率,流动性得到了基本控制,但通胀仍在持续。

财政政策。中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是否能够有效的实行转变是财政政策面临的挑战。首先,政府要保障前期的公共投资能够继续得到支持,适时地根据经济状况进行财政投资;另外,今后的财政政策要改变总体政策结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值得关注,财税体制势必改革,我国财税体制存在弊端和矛盾,这会影响到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要想转变经济结构、依靠内需,民生问题要继续受到重视,财政政策需要创新。最后,财政政策要兼顾内外。国际经济变革风高浪急,越来越复杂,我们要随时准备队外汇管理体制、利率市场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内政策要注意协调优化,统筹兼顾,比如在投资和消费,税收与支出之间等。

(三)改善人民币汇率机制

中国是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有利有弊。从贸易顺差角度看,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靠着低廉的劳动力所创造。凭着廉价的劳动吸引外商投资增加外储,外商从中赚取高额利润,大肆消耗中国的能源,资本家对劳动力价值疯狂掠夺,却把污染留在了中国。同时,外储的大幅增加推动了通胀,为了回笼外储央行不得不调整准备金率和利率,过度使用这两大货币政策工具只会使中国经济在外储中陷入滞胀深渊。

改善汇率人民币汇率机制迫在眉睫,我们应该选择稳步升值,保持价值稳定。目前,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众多市场参与者忽视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实体经济部门的基础之上的,汇率调整必须以能够保证本国制造业和出口不受太过牵连为基础。因此,允许人民币小幅升值,扩大汇率波动范围是改革的一种可行方式。(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尹守革.国高投资高增长模式或已走到尽头.搜狐连线,2013

[2]程莹莹.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幅降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3

[3]朱海滨.中国的增长趋势将放缓至7%以下.福布斯中文网,2013

[4]魏加宁,刘祥东.中国经济面临“滞胀”风险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发展,2013,(1):31-32

[5]李牧群.中国外贸出口增幅大幅下滑.金融界网站,2012

[6]仲武冠.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在降低.经济参考报,2013

作者简介:朱茜月,女,汉,安徽,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硕士。

猜你喜欢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的四种“新常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检验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特征与发展策略
浅谈中国农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地位
浅析“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于“三元悖论”的中国抉择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比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