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观念在中国非物质文化中的减弱——以现今中国传统节日为例
2015-01-28张王蓓
张王蓓
家庭观念在中国非物质文化中的减弱
——以现今中国传统节日为例
张王蓓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中所具有的非物质文化近些年来一直是国家和众多相关学者非常关注的方面,例如我国的端午节已经成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不断流动的中国社会中,离开家庭的年轻一代对于非物质文化的理解表现在传统节日方面,已经是非常薄弱的趋势,中国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中的家庭观念现在已经受到威胁,家庭观念的减弱使得传统节日中需要习得和传承的部分在年轻人面前越来越不受到重视,这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在传统节日方面中的尴尬现象,年轻一代新的文化观已经逐渐变成了消费观占据主角。
关键词:传统节日;端午节;非遗;非物质文化;家庭观念
一、中国传统节日在非遗热潮中的尴尬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些年里是一个热度较高的词语,例如在传统节日方面,端午节就已经被收录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①中。当然,这些传统节日得到了如此特殊的照顾之后,自然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国家将端午节列为法定节日,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自然是多了一个休闲的日子,但对于这些节日本身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曾看过施爱东②先生写的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称之为民间文化的文章,例如《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③,文中对之前中韩国人都准备拿端午节(韩国称“端午祭④”)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情做了详细的论述,文章中也涉及了一些现今还活跃在非遗圈内的名人、学者。我看到最后,实则和施先生有一点共同的感受,就是这些与端午节有关的闹剧刚开始都只是一小拨人的感受,但被媒体和政府利用之后,就成了平民百姓每天都会被强行卷入的生活,这在普通百姓眼中和娱乐圈那些新闻相比到底哪一个更具有吸引价值,我没有做过调查,所以不得而知。本着一个俗人的思考方式,“保卫端午”的新闻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甚至还不如看到某男星被曝吸毒或某女星成功上位这些吸引人眼球的新闻来的实在,但“保卫端午”的新闻过后大家依然如以前一样,忙碌于各自的生活、工作当中。如今,中国的端午节已经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我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激动表现?
二、离开家庭的年轻一代对于非物质文化的理解途径
对于我们这些从幼儿园开始就在一个相对隔离的社区中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相对的隔离一般会持续9~17年⑤(从小学到大学阶段)左右,很多人自开始学习就逐渐远离原有的家庭、村落、社区,进入到以学校圈为单位、以工作圈为单位的社会中。这时,中国传统的以地缘和血缘为主线⑥的人际关系得以打乱甚至重构,大多数人逐渐形成以业缘为主线的社会关系。对于传统节日较好的领悟和参与方式是回到家中,在家庭中感受传统节日的内涵,但现在回家是一个难以权衡的问题,大多数中国人都过着在不同城市穿梭、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停穿梭的旅客,“家庭旅馆化”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别严重的事实。这种事实很多人都认为是不正常的,因为这与我们传统的重视家的概念有所违背,但人们却不得不这样:在电脑和手机自动弹出的新闻中感受到“浓烈”的传统节日的气氛,继而让传统节日成为幌子,让消费主宰了我们的头脑和钱包。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是“好心好意”,让我们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和每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特殊性,让大家看到这些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是以怎样的一种无形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文化象征,但在来到中国之后,就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了。
端午节在成功变身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对于屈原故里来说可能有较大帮助,例如:文化知名度带来的经济、政治效益,但其他普通民众对此事的态度我们却不知道。对于研究非物质文化的学者看来,中国的端午节成功申遗绝对是一件大事,但学者毕竟是学者,学者肯定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的,所以目前就有了这样一种状态:学者在上面喊得很卖力,小老百姓们却还是不以为然,有一部分人并不知道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这帮研究文化的文化人整天研究这些已经被丢弃的旧物旧事到底有何意义,为什么不关心社会已经让我们的子女离我们越来越远却过得也不是衣食无忧,保护了这些学者们眼中的非遗到底给谁看,难道只给那些没有来过这里的游客?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中的家庭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大体可以分为如下类别⑦:生产类节日、祭祀类节日、纪念类节日、庆贺类节日、社交娱乐类节日、驱邪逐疫类节日等,具有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和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⑧,这两个重要的特点以前在我们每次回家过节时就会得以完美的展现。
端午节在民众眼里,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和吃粽子的节日。我们目前流传最广的看法:端午节更多是为了纪念屈原(学者对端午节的溯源文章不在少数,但大多数人对端午节来历依然是这样的看法)。这位被世界认可的文化名人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怀缅,而屈原自投汨罗江而死的原因是什么?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生前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进而遭谗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后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后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诗人屈原。屈原的“国”的观念在我们现在看来有点狭隘,但想必在那个时代里,这理应是最高尚的情操。当下中国不断强大,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文化的战争联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已是非常热烈。屈原在那个时代里为了保持他所认为的最为纯正的楚国政治文化观,看不到活在世界上的希望,在被自己国家的人所不容之后,只能将一身悲痛沉入汨罗江底,而也因此赢得了楚国人民对于他真正捍卫本国文化的理解。
韩国在2008年就已经将他们国家的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当时这件事情在国内引起了较大风波,民众对韩国端午祭和中国端午节的具体区分知之甚少,但是普遍认为这是中国人的节日怎么能让韩国人拿了去,所以我们的专家学者们联手政府在2009年时终于将端午节也成功申遗,但是国人普遍在心理上有一种憋屈的感觉。这种文化资源的互相争夺很多时候没有对错之分,因为非物质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共享性⑩,东亚地区在过去一直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所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就算来源于中国,人家也可以说是自己的。这就好比我国的佛教源自印度,但传入中国这么多年之后,中国却成为了佛教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而中秋节和春节在此就不一一论述其起源,但这两个节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团聚,说到底还是强调家的重要性。
何为“家”?从文字溯源的角度理解,家表达了房屋、仪式、聚集的含义,在人类学上对“家庭”更是有着明确的定义,费孝通先生在《家族》一文中指出,“家庭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虽然中秋节和春节并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的,但我们反而更重视,因为在这两个节日里,对亲朋好友的关爱融入到了对家庭的感知中,在感知中不断强化家庭的内在凝聚力和亲情的感染力,在家庭这种稳固的结构中不断潜移默化的应用和传承这两个节日的传统文化内涵,这样就使得这个节日的意义不断保存下来。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对于中秋节和春节,我们依然极为重视,但对于其他与农时、驱邪逐疫的节日,我们慢慢失去了关注的耐心。
四、流动社会下的年轻一代对于传统节日中体现的非物质文化的无可奈何
在当今这种流动性极强的中国社会中,行走在你我身边的每天都有陌生人,我们不断与更多人擦肩而过,但却越来越喜欢窝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盒子森林中看着越来越灰的天空。当离开家庭时,也就离开了本应来自父辈母辈那一代的文化传承。在传统节日里,我们稍微得以工作之外的放松,在网络、电视和消费中体会传统节日。不断的消费逐渐演变成一种仪式,人们在在不断的物质上的消费中达到心理的平衡,以满足对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缺失。这些传统节日原本该具有的非物质性的文化内涵则逐渐被瓦解、消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更对存在于文化工作者收集的资料中。
这种不断通过消费来寻求存在的文化感知慢慢改变了比我们年长的那些人的文化观,甚至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观,尤其是80后、90后甚至即将成年的00后,而在不断流动的中国社会中,80年代之后的人是主力军,但这些主力军大多都已经远离父母和家乡,在遥远的异乡里想象着故乡,殊不知很多人回到故乡也成为了身在故乡的异乡人。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却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较好传承,只能是规定个别传承人或者以展演的方式融入到旅游业中。我们在物质文化上极快的追赶着发达国家,但是在精神文化包括无形文化上却步履缓慢,导致很多年轻人在对待这些非物质文化时不以为然,因为年轻的一代并未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感受到浓烈的必不可少的传承。
“如果可有可无,那何必浪费时间不如就是没有,不如就在网络中看一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在旅游中看一下奇风异俗,这就够了啊。”——这是我在调查时一位年轻朋友的原话。大多数中国人目前只能是在永无止境的旅途中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将可以传承和维系家庭的东西自然不自然地置于第二位甚至不知到被放在什么位置,而这些可过可不过的节日也激不起大家的兴趣,因为人们还忙着工作之后消费、消费之后休息,以便于下一个节日里再次消费,管它是不是传统节日,是否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传承。(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注解:
①2009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施爱东,男,1968年1月生,曾任职于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学术史、故事学、通俗小说研究等。
③此文发表于2006年第2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④端午祭全称为“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市为继承和发扬端午节传统文化习俗而举行的庆典活动,1967 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2008年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⑤以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基础。
⑥费孝通:《血缘与地缘》,《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第72到第78页,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第1版。
⑦王文章,李启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艺术百家》2012年第3期第7页。
⑧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第二节,第150页到第15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⑨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这年是屈原逝世2230年。
⑩刘德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董立清.《消费社会人的价值观的偏失与重建》,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9.
[2]韩兆琦.《史记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
[3]黄榴丹.《中国端午节与韩国端午祭比较研究——以中国庆阳与韩国江陵为个案》,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4.1
[4]景俊美.《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精神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13.3.
[5]谌强.《非遗保护与文化建设》.光明日报,2011.1.26.
作者简介:张王蓓(1992-),女,汉族,陕西富平人,研究生在读,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民俗学专业,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