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主要艺术教育形式分析
2015-01-28宗凯莉南京大学211102
宗凯莉 (南京大学 211102)
一、艺术教育合理性的确立
在蛮族入侵征服罗马之后,希腊罗马的文明也随之被毁灭,曾经的学校和教师也在几十年间慢慢消失。但当社会形势稳定之后,基督教的教士们需要借助知识来理解教义;信徒们也需要学习一门拉丁语来读懂《圣经》;国王也意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知识的传播。当统治者有了实施教育的想法时,原先存在于教会管辖之下的主教学校就承担了教授一般信徒拉丁语语法的任务。在分析学校艺术教育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学校建立的最首要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因为信仰生活。教育的知识也只是局限在跟教义相关的固定范围内,世俗文化是完全排斥在外的。“公元680年在君士坦丁堡举行的第六次基督教会议提出的两个宗教法规。第一个关于“设在圣教堂中”(即在主教直接控制下的大教堂中)或设在寺院中的学校的法规规定,任何教士都可以自由地把侄子或其他男亲属送去读书。第二个法规指示乡村和城镇的教师要办学校,那些信赖牧师关照的信徒,都可以送孩子入学学习文法,法规并要求他们,除非自愿的酬谢,不许强索学费或接受报偿。”1以上这个教会颁布的法令就说明了这种主教学校已经广泛存在,而且开始进行改善和扩大,能够使年龄较小的儿童也能参与进来。
二、主教学校的“七艺”课程
主教学校课程设置包括拉丁语基础和七艺。学生进入学校后,必须讲拉丁语。因此, 教师的第一门课程就是教学生学会这门语言。七艺由“三科” 和“四科” 组成。“三科”包括文法、修辞和逻辑, “四科” 包括代数、几何、天文和音乐。在这些课程中跟艺术相关的是文法和音乐。其中,在《约克教会的主教和圣徒》这首诗中,详细描述了阿尔伯特主持下的约宽大教堂学校所学学科和具体的学习内容。阿尔伯特,“一个虔诚而聪慧的人……在那里,他用不竭的知识溪流和晶莹的学问甘露滋润着干涸的心田。他传授文法科学的艺术,倾泻出修辞学长河的知识。他以法律为磨石使学生光泽优美,他教一些人唱缪斯颂歌,使另外一些人吹奏卡斯塔利亚长笛,并带着七弦琴跑过帕拉萨斯山坡。他还对其它人教以天堂的和谐,太阳、月亮的运行,天空的五云状带,七大行星、恒星及它们升落的规律,空气的流动,海洋、陆地的震动,人、畜、鸟和野兽的本性,各种数字和种种几何图形。他肯定复活节的回归,尤其重要的是,他揭示了圣经的神秘,并使古代纯朴的深奥的法律简单明了”。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主教学校的课程安排设置中,无论是文法的训练还是音乐的学习,都使学生受到了很好的艺术熏陶,尽管学习这些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宗教目的使其能够阅读史诗、圣经和在参加仪式中正确的唱赞美诗。艺术此时虽然完全为宗教服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得以传承。“七艺”也成为了自中世纪以来教育的课程基础。
三、僧侣学校的手工艺作坊
早期僧侣学校的设立是为了“拯救灵魂”,这也是僧侣生活的的宗旨。在修道院中,僧侣们 “每天7个小时用于体力劳动,2个小时用于阅读圣经文献。阅读内容包括本修道院图书馆内收藏的以及与其他修道院交换的手抄本。缺乏体力劳动能力的僧侣担任缮写室内的工作……同时女修道院从事的手工艺劳动包括宗教服饰用品的编织和祭坛布饰的刺绣”。3与主教学校具体的课程设置不同,僧侣学校除了学习一些基本的文法用以阅读圣经,缮写抄本之外,跟艺术相关的是每个僧侣学校中都有缮写室,因为僧侣们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抄写经书,这就培养了一批跟此相关的工匠,在此基础上缮写室也慢慢扩大为手工艺作坊类的场所,由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当时称之为“名匠”,带领一批徒弟交给他们技能,来完成书本的抄写和装帧。质量较高的手工艺作坊还发展成为了僧侣艺术学校,如英格兰的爱尔弗雷德大帝就从欧洲大陆引进有才能的僧侣艺术家在阿瑟尔尼建立了一所这样的僧侣艺术学校。这可以说是中世纪最早的专门培养艺术工匠的学校,尽管对象只限于僧侣,却也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热衷手工艺的风气。
四、行会艺术教育的学徒制
到了11世纪末,那些曾经促进主教学校和僧侣学校的社会势力已经开始发生改变。在封建主领地和修道院之间,城镇和都市开始出现、兴起,商业贸易业随之发展起来,中世纪已经开始摆脱最初时的黑暗时代,文化和艺术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艺术家们在这种全新的社会秩序和境遇下形成了自己组织,我们称为“行会”。行会在作为一个商业组织接受艺术订单的同时也是一个教育机构。行会作为一个组织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将从事同一职业的手工艺人组织起来,明确他们对于顾客的义务。在其遇到法律纠纷时可以帮他们出面调停;还会帮助他们的家庭;公平分配客户的定件。行会的学徒制是其主要教育方式,行会不同于我们之前提到的主教学校,而是更倾向于僧侣学校的手工艺作坊,一个行会下控制着有限的手工艺作坊,通过稳定的劳动力供给来使市场达到一种供需平衡。作坊内实行师徒教育模式,虽然比主教学校中的教育要残酷的多,但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师傅掌握了较为全面的知识,同时通晓几门艺术。其次,师傅直接向徒弟传授技能,能使得学徒更加直观地学习到师傅的技艺,使其能更深刻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掌握极强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将艺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与之前主教学校和僧侣学校中以宗教为唯一目的的教学目的有了很大改观,但手工艺作坊的客户订单内容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宗教的束缚。行会的这种艺术教育在很长时期内都成为了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
中世纪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教育背后是艺术思想理念的体现。中世纪的艺术与古希腊罗马所追求的形式美不同的是,它们更追求抽象精神层面的表现,而这种精神内涵又主要以无限表达对上帝的敬仰为首要的。所以在艺术形式上更趋向于一种象征性、抽象化的观念表达,这种表现当然是与他们所实行的艺术教育密切相关的。
注释:
1.(英)傅伊德,(英)金著,任室祥,吴元训译.西方教育史.[G].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P112-113.
2.(英)傅伊德,(英)金著,任室祥,吴元训译.西方教育史.[G].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P115.
3.美)阿瑟·艾夫兰(Arthur D.Efland)著,邢莉,常宁生译. 西方艺术教育史.[J].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