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生存的新挑战
2015-01-28李诗璇山东艺术学院250002
李诗璇 (山东艺术学院 250002)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生存的新挑战
李诗璇 (山东艺术学院 250002)
在中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脚步在不断加快,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消费内容、娱乐活动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代表着过去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是遭到了强烈的冲击。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存活下去,如何适应城镇化进程这样的变化、如何在能跟的上现代生活快节奏的步伐的同时也能够保留住传统的精髓不变、精神内核不变,就成了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城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挑战 ;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它不能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它以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为载体,是某个地区人民的个性、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联就像是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只有当它还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生命,如果已经退出人们的生活,淡出人们的视线,那么它就会在很短时间内消亡。
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萎缩的原因
(一)现代娱乐方式及内容的冲击
现代社会,由于电话、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发达,带来了信息的快捷与多元,很多外国的文化进入到中国,再加上本土通俗文化的入侵,一方面是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利、更加丰富的娱乐内容和方式。而另一方面,这样的变化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娱乐趣味、价值取向。
(二)“活态性”保护的困难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的特点,使得它极易受到冲击。因此从古代能够保留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属不易,而且非常脆弱。这是因为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传承活动的。无论是语言、戏剧、传统手工艺制作,还是民间习俗的承袭,都需要借助人们的行为活动才能直接表现出来。1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活态性”传承,一旦人们的传承行为终止了,以动态表现为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要宣告消亡。
(三)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
由于现代社会,对于非遗的内容和技艺的需要已经大不如前,没有市场,没有效益,除了家族继承外,就很少再有人自愿充当传承人了。在青年人的眼中,什么工作好做又挣钱就是他们的理想去处。加上城市的不断扩张,到城市打工,争做“城里人”成了“时尚。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学习到掌握往往需要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艰苦努力。一些非遗表演枯燥、乏味,而且难度很大,平时要下很多功夫,很多人便不愿意选择这样的道路,于是就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的现象。没有人愿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能得到持续发展,现在剩下的传承人一般都是老人了。据统计,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226名传承人都在60岁以上,进入老龄化时期和衰亡高峰期。不少“国宝级”的传承人,年迈体衰,未能将技艺传给后人就离开人世,而他掌握的文明瑰宝就永远消失了。2因此,培养传承人,是一个艰巨但是又不得解决的紧迫问题。
(四)新农村社区化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剧变
新农村社区化建设是我国新型城市化的有益探索,是加速社会转型的重要举措,可是就在这城镇化演进的过程中,新农村社区化在改变人们居住环境和居住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扎根于传统农耕文化土壤的,与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地域民俗息息相关。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不仅承载着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特色、悠久历史,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精神。而现在,新农村社区化、城镇化的发展,很多村落面临拆迁困境,需要植根的“土壤”没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怎么“生长”呢。
人们从平房搬进了楼房,以前的日常生活模式已经不复存在。比如街里街坊,楼上楼下,大家接触的越来越少,很少能够聚集在一起。逢年过节的那些个热闹的聚会,习俗,表演大家也似乎都不太注意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群众参与的减少而缺乏保护,慢慢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二、关于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新挑战的应对策略
我们不得不承认,城镇化进程在发展的事实,我们无法阻挡它的脚步,也不可能禁止它的发展。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保护它刻不容缓。既然是这样的现状,那么就要接受城镇化进程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挑战,在这样的范围和事实中积极作出应对。
(一)保留精品
时间越往前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就越多,越丰富。但是随着时间向前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不断减少的。我们不可能兼顾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我们只能尽量的减缓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数量的减少。因为资金、人才、政策、环境都是有限的,所以保护工作的“摊子”不能铺的太大,只能捡重点保护。保护原则就是首先要选择精品,看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是否有潜质得到持续的发展,是否对今天社会生活还有影响作用,如果有就重点保护,如果没有,就像“适者生存”的道理一样,就只能任其发展直至淘汰。
(二)通过详尽调查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及范围
加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清除那些混在其中的并非保护范围内的内容,一方面加强宣传让大众明确了解,另一方面在进行系统认定、分类后能够尽快的投入到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方案之中,同时也为政府资金投入做了一次严格把关。
(三)适应时代发展,改变营销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毕竟是过去的东西,极有可能会与时代脱节,而一旦脱节,就有被淘汰的危险。所以有些时候,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不需要在某些方面要去变革,创新。当然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同时有一个原则不能变,那就是精髓是绝对不能被改变的。我们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进行的自然流变,但是,我们要努力保持其工艺、思想、造型艺术等方面的原汁原味,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代表着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根基。
(四)加大社区文化建设的力度,通过多方面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
在城镇化进程的过程有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文化建设进程的脚步一直赶不上经济建设进程的脚步。新农村社区是建起来了,但政府将大部分的资金都用于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方面了,对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却很少。
下一步就要加大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力度,加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资金支持。如果缺少观众和参与者,政府就要想办法引导,如果现代娱乐方式已经转向了电子设备,那么就已它们为平台,多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五)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本身而言,很多都不能够指望它们走向市场,因为它们本身没有商业价值。但是也不能看它们走向消亡,这时候就需要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和支持。而这与保护好传承人都很密切的关系,所以留住人是关键,资金补贴和良好待遇是关键。
对于传承人来说,因为没有市场的青睐,就不会有经济的来源,而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撑,让他们安下心来一心一意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不够现实,给予资金补贴可以让他们继续守护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外,政府一定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以辅助为主,切勿越俎代庖,反客为主,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样不但会影响到传承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民间性与真实性,从而使民俗变成“官俗”,所以还是要鼓励民间的是有民主自己来办好。
四、结语
虽然在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我们需要承认的是新农村建设最终还是要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为主,而这都需要以经济为基础的。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够放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它珍贵、脆弱,却代表着民族精神的灵魂,文化传统的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与人们生活、行动息息相关的特点,所以它的发展必须与人们生活融合在一起,无论土壤是“昨天”的农耕文化,还是“今天”的新农村社区化。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力的保护它,支持它,使它不至于在这高楼大厦的城镇化进程中找不到“栖息”之地。而且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让它延续下去,而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永远存在下去。
注释:
1.王鹏.《农村社区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第30页.
2.王鹏.《农村社区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第29页.
[1]吴婵娟,薛春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12.
[2]李红.略论新农村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南方论丛,2013.1.
[3]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5.1.
[4]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J].探索与争鸣,2007.
李诗璇,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