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海南《更路簿》引发的思考

2015-01-28熊红丽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571158

大众文艺 2015年13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海南文化遗产

熊红丽 (海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571158)

浅谈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海南《更路簿》引发的思考

熊红丽 (海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571158)

本文通过对更路簿现状的考察研究,提出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应在普及文化遗产认识、开展理论研究、构建本土化学科体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更路簿;高校;文化遗产;保护

更路簿,又名更路经、更路传,主要流传于海南东部沿海的文昌、琼海等地,是南海渔民自古以来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是一种记录航海知识的手抄本或手绘的航海地图。图中记载的航海路线、航行要领、气象水流,是众多渔民用鲜血换来的“生命航线”。早在没有卫星导航,没有精确航海图的时代,古代海南渔民使用更路簿,驾驶木帆船耕海西沙、中沙、南沙,更路簿成为海南渔民开发南海诸岛的重要见证。由于现代航海技术不断进步,作为古老航海经的更路簿与我们渐行渐远,再加上老渔民的相继离世,导致寻找更路簿更加困难。

为了抢救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近年来,海南省文物保护部门已着手开展保护行动,包括搜集《更路簿》的手抄本和整理口头传承下来的《更路传》。文昌、琼海两市已启动实施《“南海航道更路经”项目保护规划》,《南海航道更路经》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政府、社会团体、文物部门等为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做着不懈的努力,然而当前更路簿的项目传承和动态保护仍面临着很大困境,项目后继乏人,实物收集也十分困难,对“南海航道更路经”进行保护十分迫切。笔者认为,“人治”既为主,教育当先行。保护固然重要,积极发挥高校在地方文化遗产事业中的服务作用,以教育的方式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及创新、开发做出贡献,更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我国高校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同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桃花坞木刻年画研讨会”召开,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继承与发展、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个范本,并基本形成“政府扶持,社会推进,高校提升”的路子。2002年10月首届中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召开,对高校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希望高校更好地发挥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发掘、整理以及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方面的文化功能。高校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信息资源,使得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而且地方高校的地方文献资源丰富,区域学生群体稳定,调研环境与信息渠道便捷,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一、普及并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南海航道更路经是在海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本土民族文化,从目前见到的更路簿中,记载有100多个南海地名和重要的海洋资讯,包括航行方向、时间、距离、海流速度、天气变化、岛屿和暗礁的名称等。它是一代又一代船长通过自己的航海实践,不断修正和补充的结果,兼备文物价值、学术理论研究价值以及维护南海主权的价值。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更路簿》的认识与关注很不够,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下虽已着手进行研究,学界也得出了一些结论,但还需不断的、更为深入的、细化的研究。通过在琼海和文昌对一些渔民和老船长的走访,我们了解到,以前《更路簿》没有得到重视,导致很多《更路簿》都随着老船长的去世而遗失了,甚至很多人至今根本不知道《更路簿》为何物。

陈竟教授(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认为,目前我们的学校、社会、家庭缺少民间文化素质教育,很多民众对民间文化不了解,不热爱,不具备对民间文化的辨别和审美能力,更谈不上对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主体教育,在提高民众素质、塑造民族性格、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因此,以高等教育的责任和目的为落脚点,普及文化遗产教育,提升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显得格外重要。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本土民间文化的普及教育,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甚至可以决定未来遗产保护的质量和水平。

地方高校可根据各自学科的实际情况,从专业定位出发,选择合适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到既适合专业发展,又能予以传承。在实施过程中,可适时运用现代传媒,加强宣传推广,如建立校园网专栏,搭建高校师生互动交流和研究资源的共享平台,这不仅可以营造学习与研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还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也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性的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发挥高校的橱窗作用,带来更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二、加强高校对民间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

地方民间文化多为经验积累和总结,并且往往是口传心授,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更路簿是海南渔民在航海生涯中自编、自写、自用和自存的秘本,上面记述着岛礁的地貌和海况,还记录有观察海上风云和出行渔船的知识。渔民们往往抄了新的,扔掉旧的,更路簿的文物价值渐渐被忽略。此外,更路簿上所记载的更路多是用民间俗语,内容也多是个人的航海经验,不为他人所懂,官方更加看不懂,所以传世很少。因此,我们急需开展地方民间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并建立知识体系。只有通过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人文价值才能得以揭示,才能有效的进行保护利用,提高民众的文化意识和传承自觉性。

地方高校拥有丰富的地方民族文献资源和与非物质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理应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教育纳入其教研体系,充分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展开理论研究,深度挖掘、提炼、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藏的人文价值。同时,还应加强主流教育与民间文化的支持和鼓励,加强与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项目传承人、民间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具体的保护策略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水平,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以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

此外,高校的先进教学设备和现代化技术手段,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长期保存的文化环境和物理空间。如利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口头形式流传的“更路传”有关资料,对不同知情人和传承人出海经验进行采访声音、实物影像原生态储存,建立专用数据库。也可以组织学生对遗存的更路簿进行修复、手绘复制,扫描、录入计算机,保证研究工作的持续开展,进而达到抢救、整理、保存、保护的目的。

三、构建本土文化遗产的学科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且是一项全民参与、代代接替的,长期的、宏伟的历史性任务。把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进入大学课程,通过发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文化课程,积极探索本土文化的教育发展道路,是当前众多地方高校探索的重点。以笔者所在海南师范大学为例,海南师范大学近年来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积极探索并构建海南本土化特色课程,通过挖掘、整合本土教育资源,提炼海南岛内传统民族文化精髓,如黎族织锦、黎族制陶、更路簿等,不断丰富和完善特色课程,专业建设水平取得了明显提高,倡导并践行了把民间文化资源提升到大学课程建设的新理念。

地方高校通过本土教育学科设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渗透空间。通过大学教育,向青年学生传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在非物质文化的通识教育中,他们可以相互启发,发挥不同学科在学习研究中的“交叉优势”。而且高校最接近社会,这些优秀青年毕业后大多直接踏入社会,成为栋梁之材,有的还会进入各级教育机构和政府的管理决策部门。通过他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利用和传播,能够快捷、有效地促成社会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实现文化遗产的自觉传承。所以,高校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本土化教育,高校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岛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本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作为地处岛屿的地方高校,我们更应以积极的、理性的心态去认知、了解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发挥保护与传承文化的桥梁作用,构建本土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让地方高校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主力军。

[1]王志平 郑克强 .论地方高校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J].教育学术月刊,2013(6).

[2]林伯珊.论民族地区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8).

[3]周伟民. 更路簿形成、盛行和衰亡的年代及其性质、用途[J].海南大学学报,2015(2).

[4]谢方.《更路簿》的研究保护工作亟待深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5-24 (A05).

本文为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路簿的保护和研究》(项目编号:HNSK(GJ)14-47);2014年海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项目(QN1414)的阶段性成果。

熊红丽(1981-),女,汉族,湖北天门人。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理论。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海南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与文化遗产相遇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怀念海南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