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而孤独的旅程——浅谈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中的课程设置
2015-01-28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艺术系450000
刘 琳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影视艺术系 450000)
在现今各类性质的高校课程中,几乎都有大学语文的身影。大学语文在非文学专业的大学中多以基础通识课的形式存在,面向各专业的大学生,“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也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1
然而,在整个现当代大学语文的教育实践历程中,旨在教会学生温暖而诗意的生活的这门课程,在高校教育实践的峰回路转中并未完全柳暗花明,反而像极了一场艰难的跋涉,孤独而空洞地行进着。
一、概念阐释:“大学”与“语文”
所谓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2简而言之,大学语文即在大学里开设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育在中国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在古代就以同历史、哲学相混合的形式存在,甚至成为科举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20世纪以后,“科学主义”进驻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文”在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的“唯我独尊”的地位才被数理化等学科所瓜分。但是,“文”依然在知识结构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在教育中也有着无可替代的精神导向和审美熏陶作用。
“四书”中的《大学》篇将“大学”一词定义为:有关为人、为政的高深而又广博的学问。“为人”“为政”分别指涉了大学教育的“技术学习”和“精神培养”两方面的目的,与现在的大学教育理念是契合的。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曾说: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四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3
可见,古今中外对“大学”的定义和要求都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和精神感受问题。大学语文正是一门关乎人的情感与价值的学科,且能够让文理知识互渗互融,培育大学生人文和审美素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如此,大学语文人文精神功用就在大学教育中凸显出来。
二、脉络延承:大学语文的历史与现状
大学语文在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1920年代后,为顺应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的潮流,各大学在新生入校时都必开设语文课程,时称“大一国文”。当时的大学语文都是由一流国学大师担任的,如朱自清、沈从文等人,并有了《大学国文选》《大一国文》等专门教材。1950年代初,大学语文在大陆被暂停。1978年恢复高考后,国人重新认识到语文水平的不足会制约专业课程的学习,于是1981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等呼吁重新开设大学语文;接着,南京大学、华东师范等相继在本校非中文专业开设了该课程;80年代中期,大学语文终于再次进入各高校讲台。
但是,大学语文并未能像外语、体育等课程那样被当做一门独立学科来重视。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经济转型期的社会越来越看重人才的实用技能,需长久熏陶浸润才能显效的“务虚性”大学语文似乎不能快速满足社会的务实需求,因此在高校课程中的比重不断减小甚至被取消。及至目前,大学语文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当中的实施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三、定位诉求:大学语文的未来之路
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将大学语文目标框定为培养“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4,将大学语文教育仅仅定位为一种“工具化”的过程,而忽视了其“人文性”。这样的定位只会带来大学语文教育实践的偏狭和混乱。
因此,正确定位大学语文的目标诉求,才能使大学语文教育成为一场温暖且不孤独的旅程。
1.大学语文教育的旨归:人文情怀与审美熏陶
将“工具性”视为大学语文教育重点,其实是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等小学和中学语文的学习重点再次纳入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中,忽视了大学教育的要义。
大学语文教育的旨归应该是传授“语言情感”,也就是强调人文情怀的灌输和审美情感的熏陶。因为,大学教育能够“跳出中学教育的窠臼,在秉承语文学习连贯性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给大学生展现更为开阔多彩的空间。”5同时,同注重职业技能学习的专业课程相比,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熏陶出的审美品位能够调和物欲追求带来的负重感,教会学生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亦注重诗意和审美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和生命价值。
2.大学语文教育的路径:经典阐释与心灵启发
正确的大学语文教育实践,应当同中小学灌输式的教育理念拉开距离,加强对经典作品“意”与“境”的揣摩。
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流传经历了时间的磨砺和历史的甄淘,有着厚重的生命体悟和精神凝聚,能够启迪学生正确处理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为其提供一个适宜栖居的心灵港湾。正如章太炎在他的《论读经有利而无弊》中所言:“自有《春秋》,吾国民族之精神乃固。”知识的渐进必致心灵的完善和道德的升华,进而展拓宏阔的生活视野和生命境界。
3.大学语文教育的境界:格物致知与正心修身
中国古代经典《礼记·大学》篇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之说。这是古人教人为人处世、彰洒生命价值的理训。
在被科学技术和无所不在的经济利益裹挟的今天,“八目”的理训依然是帮助我们调和自身困惑与外在世界矛盾的有效润滑剂。如果说专业课程的目标所在是教会大学生生存之技,像一支利箭一样去融入这个社会,大学语文则是一张弓,以一种心灵感召的力量赋予大学生飞翔的角度、速度和勇气,使其在与世界相融相碰的过程中,明物理,知人事,正己心,修其身,方能正确调整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同步充实。
苏格拉底曾说:“最重要的不是生活,而是好的生活。”大学语文是一门关乎生存质量的课程,很多时候,它的产出不是立竿见影和倾泻而出的,需经历时间的累积和潜移默化的熏染方能散发出“功用”之香,所谓历久弥珍且永不消退。正因此,当下的大学教育不应当忽视大学语文的地位,正确认识定位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与实践途径,方能使这门能赋予生命温度的课程在整个高校教育中不再孤独而行。
注释:
1.余旻.《“人文”观照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2.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前言第1页.
3.参见周红,曾庆璋.《大学生心理成长论》.科学出版社,2012:5.
4.参见赵敬立.《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现代大学教育》,2010(1).
5.徐燕.《大学语文教学现实性功能的探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