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

2015-01-28张靖雯大连民族大学116600

大众文艺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山东资源

张靖雯 (大连民族大学 116600)

一、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山东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丰富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其代表性的齐鲁文化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片广阔的土地留下了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光辉璀璨的山东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积累为当今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最大的资源支持。

(一)传统文化资源丰厚,为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独特的资源支持

山东省以其光辉璀璨的历史,囊括了众多中华文化历史上的璀璨遗产,其中泰山、三孔、齐长城与大运河山东段已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收录,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曲阜三孔是指位于山东省曲阜市的孔庙、孔府和孔林。春秋时期,曲阜是鲁国的都城,也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文物古迹众多,以其规整的建筑,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宝库。泰山巍峨峻拔,雄伟壮丽,其宽厚博大的包容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精神源头。泰山具有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山岳,是我们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

同时,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进程中,山东人民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具有“山东味”的艺术形式,人们从当地的文化传统中吸取营养,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生产出各种戏剧、说唱、音乐、舞蹈等艺术。山东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先后曾有几十个种类流行,被中国戏剧界称颂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古剧,其中的“东柳”就是山东的柳子戏。文化资源门类丰富、种类繁多为文化产业创造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来源。

(二)传统文化发展有一定基础,文化品牌效应初具雏形,为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一定品牌支持

近年来,山东省各地市均在打造各自的文化品牌,如济南市突出“山泉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济南、魅力泉城”品牌;青岛市突出“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三大城市文化品牌;潍坊市突出“世界风筝之都”品牌;淄博市以“齐文化”为重点.临沂市突出“沂蒙文化”品牌;济宁市突出”孔子文化”品牌;另外,泰安的“泰山文化”、菏泽的“牡丹文化”、聊城的“江北水城”品牌、日照“水上运动之都”品牌等,也都有不俗的亮相。各个地区的文化品牌形成本城市独特的文化名片,在宣传城市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上多有助益。山东地区特色民间传统工艺文化,集编织、雕刻、刺绣、陶艺等数十类民间手工艺人才,鲁锦、鲁绣、面塑、黑陶、剪纸、年画等诸多带有山东民间特色的手工艺品都远近闻名。这些文化名牌已有的基础无疑为山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撑,为其推广打下了支撑。

二、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不足

(一)发展文化产业意识滞后,发展停留在传统文化本身

山东省政府长期重视文化的发展,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文化层面本身,也就是理论层面。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部分人认为文化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正统文化的衰弱,政府没有看到或忽视文化对经济强大的拉动作用,忽视挖掘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同时,政府错误的认为资源就是资本,忽略了两者之间复杂的转化过程,从而导致许多产业发展的障碍。

(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僵硬,办事机构冗杂

文化产业支出长期依赖于政府补给,当然也就无法实现自身的独立发展。由此导致了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中,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相关参与单位国语依赖行政保护和垄断经营,市场观念、经营意识淡薄,缺乏自我发展和创新发展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自身而言,其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如果政府机制无法给以适时的支持,文化企业在土地使用、财政税费、融资担保等方面的问题都难以得到切实的解决,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不够明确,最终只能导致文化发展事物的各项牵扯,阻碍其平稳有序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人才短缺,后备知识人才储备少

山东省相关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服务人数多,只受过初中、中等教育,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为数不多但是真正的文化人才却十分稀少,因此,人才力量薄弱,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形成很大的助益。传统文化相关领域从业门槛低,随意性强,大部分人员未经过专门职业培训,多数由家族、同乡,朋友关系介绍界入。创新型人才短缺,这也是山东传统文化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原因。从人才后备军的大学生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普遍不够重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虽然学校也有开看类似国学研究的课程,但是真正对于认真研究的非常少。

(四)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虽然山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但是部分文化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开发可进入性和舒适性较差。例如,部分文化资源开发由于交通不畅而造成对外开发力度不够,造成“酒香仍怕巷子深”的局面。部分文化景观的开发,由于地势艰难加大开发的成本,而这些地区本身的经济滞后又制约着该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成为文化资源开发的最大瓶颈,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五)文化产业发展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措施不当,开发意味着“破坏”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市民社会的普及,文化为适应发展,不断在发展的过程中改造自己,随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失去了特定文化领域的含义,从一种自觉地文化意识转化为一种被动消极的文化意识,逐渐边缘化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又或者,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在改造中加上一些新的元素,例如,一些传统文化的旅游业的发展,确实引起一些公众的关注,带动了一些地方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元素表面新鲜惹眼,但是没有办法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建立起联系,又无法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因而无法承载传统文化的内涵,最后只能导致“没有了民族,只剩下了商品”致使传统文化的呈现出庸俗化得趋向,传统文化在发展中遭到了破坏。

三、合理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放权,推动文化产业自主发展

在传统的文化发展中,文化产业资本结构单一,几乎是全部经由政府主导,政府没有给予文化行业以充分的自由,文化产业无法实现真正自主,为避免这一弊病,政府要改变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局面,在明确自己的保护责任主体地位的同时,还需要动员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合作,重视文化企业的自我发展,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以文养文”,并使其按照市场的需求对文化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使文化产业充满活力。

(二)重视创新,迎合市场需求,继续扩大山东特色文化品牌优势

文化品牌是文化建设的标志和旗帜,也是一个地方竞争力、吸引力的体现。突出文化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对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是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原创性,时效性,服务性是文化产品的内在要求。传统文化的推广应在于自身资源特色的探索上迎合市场的需求,让文化产品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对于诸如山东皮影、微雕、高密泥彩塑、剪纸等艺术,我们应对此类文化资源给予政策支持,通过高水平的创意组合,打造山东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同时加强品牌宣传与保护,建设山东特色文化标签,从而培育扶持壮大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将山东文化推广到全国。

(三)推动山东传统文化的走向世界,促进历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打下知名度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开始走向世界,京剧、民歌、风筝、旗袍等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受到欢迎,这说明在结合现实需求创新后的文化艺术必定会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拥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的山东文化博大精深,齐鲁文化,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古迹、古物、旅游、民俗、传说、文学作品等都需要更好的开发,发展文化,推陈出新,山东的文化产业工作任重道远。

(四)注重人才的保护与培育,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传统文化传承人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健康迅速的发展离不开大批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加快传统文化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优秀人才的加入。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社会培训,在全社会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培养优秀人才对于山东特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提供后备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于文化产业的发展领域,只有鼓励并留住文化创意人才,其特长和管理才能作为无形财产,造福于山东的文化产业建设。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山东资源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