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京族民歌《过桥风吹》对比探析
2015-01-28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系532200
刘 伟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系 532200)
中越京族民歌《过桥风吹》对比探析
刘 伟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系 532200)
《过桥吹风》是中越交界区广为流传的中越京族民歌。各个版本的《过桥吹风》歌词内容基本相同,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等都很相近,调式音律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总体而言,《过桥吹风》在不同环境中逐渐发展演变最终趋于简单融合。本文主要在研究《过桥风吹》的起源、演变的基础上,系统对比了中、越在这首民歌音乐调性方面的异同。
中越京族;《过桥吹风》;对比
项目编号:BJYB2012008,项目名称:《广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音乐的“桂性”研究》
项目编号:XWSKYB2010012项目名称:《广西边疆与越南北部边疆民歌、民间器乐曲比较研究》
15世纪以后,在越南境内海防一带生活的京族陆续迁入到了中国,聚居生活于广西京族三岛。就音乐风格而言,越南海防与中国的广西东兴属于百越音乐风格区。随京族人传入东兴的京族民歌在这个音乐风格区内不断发展、传承。所以,研究京族民歌,不仅要对其发展、传播历史有较深了解,更要全面考虑中越两国的人文、地理等因素,这样才能将《过桥吹风》的全貌真实诠释出来。
一、《过桥风吹》的起源及演变
从越南北宁、越南海防、中国的京族三岛等地的实地调查来看,《过桥吹风》这首传统的民歌起源于越南北宁,属于“官贺”。北宁作为越南北方艺术和文化的摇篮,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起源于北宁境内的“官贺”是一种影响很大的民歌,主要流传于和北宁相邻的北方农村以及北宁地区。《过桥吹风》广为流传于中国广西、东兴、京族三岛和越南,它讲述的是一位处于热恋中的青年人因羞于被家人知道自己的爱情,所以用善意的谎言欺骗了爹娘,编制出了一幕浪漫的情景:本已送与恋人的戒指、帽子、衣服都被过桥时的风所刮跑。因此,这首京族民歌的汉译名被取作《过桥吹风》。冯光钰赋予“同宗民歌”的意义为:一首民歌作为母体,随着在彼地甚至全国各地的流传,最终派生演变为多个子体民歌群落。而被中国广西京族三岛和越南等地民众传颂的《过桥吹风》,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它在越南境内的传唱范围极广,甚至影响了越南周边国家的民歌。《过桥吹风》在中国也有着很多的版本:由学农、牟丹作曲作词,周强演唱的“11版”;由徐晓明编曲、杨倩填词,在“梦幻北部湾”演出首演仪式上演出的“10独弦琴乐版”;由哈妹组合演唱、东兴文化馆编制的版本;在民间艺人、京族民众中流传的版本。随着《过桥吹风》在越南境内以及中国广西京族三岛的不断传播,各种版本也不断涌现,艺术形式的逐渐增多,使其艺术内涵更加深厚。
二、中越京族民歌《过桥风吹》对比解读
1.两者在歌词内容方面的对比
从歌词内容的对比来看,越南海防版本与北宁版本的《过桥吹风》大意是相同的,而海防版本与京族三岛黄玉英版的《过桥吹风》是相同的。由京族三岛山心村梁荣英演唱的简缩版的《过桥吹风》,只保留了原歌词的第三段,这与民歌即兴演出的特性有关。同一首民歌由不同歌手演唱,会有着不同的演唱效果,即使是同一位歌手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演唱的民歌,同样会有着出入。从语气词方面来看,三个版本皆用“tÌnh”作为主要语气词;在对应汉语中语气词“啊”的越南语,京族三岛版和越南海防版用的都是“à”,而越南北宁版本用的却是“ó”。在衬词方面,“被打掉了”“被风吹掉”等,在中越版本的《过桥吹风》中都有使用。
2.两者在传播演变方面的对比
在越南北宁流传的《过桥吹风》还保留着传统的音乐形式,整个山歌为五声的E羽调式,fa偏音在全曲中出现了两次,这使得整个旋律变得富有弹性、跌宕起伏,使得整个民歌所蕴含的感情变得委婉缠绵、荡气回肠。在《过桥吹风》流传到海防地区之后,其调式演变为了五声A羽,同一个乐段分节歌的形式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音调上有所简化,基本没有偏音出现,这使得民歌的旋律存在了更多的变化,于委婉中透出平直,音韵也不似从前的缠绵、环绕。京族三岛黄玉英版的《过桥吹风》与越南海防版的大致相同,但山心村梁荣英版的《过桥吹风》,其乐段被缩减了一部分,调式也变为五声D商,这是由演唱者即兴表演的能力和对民歌的理解程度所决定的。三种版本的《过桥吹风》在旋律上进行上也有着不同变化,越南海防的旋律是从do音过渡到核心音re,而中国京族三岛和越南北宁则是由re核心音引入的。而按照歌曲的旋法来研究,三个版本的《过桥吹风》其上方纯四度、下方纯五度基本都是围绕调式主音进行的,乐曲经过一番环绕之后又以它作为终止;京语的声调与《过桥吹风》的旋法也基本吻合。除此之外,在《过桥吹风》的旋律中多次使用旋律乐汇、重复的手法,营造出年轻人缠绵悱恻的艺术效果。
3.两者在节奏旋律方面的对比
中越两国不同版本《过桥吹风》的整体音乐发展、旋律进行是同一种音乐素材,衬词、词曲大同小异,旋律柔和优美,民歌演唱者在演唱时都用颤音、回音、延音来修饰润音,歌曲的风格多缠绵悱恻、抒情婉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越两国京族人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敏感、质朴的性格特点。作为京族民歌的《过桥吹风》与大多数京族民歌散板较多见、节拍多样化的情况不同,其节拍为单一的2/4拍,其节拍、结构规整发展,但在演唱中歌手经常出像一音多拍、一音一拍以及延音的现象,曲调婉转清丽而绵长。这个特点与京族人农耕为辅、渔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有关。当地京族人在生产中一方面是通过散化节奏以抒发情感、缓解疲劳,另一方面根据劳动情景赋予歌曲规律的节奏。
总的来说,中越京族民歌的发展形成经过了长时间的变化、融合、传播、传承过程。从其生态背景来看,京族同宗民歌主要通过群体传播、个体传播、移民传播以及艺人传播等传播方式来进行传播的。《过桥吹风》经过了由越南北宁到越南海防,由越南海防到中国京族三岛的传播过程,其艺术内涵在不断增加,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增多。时间上的代代相传,地域上的口口相传,使得民歌得到更为开放的创新和更好的延续。
[1]沈嘉.京族民歌的演唱特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
[2]魏素娟.京族民歌的种类、特征及其研究现状[J].现代语文,2010.
刘伟,(1982-),男,硕士,讲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系,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