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龚琳娜现象形成的原因与思考
2015-01-28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530000
唐 燕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530000)
试论龚琳娜现象形成的原因与思考
唐 燕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530000)
伴随着歌唱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推陈出新,不同音乐风格之间的渗透、交叉、兼容、创新出现一种特殊现象,笔者通过分析龚琳娜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对该现象进行思考,为声乐艺术者提供参与和借鉴,激发我们勇于创新、勇于探索,更好地把握声乐演唱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歌唱;跨界;反思;现象
本文为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声乐学生演唱能力多元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A168。
“龚琳娜现象”是指当代社会大众文艺文化多元审美背景下的不同音乐风格之间的渗透、交叉、兼容、创新的一种新的音乐现象。2010年龚琳娜以歌曲《忐忑》被誉为“神曲”美称,对于此首歌曲人们对它的反应十分激烈,褒贬不一,有人赞赏它是兼具民族特色和国际风范的歌曲,有人质疑这是疯人疯曲,鬼哭狼嚎、低俗至极,还有人认为此作品毫无艺术价值,是网络媒体的故意炒作。笔者通过重点分析龚琳娜现象形成原因及未来的展望,进一步把握声乐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探索更丰富的声乐艺术表现可能。
一、龚琳娜现象的原因
龚琳娜与德国籍丈夫老锣相继推出的《忐忑》《金箍棒》《法海》三部曲是声乐跨界的典型之作,她在新民歌的道路上打破从“至雅”到“至俗”的转型,是一次声乐艺术的新的革新。龚琳娜三部曲都是在以作品《白蛇传》《西游记》《静夜思》原有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歌曲采用了互文、拼贴、杂糅、零度作等艺术手法。追求通过不协和效果营造出的惊讶、躁动、怪异的艺术效果,三部曲强调旋律呼应,缺乏规律性、节奏自由多变,音阶多为半音阶与模型的形式,极富现代音乐风格,它打破了原有“民族派”的规律性,创造出了一种多元化的歌唱艺术,形成这一音乐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媒介的推广
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媒介已经作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歌曲《忐忑》在龚琳娜毕业音乐会上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关注,2010年在北京新春音乐会上演唱视频流入网络快速被各网站转载和推广,龚琳娜《忐忑》走红,不难发现媒介才是将它推上光环宝座的直接的动力,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数码电子产品的广泛的运用使得音乐更深入、快捷、便利、广泛,这便促使了龚琳娜火热的音乐现象,特别是对神曲《忐忑》进行模仿的各种版本相继而生,进一步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和人气指数,使它在短时间内迅速热播、热传。媒介推动了音乐急剧发展,推动了歌唱艺术多元文化的快速发展,为声乐跨界创造了可能。
2.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多元化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心理压力的加剧,再随之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基础得到保障的同时,精神文化也逐渐提高,而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日益增加时,人们越来越追求以新为美、以奇为美得感官享受,不再是几种样板、传统、古老的戏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各种民族的、国际的、时髦的、新款的、丑陋的、疯狂的声乐艺术也不会受到排斥,人们通过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来释放乏味、压抑、平淡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优雅抒情、平缓流畅的音乐不能释放人们内心的压抑,而龚琳娜的《忐忑》《金箍棒》《法海》却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让观众有一种新的感觉,找到了新的释放点。
3.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无确定的含义,它是产生于欧美20世纪60年代并流行于西文文学、艺术、社会、建筑等各种领域的一种反现代主义思潮,它以后现代工业社会为背景、创新思维和分析方法,以否定、批判且超越近现代主流文化理论基础与思维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把清楚化模糊,把简单化复杂,反对具体、单一的音乐风格,倡导跨科学和跨界创作。龚琳娜作品打破了观众审美习惯和求同稳定模式,强调了音乐的不稳定性模式,力图打破传统音乐的表现方式,最终实现为观众创作出更广阔的空间,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为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探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现代化音乐元素的发展
现代音乐的创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当今社会人们意识形态变更的真实写照,它追求通过不和谐效果,创造出躁动、惊讶、怪异的艺术效果,从审美角度和艺术形态来讲,不易被广大人们群众所接受,变态的心理、怪异的音乐风格、畸形的美学思维模式等社会现象导致了现代音乐元素的渗透,它更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和发泄,演出形式更加自由灵活,没有太多限制,无固定化的歌词,打破了传统音乐和谐的美感享受。
二、对龚琳娜现象的反思与未来的展望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歌者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实践这一新的音乐现象,存在着无限可能的音乐领域。对于这一新的现象进行思考及展望是必要的。龚琳娜音乐作为新的艺术表现形象,人们对她的存在着许多的观点,有人赞赏它极具创意,敢于把传统的民族器乐与“不知所云”的歌词及表演上的戏剧张力完美相结合,很有新意。有人质疑这是疯人疯曲,鬼哭狼嚎、低俗至极,在2013年湖南跨年晚会上的《法海你不爱懂》更是陷入“法海事件”。还有人认为此作品毫无艺术价值,是网络媒体的故意炒作,众人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笔者认为三者各具有自身的道理,我们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要有规律、客观的去寻求突破,不断的进取、创新、发展、提高,创造出属于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在质疑它的同时去挖掘它背后的意义与价值,抛开这些反面的呼吁声,勇于打破了传统民歌的形式同时要抓住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根基,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促进实质上起积极作用,所有的艺术也都有着它本身的艺术价值,龚琳娜音乐现象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和反思。我们要积极参与关注和研究,主动去探索,而不是过于盲目地排斥、观望、孤立,应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适合自身演唱风格的艺术道路,这样才能拥有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结语
龚琳娜音乐现象是一个充满争议与挑战的艺术现象,又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作为一个声乐学习者,我们不应过于盲目的排斥和起哄,也不应该简单的批评和指责。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关注,用智慧去思考与分析,合理的对待与判断。龚琳娜现象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给予了我们一种灵感和勇于创新的意识,激发了我们在音乐实践中创作出更多更好具有民族特点的优秀作品。它引领着声乐演唱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丰富了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感知,它将传统艺术与时代精神、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借鉴与吸收了世界民族不同声乐演唱艺术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精华,使我们走上一条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艺术之路。
[1]冯娣.笔落云霄赏神曲,墨溅天际论《忐忑》—由“神曲”《忐忑》引发的美学思考[J].北方音乐,2012(2).
[2]陈新风.从《忐忑》的创作看跨文化的音乐融合[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校),2012(6).
[3]杨晓晴.龚琳娜歌曲歌唱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5).
[4]王春秋.民歌,原来可以这样唱—由龚琳娜的《忐忑》所引起的思考[J].文艺评论,2011(6).
[5]余静.谈龚琳娜“中国新艺术音乐”的创新[J].音乐探索,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