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版“灰姑娘”故事的变调咏叹
——评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
2015-01-28江苏张俊萍
江苏 张俊萍
男版“灰姑娘”故事的变调咏叹
——评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
江苏 张俊萍
《夜色温柔》写的是一个出身低微的青年迪克·戴弗与出生于巨富贵族之家的女子尼科尔·沃伦的婚恋故事。迪克如童话故事中的“穷小子”,凭借其勇敢、智慧和才干,赢得了美丽的公主及公主的王国和财富,彻底改变了原先卑微的身份。故事的结局是迪克混迹于美国小镇做了无名的医生,虽攀龙附凤,但终成一空。这个男版“灰姑娘”故事在菲茨杰拉德笔下成为一支变调的咏叹曲。这个故事似乎在告诉读者,灰姑娘(无论男女)之梦有多么虚妄。
《夜色温柔》 男版“灰姑娘” 婚姻 阶层
《夜色温柔》①是美国20世纪初“爵士时代的杰出代言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耗费九年心血创作而成的杰作。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出身低微的青年迪克·戴弗与出生于巨富贵族之家的女子尼科尔·沃伦的婚恋故事。男主角迪克是一位英俊、聪慧、勤奋的精神病理医生,在美国的名牌大学拿了学位后,又去维也纳从事心理医学的研究和工作;而美貌的富家女尼科尔起先则是他的病人。靠着这段婚姻,迪克成功地进入了上流社会。他仪表堂堂、风度翩翩、谈吐文雅,很快成为社交群体的中心。命运似乎在向他微笑,男人所梦想的东西——财富、地位、美色,他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小说的开头让读者觉得这是一个男版的“灰姑娘”故事,写了男性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婚姻的途径,有效地在社会阶梯上得到了“晋升”。迪克如童话故事中的“穷小子”,凭借其勇敢、智慧和才干,赢得了美丽的公主及公主的王国和财富,彻底改变了原先卑微的身份。似乎这个满怀抱负、严于律己、追求完美的青年已经得到了命运的奖励。
然而,随着故事的进展,命运很快收回了原先给予他的奖励。首先,这个立志“做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心理学家”的中下层青年在精心照顾妻子、医治其精神疾病的过程中,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才智,荒废了自己的事业。更可悲的是,他被沃伦家族源源不断提供给他的物品和金钱所束缚,不仅丧失了经济独立,而且失去了“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因此,迪克最终没能挽救自己的婚姻:尼科尔病愈后有了婚外恋情,不愿再与迪克继续婚姻生活。故事的结局是迪克混迹于美国小镇做了无名的医生,虽攀龙附凤,但终成一空。这个男版“灰姑娘”故事在菲茨杰拉德笔下成为一支变调的咏叹曲。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其实表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晋升”困境问题。迪克和尼科尔的婚姻是典型的上层阶级与中下层阶级的“越界”婚姻。尼科尔出身高贵,是“一位白手起家的美国资本家的孙女,同时也是利普·维森菲尔德家族的一位伯爵的孙女”②,是上层社会的一名代表;而迪克则是中下层阶级的普通成员,是默默生活于中下阶层的男性“灰姑娘”。两人社会地位相差悬殊,这桩婚姻对迪克来说是桩“高攀”的婚姻。如果说阶层仅仅是一种身份地位标识的话,那么与此相关的财产控制权则是实实在在的有形的权力,尼科尔和迪克在这方面更可谓有天壤之别。例如,尼科尔可以完全不考虑价钱而彻底按照自己的喜好奢华消费:“尼科尔照着一张长达两页纸的购货单进行采购,并且还买了橱窗里的东西。她所喜欢的这一切东西并不一定都能用得着,而是作为送给朋友的礼物才买下的。”而迪克的收入则只够“支付自己的服装费、个人开支以及酒钱”,家庭奢侈生活的大部分开支是沃伦家族提供,他曾经经营的诊所也是沃伦家族出钱入股的。婚后很长一段时间,迪克总要“考虑自己的支付能力。他有点像苦行僧一样地生活……保持了一种合乎身份的财政独立”,后来,“看着他父亲在贫穷的教区挣扎的情景,获取金钱的欲望便融入基本上不渴望金钱的天性之中”,他渐渐地“被淹没在滚滚而来的物品和钱财中”,也开始肆意花钱取乐了。显而易见,在这桩“越界”婚姻中,在金钱财富上,迪克起先是既得利益者。从小说的前半部分看,迪克是一个交上好运、获得“晋升”的“灰姑娘”。
然而,“晋升”是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为维持或改进自身在社会秩序中的地位,个体须凭借自身所占据的各种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资本”③并有效地转化之。个人的社会位置就是由“占据者在权力(或资本)的分布结构中目前的或潜在的境遇所界定”④。与处于社会阶梯的高位、拥有众多资本的女主角尼科尔相反,《夜色温柔》中处于社会低位的男主角迪克主要占据的是“文化资本”,他凭借自身优越的“文化资本”赢得了一桩高攀的婚姻,得到了暂时的“晋升”。可以说,其“文化资本”在小说开始时确实是有效地转换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就像灰姑娘的美貌、善良和勤劳为她赢得了王子的心。然而,如愿以偿跨进上流社会的门槛、步入富人圈之后,被尼科尔家的金钱淹没的迪克逐渐荒废自己的学业,抛开严格的自律,“放弃成为一名伟大的精神病专家的前程”,开始无视自身的“文化资本”。在婚后,他完全成为沃伦家族为尼科尔“买”下的“保姆医生”和“仆人”。这样的“职业”,以迪克自己的说法,随着病人的身体状况变好“遵循报酬递减率”,而且等病人康复必然面临失业。也就是说,迪克所拥有的“文化资本”逐渐丢失,最终无法继续为他转换为其他资本,这使得他无法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更谈不上在社会阶梯上继续往上爬。
另一方面,迪克的“晋升”困境还表现在,其作为中下阶层成员的“惯习”⑤也妨碍他与上层社会和谐相处。惯习指一个人自儿童时代养成的、由其出身阶层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一套内在化的主导倾向,是“贯穿于(其)生活所有领域的、持久的、普遍化的倾向,甚至是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的倾向”⑥。社会学家认为,惯习是导致人类产生行为的重要因素。属于同一个阶层的成员的惯习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他们无需任何有意的“图谋”,便能够表现出步调一致、方向统一;而不同阶层之间却很难步调一致、方向统一。因此,惯习能把一个人持久地绑定在某一阶级群体中,让他在社会阶梯中变得容易被人识别。婚后的迪克无论怎样表现,仍然与尼科尔所属的上层阶级格格不入,“富人们始终以尼科尔的‘保姆医生’来定位他,他的礼貌、照顾他人的品性也使得他在富人圈里永远只是个仆人”⑦。他与上流社会成员的生活观点也总是出现分歧。而且更可悲的是,他失去了严格的自律,开始了放荡低俗的生活,最后还陷于随意调情、酗酒打人等不负责任的恶行中。尼科尔的姐姐是这样评价他的:“人一旦被投入一个不属于他的世界,就会像丢了魂似的,不能自制,不论他们如何有模有样。”因此,他的结局可想而知,他那因婚姻获得的社会“晋升”将无法持久。他最终还是被尼科尔所属的阶层抛弃,退出那个不属于他的世界。
让男主角通过自己的长处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是传统作家惯用的对男主角的奖励措施,是男版“灰姑娘”故事的典型结局。而菲茨杰拉德对英俊、风雅、勤奋、博学的男主角迪克的奖励却只是临时的,他给男主角安排的最终结局是:回到你原来的世界中去!更重要的是,他在富贵面前迷失了自我,丢弃了早年的理想,因此,迪克最终得到的是惩罚。小说最后一部以“第13章”结束,不得不说,作者是有其用意的,“13”这个不吉利的数字也暗示着迪克的厄运。这个故事似乎在告诉读者,灰姑娘(无论男女)之梦有多么虚妄。
①小说于1934年出版,“这部小说的背景被安排在作者所熟悉的欧洲大陆,时间跨度为1917至1930年间,但小说展现的仍然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那种奢华消费的社会生活场面”。见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②F. Scott Fitzgerald: Tender is The Nigh t,Bungay, Su ffolk: Richard C lay Ltd. 1985, p62.(本文中《夜色温柔》的其他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一一标注)
③布迪厄把整个社会看成一个不断建构的结构,即“场”(field)。这个场又可分为各种不同的小型场域,而每个场中都存在着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和竞争,这些力量便是“资本”。“资本表现为三种根本的类型,这就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见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经济资本”指货币与财产,“文化资本”包括教育文凭在内的文化商品与服务,“社会资本”指一个人的出身及与其相关的熟人与关系网络等。布迪厄还认为资本是“社会物理能量”的一种,它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特定的兑换率相互转化。
④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
⑤除了“资本”,“惯习”是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中另一个重要概念,指千差万别的性情倾向系统,行动者是通过将一定类型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予以内在化的方式获得这些性情倾向的。(见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⑥Charles Cam ic: The M atter of Habi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91, No.5. 1986, p1046.
⑦王静、石云龙:《跨越不去的阶级鸿沟——评〈夜色温柔〉中人物堕落的阶级根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消费主义的兴起与20世纪20年代美国小说研究”(项目编号为12YJC752)
作 者: 张俊萍,江南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英美文学。
编 辑:赵斌 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