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释赞宁《宋高僧传》的文学性

2015-01-28金建锋南昌师范学院中文系南昌330032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咏物诗高僧文学性

⊙金建锋[南昌师范学院中文系,南昌330032]

论释赞宁《宋高僧传》的文学性

⊙金建锋[南昌师范学院中文系,南昌330032]

释赞宁《宋高僧传》是我国佛教史上一部重要的史籍,具有宗教和历史的属性,同时也是一部高僧传记,具有文学的属性。通过研究,《宋高僧传》的文学性特点比较明显。

《宋高僧传》文学性释赞宁

释赞宁《宋高僧传》(简称《宋传》)是中国佛教史上一部重要的史籍,具有宗教和历史的属性。同时,《宋传》是一部高僧传记,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具有文学的属性。《宋传》的文学性研究是学者所忽略的,本文就其文学性特点略作探析。

释赞宁《宋传序》云:“而乃循十科之旧例,辑万行之新名。或案诔铭,或征志记,或问轩之使者,或询耆旧之先民。研磨将经论略同,仇校与史书悬合。勒成三帙,上副九重,列僧宝之瑰奇,知佛家之富贵。”①可见他是在继承释慧皎《高僧传》、释道宣《续高僧传》的基础上,搜集大量文献,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来编撰《宋传》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宋传》中偏重于“瑰奇”,即神异事迹的叙述。《宋传》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叙述传主事迹的故事性

故事性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特点之一,而且是中国史学的特点,《史记》的叙述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而佛教史籍中的故事带有宗教色彩。《宋传》是以高僧生平事迹记载为中心的佛教史学著作,由于佛教史家与正统史家的视角不同,“(佛教史学)既然带有宗教的特点,其宗教的神秘色彩总会或多或少地表露出来。世俗的理性认为不可能的事,或者司马迁认为‘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的事情,佛教史家却郑重其事地作实录”②。所以佛教史家在其著作中有大量对传主有关宗教神异事件的记载,这些事迹充满了神秘性,有着强烈的故事性,体现出浓郁的文学色彩。如卷二二《晋襄州亡名传》云:“释亡名,不知何许人也。观方问道,不惮艰辛。胜境名山,必约巡访矣。天福中,至襄州禅院挂锡,与一僧循良守法,同九旬禁足。其人庠序言多诡激,称名曰法本,朝昏共处,心雅相于,若久要之法属焉。法本云:‘出家习学,即在邺都西山竹林寺,寺前有石柱,他日有暇,必请相访。’其僧追念前约,因往寻问。洎至山下村中,投一兰若止宿,问彼僧曰:‘此去竹林寺近远?’僧乃遥指孤峰之侧曰:‘彼处是也。古老相传,昔圣贤所居之地,今但有名存耳,故无精庐净舍立佛安僧之所也。’僧疑之,诘旦而往,既睹竹丛,丛中果有石柱,茫然不知其涯。僧忆法本临别之言,但扣其柱,即见其人。遂以小杖击柱数声,乃觉风云四起,咫尺莫窥,俄尔豁开,楼台对耸,身在三门之下。逡巡,法本自内而出,见之甚喜。问南中之旧事,说襄邓之土风,乃引度重门,升秘殿,领参尊宿,若纲任焉。顾问再三,法本曰:‘早年襄阳同时禁足,曾期相访,故及山门也。’尊宿曰:‘善。可饭后请出,在此无座。’言无凡僧之位次也。食毕,法本送至三门相别。既而天地昏暗,不知所向。顷之,宛在竹丛石柱之侧,余并莫睹。其僧出述其事,罔知伊僧其终焉。”③读完此传,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这篇传记记载的情节与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十分相似。此传开始铺陈释亡名与法本相处,然后才有拜访经历,转而由邺都僧言竹林寺之无,亡名去之确有,而且在竹林寺中有奇遇,但出来后再也找不到,由此释亡名弘传佛法的事迹带上了神异色彩,可以说是一段传奇性的故事,笼罩了一层神秘性,整个情节十分曲折,故事性很强。

二、人物塑造鲜明的个性化

《宋传》是为高僧们作传,编撰者有着一定的编撰原则,把高僧按类归入到“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十科,十科之间高僧有不同之处,这是不言而喻的。然十科之中,高僧也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是由于每个高僧的经历不一样,那么记载事迹也就大不相同。由于是高僧传系列,那么编撰者必然要对体现高僧之“高”的闪光点进行重点塑造,由此必然需要采用一些文学艺术手法来表现他们的个性化。

1.对一些传主的形貌性格特征进行精炼概述。以《宋传》中“护法篇”(因为此科只一卷)卷一七中的一些传记为例作说明:

《唐京师大庄严寺威秀传》云:“博达多能,讲宣是务,志存负荷,勇而有仪。”

《唐金陵钟山元崇传》云:“崇幼而孤秀,嶷若断山,心喻芙蕖,形同玉洁,风尘不杂,立志夷简。”

《唐京兆大安国寺利涉传》云:“夙龄疆志,机警溢伦,宗党推其达法。”

《唐朗州药山唯俨传》云:“童龀慷恺,敏俊逸群。”

《唐京师章信寺崇惠传》云:“稚秫之年,见乎器局,鸷鸟难笼,出尘心切。”

《唐南岳七宝台寺玄泰传》云:“性掺方正,言不浪施,心静之情,义而后动。”

《周洛京福先寺道丕传》云:“及其诞生,挺然岐嶷,端雅其质,属籍诸亲异而爱之如天童子。”④

上述所列是对高僧形貌性格特征的概述,此类情况比比皆是。我们发现,虽然对高僧概述十分普遍,但是相同的语言十分少,这就说明编撰者撷取了传主比较有特征的地方来突出其鲜明的个性化,这就为叙述高僧的“高”奠定了基础,也说明了赞宁的文学素养。

2.为了突出高僧之“高”,编撰者采用多种手法。其一,采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如卷一《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云:“二十九年十二月,附昆仑舶,离南海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禳之,无验,皆膜拜求哀,乞加救护,辩等亦恸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忧。’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作法诵《大随求》一遍,即时风偃海澄。”⑤在大黑风面前,众人无计可施、十分惊恐的时候,释不空却能作法平息灾难。通过比较,读者不仅可以感到佛法法力无边,而且也对不空的高行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二,通过对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如卷二三《宋临淮普照王寺怀德传》云:“德遂誓焚躯供养。先罄舍衣囊,供身之物斋僧一中。然后自衣纸服,身缠油蜡,礼辞僧众,手持双烛,登柴薪中,发火诵经。观者莫不挥涕。德至火炽高,其身聊侧,犹微闻诵经之声。一城之人无不悲悼者。”⑥通过描写释怀德的一系列动作行为,把他为佛法奉献一切的行为及其坚定信念展现了出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不禁为之感动。其三,采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品行。如卷九《唐京师兴唐寺普寂传》云:“裴尹之重寂,职有由矣。寂之阐化,神异颇多,裴皆目击,又得心印,归向越深。时多讥诮,裴日夕造谒,执弟子礼曾无差脱。一日诣寂,寂悬知弟子一行之亡。及寂之终灭,裴之悲恸若丧所亲,徒步出城,妻子同尔。绅之讥生于是矣。”⑦裴宽是士大夫中的一员,他对释普寂的悼念活动甚于对其父母,有违儒家礼制,但正是如此,却更能突出释普寂的高行。其四,采用比喻手法来刻画人物。如卷二《唐益州多宝寺道因传》附见《嵩公》云:“嵩公懿德玄猷,兰薰月映,门徒学侣,鱼贯凫趋,讲室谈筵,为之嚣隘。”⑧通过比喻,不仅突出了嵩公的高行,而且把求法者之求法心切表现了出来。

三、倾注一定的情感性

情感性是作品文学性的表现之一,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象中,并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寓论于史,往往能起到突出所叙述对象,感染读者,引起读者极大共鸣的作用。释赞宁编撰《宋传》时,并不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而是在叙述过程中倾注了一定的情感性。如卷一《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云:“净虽遍翻三藏,而偏攻律部,译缀之暇,曲授学徒。凡所行事皆尚急护。漉囊涤秽,特异常伦。学侣传行,遍于京洛。美哉,亦遗法之盛事也。”在论述了义净译经的贡献之后,进一步赞叹义净在弘扬佛法、讲授学徒上的功绩。更有甚者,还用“系”来进一步突出,文云:“东僧往西,学尽梵书,解尽佛意,始可称善传译者。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奘师、净师为得其实。此二师者两全通达,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周礼》象胥氏通夷狄之言,净之才智,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⑨通过作者的议论,读者对义净的翻译能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象胥比之,更能突出他的水平之高。《宋传》用来发表议论的“系”“通”中有不少对传主言行进行评论的,这些评论都倾注了一定的情感性,对整部著作来说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四、语言以雅为主、以俗为辅的侧重性

《宋传》在语言上可以说是雅俗兼用,以雅为主、以俗为辅。这主要是由于《宋传》记载的主体不仅有许多学问僧,而且还有一些流浪市井的行脚僧,涉及到世俗社会语言的各个层次。作者在搜集文献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语言雅俗皆有,所以在撰写过程中必然雅俗兼用才能更符合传主的身份和形象。如卷一《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云:“释义净,字文明,姓张氏,范阳人也。髫龀之时,辞亲落发,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弱冠登具,愈坚贞志。”⑩释赞宁叙述传主学问僧的生平事迹基本以四六文为主,全文比较整齐。学问僧在《宋传》中占主体,所以语言侧重以雅为主。而在叙述行脚僧时,语言自然是以俗为主,如卷二○《唐江陵府些些传》云:“释些些师,又名青者,盖是不与人交狎,口自言些些,故号之矣。德宗朝,于渚宫游,衣服零落,状极憨痴,而善歌《河满子》。纵肆所为,故无定检。尝遇醉伍伯,伯于涂中辱之,抑令唱歌。些便扬音揭调,词中皆讦伍伯从前阴私恶迹,人所未闻事。伍伯惭惶,旁听之者知是圣僧,拜跪悔过焉。贞元初,多入市肆,聚群小随逐,楚人以兴笑本矣。后不测其终。”此传文释赞宁其实也努力朝四六文方向去写,但由于传主生平事迹来源于市井,口语化成分太多,所以只能选择通俗语言。释赞宁在此传文评论云:“系曰:‘些之声为商为羽耶?’通曰:‘传家采录,其例有二:一则按文不音,二则口授知韵。今得些者,按文也。若楚词声余则苏个切也,若山东言少,则写邪切焉。此师荆楚间事也,其二音以听来教,些名同鸟兽之自呼也。’”⑪“音”与“韵”之差别,可见出释赞宁对雅俗兼用的认识很清楚。在俗语方面,《宋传》还采用了一些歌谣、谚语、方言等,这些通俗性的语言有利于传主事迹在广大信众中的流传。

五、结语

正是由于释赞宁编撰《宋传》受到中国传统史传文学的影响,同时本人文学造诣颇高,正如《文集序》所云:“释子谓佛书为内典,谓儒书为外学。工诗则众,工文则鲜。并是四者,其惟大师。”⑫所以在编撰《宋传》时,不可避免地使《宋传》的文学性色彩得到了加强。综上所述,《宋传》虽然是一部佛教史籍,但撰者并不是简单地堆砌传主的生平事迹,而是力所能及地多方面增强作品的文学性,使《宋传》成为一部具有一定可读性的著作。

①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释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页,第564—565页,第411—454页,第7页,第605页,第199页,第25页,第3—4页,第1页,第524页。

②严耀中:《试论佛教史学》,《佛教与三至十三世纪中国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作者:金建锋,文学博士,南昌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和宗教文化研究。

编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用字方面下工夫,以改变前代诗歌用字古奥而诗句读来呆板凝滞的状况,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④。谢所作亦如其所倡导,其《咏竹》就用字平浅晓畅,几与口语无甚区别。又如上引萧纲《夜望单飞雁诗》:“早知道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就是当时平常人的口语。经六朝诗人的努力,他们在作诗遣词用字时率从简易,多用易字、口语,少用生字、僻字,这方便了诗人群体在咏物诗创作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理解,愈使咏物诗创作更加普及。许多“才能胜衣”“甫就小学”的初学者能较易学习、模仿并敢于实践创作,而不是像汉代大赋那样“非大家学者不敢作”。

用字遣词的率从简易,也增添了咏物诗的形式美。怪词、生字的减少降低了诗歌的难度,增加了咏物诗的可读性和行云流水的美感。由于字词简易平浅,整首诗的诗风就从艰涩古奥变得浅易明快,达到了谢所说的“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⑤的审美要求。明易的诗风作为咏物诗形文之美的组成部分,被咏物诗人广泛接受和追求。

在追求形式美的思潮的引领下,六朝咏物诗在文辞美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虽然追求文学形式美的六朝咏物诗还不是形神兼善、象意相生的唐代成熟咏物

南昌师范学院重点学科项目:NSXK20141004

猜你喜欢

咏物诗高僧文学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体物尽其妙,品之有寄托——杜甫咏物诗《房兵曹胡马》赏析
咏物诗的一种写法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心中的镜子
文学网络时代的狂欢
唤醒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