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博物馆与大众文化之关系

2015-01-28杨海涛南京博物院210016

大众文艺 2015年1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博物馆

杨海涛(南京博物院 210016)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斗目标。应该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的成果,其内涵包括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但要真正实现,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不断增强包括国家软实力,而文化建设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文化的基本形态主要有三种,即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主流文化是指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精英文化是指由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的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创造、传播、分享的文化形态。这两种文化又被称作为“高雅文化”。而大众文化是一种草根文化,来源于社会广泛阶层,尤其是中下层,是适应民众需要的感官文化,在以往的社会文化认知中被认为是理性成分较少,被称作为“世俗文化”。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指的是早出现于完成现代工业化进程的西方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而孕育完善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和载体,以都市普通大众作为消费对象,并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博物馆的文化定位是什么?它实际上是立足于高雅文化而又是三种文化的传递者和引导者。尤其对于大众文化,博物馆不能忽视。

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提到,文物展览要“让文物说话”,并且强调要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博物馆的“让文物说话”,就是要不断深入认识文物的价值,不断推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其实质是,博物馆尤其要处理好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博物馆作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传递者,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一直没有重视大众文化。

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实际上是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而产生的一种非固定模式的流行文化。这种文化形态产生于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之中,它兼有平面的非深入的特点和普及的非保守的特点,它的蓬勃发展往往预示着审美趣味的变革,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的主体是大众,参与者是大众,大众进入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大众与文化类型、艺术作品出现前所未有的近距离,消费文化如同消费商品一样轻松自然。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作为中国世俗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具有开放的、变革的意义正是大众文化,实际地改变着中国当代的意识形态,在建立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场域上,在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博物馆的发展史来看,博物馆的诞生最初仅仅为了典藏古物和纪念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开放,博物馆的展示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并逐渐成为博物馆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博物馆所担负的收藏、展示内容是有特定内涵的。国际博物馆学界认为是“有关人类及其环境的见证物”;在中国博物馆学界,称为“具有历史、科学或艺术价值和代表性、典型性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见证物”或是“文物和标本”。收藏、展示的目的则是为了向公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中国博物馆从一开始建立就是使命型的博物馆,是为中国现实服务的。从“救亡图存”“开发民智”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接近当时的政治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强烈的使命意识一直是中国博物馆传统中最有价值的积极因素。在当代中国,是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使博物馆发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作用就必须使公众接受博物馆的文化传递。而大众文化是当今社会产量最大、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类型。它有多种特征,如娱乐化、商业化、文本的模式化与复制性等。可以说,不论在价值取向上抑或审美形式上,大众文化都具有普及性的、日常的、平民化的,是多数人乐于接受的。因此,博物馆的文化传递必须一方面博物馆应借鉴大众文化传播手段,另一方面博物馆要努力在大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博物馆应借鉴大众文化的特点和手段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自由和公平。等价交换,按价值规律处理事务是其最根本的特点。任何文化的或物质的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就成了商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接受消费者的选择,就要面对需求竞争的挑战。产品再优秀,不被消费者认可和追求,无法让他们产生消费的欲望,就形成不了交易,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没有价值。近些年,大众文化日益流行,高雅文化遭到冷落,这是主要原因。高雅文化的特性是由精英阶层创造,供精英阶层享受的文化,不具流行性和通俗性。而随信息文化发展而兴起的大众文化的特点则与高雅文化针锋相对,它具有可流行性、通俗性、商品化三个特点。即可借助现代化传播手段,迅速而广泛地受到社会各阶层欢迎,能为大多数群体所接受,能够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口味,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博物馆文化总体虽属高雅文化范畴,但由于其肩负社会教育功能,要在“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中发挥最大作用,就应具有通俗性和大众性,因而必须借鉴大众文化的特点和手段使其大众化。

博物馆的展览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是以追求其精神价值的永恒性为指归的,它虽然也有一种娱人的作用(娱乐性),但却是以对前者的追求为前提和归宿的(即所谓“寓教于乐”)。公众对博物馆兴趣不大。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们缺乏热情,或文化需求不高,而主要应从自身找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观众的参观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不仅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前提,也是博物馆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在展览的选题、筹办上,要有策划意识,只有切入公众的兴奋点,才能收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众文化的特点和手段主要是:1.在审美方式上,追求浅显直接;2.具有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借鉴这些特点和手段,博物馆的展览在主题和内容要简洁明确。博物馆可以举办面向学者、研究人员的学术性展览。如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京博物院就曾举办面向考古专业人员的策划、举办了“江苏考古陈列”,按照考古学原理将文化类型和文化遗物有机结合,按照原型复制模式进行展示,这种教科书式的展览,在考古界引起业内人士的极大兴趣,在学术界获得高度肯定。但普通观众对于罗列的大量原生态的坛坛罐罐并不十分感兴趣。因此,这类“叫好不叫座”的展览,要少而精,否则大量的陈列投入,只有寥寥数人参观,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因而博物馆展览要实现其教育功能,还是应举办大众感兴趣的展览。

又如,上世纪90年代,秦始皇兵马俑赴美展出,我方原拟的展览题目为“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览”,美国的策展人觉得太普通、太平淡,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于是把展题改为“中国军队在美国”。这一改,使人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极大地引起了美国公众的兴趣,仅仅是展题之改,起到了震撼的效果,引来如潮的观众。这说明博物馆的展览要有策划意识,切入公众的兴奋点,才能“叫好又叫座”。

博物馆展览在形式和展览手段上也应紧跟时代,如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营造氛围等。如2002年底,南京博物院举办的《江苏泗阳汉墓出土文物展》,在当时的博物馆界探索使用声、光、电技术营造了汉代的建筑和墓葬的特殊氛围,展览十分引人入胜。在当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的各博物馆都在展览的形式和手段上突出创新,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举办的“十大精品陈列”评选,到2015年已举办十二届了。每年全国都有在展览的形式和手段上进行探索的博物馆引领风潮。

在展览的细节设计中,更应贴近大众。如南京博物院举办明清书画展,展出了许多名家书画,起先反响平平,后来听取观众的意见,有观众反映,说明文字太简单了,不能很好的理解书画。原来,展览的说明牌上只有诸如“明沈周桃源春色图”一行字。后来,展陈人员将说明文字详细化、通俗化后,效果就很好。吸取这个教训,2014年12月,南京博物院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就用大量的文字,介绍展品的背景、用途、价值以及相关知识,展览获得巨大成功。

二、博物馆应在大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2007年维也纳国际博协第二十一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从这个定义来看,欣赏之目的所带来的娱乐功能也是博物馆一项重要功能。因为进入博物馆进行参观的观众,大多数抱着欣赏和游览的目的,其行为应该算一种娱乐行为。在我国台湾学者包遵彭的著作《中国博物馆史》中指出,世界各国较为流行的一种看法是:“现代博物馆的目的,是所谓的“三E”原则(EducateEntertianEnrich),即‘教育国民、供给娱乐和充实人生’”。

我们认识到,在国外的文化界,有许多学者把博物馆的娱乐(或称之为欣赏、游览)与收集、研究、展览和教育并列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而在我国大陆地区,长期以来对博物馆提供娱乐的功能,感情复杂,认识不一,许多业内人士很避讳将其列入博物馆的工作范围。因此,长期以来博物馆文化似乎与流行文化、大众文化格格不入。博物馆面向社会,只重视社会教育,而忽略了供给娱乐。这样博物馆势必要与公众产生距离。近20年来,世界博物馆走向社会、走向公众和走向市场的潮流已不可逆转。在国际博物馆界,要求将博物馆由“文化机构”变为“社区中心”的变革声已日盛一日。有的博物馆学者已开始注意娱乐业成功的经验,并有了一些思考和尝试,并试图借鉴娱乐业的一些特质将其引入博物馆的运营中。例如,他们认为,电子游戏之所以能广泛和长时间的吸引人,主要与它所具备的娱乐性、刺激性和发现性的特点有关,而这三个特点正是传统博物馆运营中的短板。对上述经验的总结,足以证明博物馆部分有识之士已开始注重博物馆的娱乐功能,并将其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放眼世界先进的博物馆,大部分已融入大众文化的娱乐、休闲功能,如参观卢浮宫新馆就可以在参观的同时享受各种文化纪念品,糖果专卖店,香水专卖店,唱片、时装、礼品、饰品等流行的商品的购物便利,甚至馆内还设有三个时装表演区。“卢浮宫新馆的这种举动更接近于大众,这里已是集多元体、高雅、通俗之美于一堂,集娱乐,购物、享受,欣赏于一体,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这种群众性活动的场景,走进这里,就是一个最吸引人的多元的艺术世界。”

尝试融入大众文化,最近几年,南京博物院策划了“文物进社区”“文物进校园”“观众评选镇院之宝”等活动,还举办了“动漫”展览,展厅设立“数字博物馆”等等。这些活动和展览吸引了大批公众参与,其中包括大量的的青少年,有些活动在当地媒体上也引发大量报道,这使我们喜出望外,也使我们感到这一方面的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如何能挖掘博物馆展览与大众文化中热点的契合点,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让文物说话”,是繁荣博物馆事业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它的深刻内涵是博物馆要实现社会功能。它的实现路径是把博物馆的文化传递按照市场理念运行,把展览和活动办成可销售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把大众理解成文化消费者,让文化的生产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兴趣和需要而进行,使大众的主体性在文化消费中得到充分尊重。也就是说,博物馆要努力创建一种让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让大众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享受快乐的欲求得到实现。

三、博物馆应在大众文化中发挥引导作用

让博物馆在大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应避免受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大众文化的局限性在于它的目的性过于单一。这是因为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衍生物,市场性质和发展规律制约着大众文化的发展机制和模式,市场的逐利目的使大众文化消费不可避免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和庸俗性。大众文化的传播者过多注意于物质利益的回收,而忽视或者放弃了精神的搜求,所以文化界充斥着“媚俗”现象。诚然,让文化的生产始终围绕着消费者的兴趣和需要而进行,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成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从而滋生出人的浮浅俗气的娱乐需要,这有悖于社会的发展宗旨,也不利于人性的自觉提升,更与实现“中国梦”背道而驰。

最近20年来的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引进了东西方发达国家与现代商业活动和技术资讯的发展相伴相生的诸多现代和后现代的生活时尚与文化时尚。诸如快餐文化、大众影视、时装表演、戏说电视剧、网上文学、流行音乐、青春偶像、卡拉OK、MTV、足球比赛、NBA、脱口秀、飚车族、拉力赛、广告、畅销书等,都是最近20年来先后兴起、至今历久不衰的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时尚。

可以看出,现代大众文化中健康的精神塑造比较欠缺。追逐名利作为文化制作和传播的主要动力。为了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它以满足大众最基本、最直接的文化需求——感官娱乐享受作为实现其价值的的主要手段。因此庸俗性、功利性是其先天不足与缺陷。从大众文化呈现的文化效果来看,它寻求简单的愉悦,逃避时代、社会和历史所赋予的责任,本着这样的精神和态度进行文化产品制作与传播,经常把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东西进行平庸化解读或干脆恶搞,化作诙谐与轻松。无可否认,这确实满足了在日益高节奏生活和强烈竞争中的普通大众对轻松快乐的娱乐消遣的渴求和需求,缓解了大众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心理紧张与焦虑。但是,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大众文化由于只是的关注当下人生的快乐与轻松,肤浅而简单,而对社会、对人生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这一历史责任与使命中毫无作为。也注定在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进程中留不下一丝痕迹。因此,大众文化需要先进文化和高雅文化的指导与提高。

当前,要提高大众文化的精神力量和品位,必须在充分了解大众文化特质和尊重市场运行规则的前提下,为大众文化注入具有正能量和具有使命感的先进文化内容。在这一点上,博物馆这块文化阵地是大有可为的,要将自己的展览和活动办的健康向上又深受观众欢迎,即巧妙地把高雅文化的精神诉求和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融入到大众文化所常用的轻松快乐的形式之中。改变过去思想僵化,一味利用呆板的展览和活动进行简单说教,使观众感受到一副严肃教训的面孔,令人望而生畏。而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快乐形式走入大众的生活,“润物细无声”,让人民大众在感受和体验快乐,享受人生的同时,领悟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只有这样,博物馆文化才会既保持了自己原有的精神品位,又找到了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途径。博物馆文化才会在引导大众文化的过程中,既发挥了提高大众文化品位的作用,又推动了自身的繁荣和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1]金元浦.《定义大众文化》.中华读书报,2001(07).

2]《苏东海谈博物馆与“三贴近”》.中国文物报,2003(11).

[3]罗明等.《大众文化的冲击与精英文化的命运》.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2).

[4]郑欣淼.《最重要的是转换思路》.中国文物报,2000(01).

[5]王恒,朱幼文.《休闲娱乐,博物馆一项被隐没的重要功能》.中国博物馆,1996(02).

[6]卢禺光.《卢浮宫新馆启示录》.广东文物工作,1994(04).

[7]刘国斌.《大众文化和商业化》.文艺报,2003(03).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大众博物馆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博物馆
浅析“大众文化”
露天博物馆
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