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晋祠的人物纪念探析我国传统文化
2015-01-28周晓莺太原市晋祠博物馆030025
周晓莺(太原市晋祠博物馆 030025)
一、引言
谈起晋祠的人物纪念,我们不得不提起唐叔虞这个人物。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幼子、周成王的弟弟。在唐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周成王封唐叔虞为唐国诸侯。在周成王给予的一些特权下,唐叔虞重组政权,沿袭原来的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按照“启以夏正、疆以戎索”的既定国策,鼓励民众发展农牧业生产,兴办水利,使唐国逐渐富强起来。人们为了纪念唐叔虞建立了唐叔虞祠,这就是晋祠的前身。
古人建造晋祠的初衷不是用来进行宗教活动,而是为了纪念唐叔虞,但是在此基调影响下,随着后世的不断补充,晋祠逐渐演变为中国的“先贤祠”。晋祠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像凝结了古人智慧结晶的建筑景观、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学作品、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等都是晋祠文化的代表。像晋祠这样的纪念性园林是为特定人物和事件提供追忆的场所,它往往是人类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的承载,也是情感的寄托。晋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小影射。
二、晋祠的人物纪念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经过千百年来发展所形成的文化,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涵。它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也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丰富。作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对传统文化影响是多方面的。
1.政治
从晋祠中所供奉的历史人物来看,无论是唐叔虞、还是尉迟敬德,都是大名鼎鼎、功勋卓著的历史名人。作为统治阶层的一部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高尚品质有忠君爱国、以民为本和勤政为民等。这是与儒家思想积极的入世哲学相吻合的。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所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存活下来并发扬光大,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儒家思想是迎合封建统治需求的。当然,民本思想并不是儒家的专利,早在商周时期,唐叔虞的祖宗周公就提出了“敬德保民”、体谅“稼穑之艰难”的思想。在此之后,尤其是经过儒家、道家、墨家等对民本思想的丰富,民本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的文化主流思想。除了以民为本,儒家还推崇勤政爱民,唐叔虞被封到唐国之后,励精图治、发展农业生产、勤俭治国。这些行为是唐叔虞在后世能够广为世人认可的最大原因,不可否认这些是与儒家思想的勤政爱民主张不谋而合的。《诗经》有言,“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就是表达了对统治者能够重用贤才,施行文治的赞扬。这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与唐叔虞既统治唐国,又受周天子统治的特殊身份不同的是,尉迟敬德仅仅是作为人臣的角色出现在历史长河中。在尉迟敬德等人的辅佐之下,唐太宗李世民才有能力开创开元盛世的光辉时代。这不可避免的要提及忠君爱国。作为唐朝名将,尉迟敬德为国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他的别墅奉圣寺才得以保存至今。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今社会广受诟病的忠君爱国思想其实在古代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影视剧中烂透的一句台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非常简洁的说明在封建社会,国与君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所以,我们一方面会批判某些古代的民族英雄是愚忠,另一方面又不可否认,他们在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独立等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劳。而孔子的主张“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则是阐释了封建社会理想状态下的君臣关系,但是,由于封建社会“人治”独特的社会属性,没有权力的限制,封建君王难以约束自我成为一个仁君,因而,少有的仁君才会广为世人赞扬。相应的,作为人臣,必须要在国家大义和统治者意志之间的夹缝生存,少有的贤臣也是受到历史的尊重。
2.道德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重视政务的价值取向、推尊入世的处世哲学、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和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从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来讲,我国的传统文化是肯定正义与正直的高尚人格,肯定舍生取义的大义精神。
中国人对于忠义的印象一般停留在关云长身上。事实上,晋水七贤之一的豫让才是忠义之首。豫让是晋国人智伯的家臣,智伯死后,豫让感念智伯的知遇之恩,不惜吞炭、铣面易容来刺杀智伯的仇人——赵襄子。赵襄子抓到豫让之后,十分欣赏他的为人,并不计较豫让的无礼行为,而是脱下战袍代替自己让豫让砍三刀来成全豫让。豫让砍了三刀之后,对着智伯死去的方向大叫三声,倒地而亡。现代人可能无法理解豫让的这种行为,但是在古人的价值观中,豫让所表现出来的大义实际上是对责任的一种担当,是对生死的无所畏惧。舍生取义是对一个人格最高的价值肯定,因此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才会流传至今。豫让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能够名留青史,就是因为旁人无法企及的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多少名人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却很难像豫让一样,为报恩舍生忘死。
周灵王的太子子乔也被供奉在晋祠内,史书记载子乔“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务和正道”,15岁的子乔一太子身份辅佐朝政,天下人莫敢不从,万邦钦仰。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天赋和威望的王位继承人。世事难料,子乔因为与父亲政见不和激发了父子矛盾,昏庸的周灵王将子乔贬为庶人,三年后子乔郁郁而终。后人在晋祠为他修建“子乔祠”,甚至尊他为太原王姓祖先,每年都有隆重的祭祀活动。
从子乔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两种信息:第一,人们纪念子乔是对他无罪遭受贬谪的惋惜,是对昏庸无能的王权的反抗;第二,人们赞赏这种不畏强权,大义凛然的正直精神,甚至对这种精神的推崇超越了王权。事实上,不仅是子乔,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这样的典型,因为一封奏表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海瑞,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蓄须明志的梅兰芳等。这些都是广为大家熟知的形象。
我国古代的传统道德观念发展到今天,对国民的教化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既是统治阶层进行封建统治,巩固政权的手段。同时又在不同程度的否定王权,挑战王权。这种正直正义的历史名人受到推崇的行为,看似与封建统治是不相容的,但是是因为他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与人民的主流价值观是相一致的,因而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正如那句名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有力武器,真理就如那积雪覆盖的大地,迟早会显现他本来的面目。
3.经济
我国古代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农业生产是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重农抑商政策贯彻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始终。古人对农业的重视在士农工商的人民地位可见一斑。说起晋祠的人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要提起唐叔虞。在周成王做天子的时期,周朝刚刚开始推行井田制。唐叔虞要出任唐国诸侯了,可是唐国刚刚被周朝占领,国内百废俱兴,国外又有戎狄不断侵扰,政治环境十分复杂。出于稳定统治考虑,周成王特许唐国暂不实施井田制,而是沿袭唐国原来的土地制度稍加修改,尽快稳定唐国的农业生产,可以说周成王为唐叔虞在唐国的统治开了一个好头,之后,唐叔虞兴修水利,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国强盛之后,拉拢了周围的戎狄部落。唐叔虞的主要贡献其实还是在唐国的繁荣昌盛上,在古代,所谓的繁荣昌盛就是人民能够吃饱穿暖。唐叔虞重视农业,对唐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与后世重农抑商政策相统一的。
晋祠中关于人物纪念还要提起圣母殿的主人——邑姜。邑姜是唐叔虞的母亲,作为一个母凭子贵的普通妇人,而且在古代男尊女卑的观念影响下,邑姜为何能够享受世人的香火?经过调查史料和民间传说,我们对邑姜可以大概有这么一个印象,最开始邑姜仅仅是作为唐叔虞的母亲修建了圣母殿,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圣母殿逐渐成为求雨圣地。古代的唐国是以水稻种植为主,风调雨顺对于古代农民意义重大,这样圣母殿香火鼎盛就可以解释的通了。
三、小结
晋祠最重要的作用是人物纪念,最初这种人物纪念仅仅是对杰出人物的颂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纪念演变成了对神灵的崇拜和某种感情的寄托。晋祠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晋祠的人物纪念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下逐渐演变形成的,反过来,它也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很多社会现实。
[1]许志刚.《诗经》论略[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2]陈澔.礼记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司马迁.史记[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