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山东花馒头“点红点”象征意义探究
2015-01-28南京工业大学210000
韩 笑(南京工业大学 210000)
一、“花馒头”在山东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中国人赋予了粮食极其崇高或说是神圣的地位。受到地理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小麦是山东主要粮食作物,面食成为了山东人民饮食习惯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馒头作为最常见的面食种类之一,在山东人民的餐桌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最早关于馒头的记录,可追溯至南朝萧子显在《南齐书》中关于“面起饼”的相关记载。由于其白、软、易塑性等特点,最初的馒头多用于祭祀活动。随着馒头逐渐成为日常主食,人们将馒头的造型不断发展,并赋予了其更多的含义。因此,颜色丰富、造型多样的山东“花馒头”成为了山东地区的一张饮食名片,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花馒头的制作大致经过以下七个步骤:选面、和面、发面、捏塑、蒸制、上色、晾干1。花馒头装饰造型一源于美观的需要,二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日常食用馒头多为椭圆形,其上装饰往往是劳动者们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逐渐形成的经验习惯,或是通过劳动人民口传心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因此山东花馒头的制作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民间特色。劳动人民甚至不需要工具,随手按压揉捏,佐之以红枣,或点之以朱砂,便可将馒头塑造成动物或其它吉祥图形。山东抑有许多关于“花馒头”的习俗,例如莱州地区会在大年三十供枣馍馍,即在大馒头顶端按照人之七窍的顺序镶嵌七颗红枣,馒头形似人脸,这起源于该地区古代以人头献祭的习俗。又如,山东部分地区订婚要互送巧饽饽,结婚时要做“富贵”面花等2。山东黄骅地区有馒头“打点儿”的手法,即用麦杆将红色颜料点在馒头上,日常食用打单点,婚嫁时打双点3。
二、山东花馒头“点红点”的符号理论基础
在这些造型各异的“花馒头”中,“点红点”几乎出现在了每一个花馒头的造型设计中。如果“花馒头”上面只出现一种装饰元素,则非“红点”莫属。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符号是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山东花馒头“点红点”元素满足符号的必备特征:它是物质的;区别于载体且另有含义;传递社会习惯约定俗称的信息而不是个人赋予的特殊意义4。因此,山东花馒头“点红点”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符号现象。
在以山东花馒头为基础上的符号传达系统中,花馒头的制作者为发信人,而收信人可以扩大为见到此“花馒头”的每个受众,“点红点”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则为符号编码规则,“红点”作为信文通过花馒头的制作、摆放、售卖等信道中传播。人们通过这种符号过程对山东花馒头中“点红点”这一符号进行赋义,从而完成意指(传达)作用。
三、山东花馒头“点红点”象征意义分析
在符号学理论中,以皮尔斯三分法最广为人知。皮尔斯将符号分为图像符号、索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种类别。山东花馒头“点红点”在此看做象征符号,也是所有符号活动中最常见的类别。“红点”在颜色、形状方面都具有独立的象征意义。在表现象征功能时,符号显现出多义性5。 “点红点”是山东花馒头寓意的符号化体现,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1.“点红点”是装饰元素的简化符号形式
如今造型繁琐的山东“花馒头”可能在日常生活里并不多见,但是经过符号学简化后,繁琐的各种元素最终简化成以朱砂或红枣为载体的“红点”,作为象征符号流传。从图案的角度来看,“点”是所有图形的基础,是造型艺术语言最基本的形态元素。从哲学含义来看,“点”是宇宙的起源。因此“点”可以看做一切图案简化到极致的体现。“红”是最常见的颜色,“点”是最基础的图形。作为符号的“红点”由时间积淀,同时又满足了当今设计的极简原则。任何符号都是历史的产物,随着人类活动的进行不断被衍化,形成其它的意义。繁琐的图形符号更容易随着时间而逐渐淡化自己的象征意义,反而越是简单的造型符号越能够持久保存自身含义。因此山东花馒头“点红点”元素以符号的形式,传承发展着山东花馒头饮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
2.“点红点”的消灾辟邪象征意义
在人类的视觉习惯中,会对不同的颜色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射。在中国古代传统的美学思想以及阴五行五色的理论中,“红”被赋予了极其崇高的地位。红色往往代表光明、吉祥、热情、喜悦等情愫。在原始社会,人类认为“红”代表鲜血,具有驱魔辟邪的力量。这一认知直到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如除夕悬挂红灯笼,张贴红色的对联福字等都是红色驱魔辟邪作用的体现。因此,山东花馒头“点红点”中的红色元素,可独立理解为一种象征符号,传递红色所表达的积极情感,以及从古至今的祈福、辟邪等象征含义。碰巧的是,在包括山东在内的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存在着给孩子“点头脸”的风俗。即在孩子满月、生辰等时在额头正中用颜料点一枚红点,可保佑儿童远离病灾,平安成长。相似的习俗还有印度女性点红痣习俗。古印度瑜伽行者将眉心部位看做是人类生命力的源泉,印度妇女的红痣作为一种宗教符号,同样具有辟邪的作用。在此不多述。
3.“点红点”的母性崇拜象征意义
符号形式与意义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和人类心理活动的双重制约,在某些程度上,某种约定俗称的符号能够打破语言地域的限制,让不同的收信人感受到同样的语意。对食物的崇拜、对母性的崇拜,一直是早期社会信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民认为,吃食物可以生出乳汁,也可以生出孩子。因此,人类认为食是服务于生殖的。而传统文化中对于母性的崇拜,多半也和母性的特征——乳房有关,欧洲史前的一些母神像甚至只表现女性的乳房。这种观念体现了早期社会对食物、对母性的崇拜6。在中国,有区域将花馒头称为“桃”(谐音“逃”),取辟邪免灾之意。“桃”状若乳房,顶端“点红点”看作乳头,用隐喻的手法表现乡村民俗中的母性特征,代表了一种最原始的母性崇拜。因此花馒头“点红点”另一层象征意义可看作是对于母性崇拜的体现,这种母性崇拜同时又体现了人类农耕文化“靠天吃饭”的理念,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赐予食物的感恩与敬畏之情。
综上所述,山东花馒头“点红点”是一种符号行为的体现。运用符号学理论分析山东花馒头“点红点”象征意义,为探究山东花馒头饮食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花馒头从古代起源于祭祀活动开始,其消灾辟邪、祈求吉祥的含义,对母性的崇拜及对自然的敬畏,通过符号的形式传承下来。山东花馒头“点红点”作为象征符号,其象征意义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反而随着符号学理论的发展,这种极简的象征符号会更加契合社会的审美要求,并被赋予更多的现代意义。
注释:
1.张丽娟.民俗信仰视角下的胶东花饽饽视觉形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2.鲁汉.民间面花:中国民间美术鉴赏[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12-17
3.杨树昌,杨英茹.黄骅面花文化及制作特点[J].现代农村科技,2013,09:72-73.
4.吴琼.基于符号学的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07,28(9):128-130.
5.(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8-29.
6.(美)约翰·迪利.符号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7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