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淮河琴书

2015-01-28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233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3期
关键词:琴书淮河小调

吴 莉(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 233000)

淮河琴书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流域一带。

淮河琴书的起源,老一辈传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有鲁西南传入泗县后与当地老凤阳歌等小调结合而成。琴书最早的名称为“尧或瑶琴”。据传说,琴书演员主要伴奏的乐器为坠胡、扬琴,由此诞生了“安徽琴书”这个艺术形式,与山东琴书、江苏琴书有一定的血渊关系,因在淮河一带故改名为“淮河琴书”

淮河琴书的基本唱腔是以四句腔为主,在演唱中可以反复使用,不同四句腔,时而欢快,时而悲伤,但它的主旋律都是一致的,连口句子、垛子句逐步形成了淮河琴书的“九腔十八调”归纳起来为:“上淮调”“下淮调”“梅花落”“金钱落”“西皮流水”“花调”“大调曲”“小调曲”“多口调”“大哭头”“小哭头”“哭鼻子”“凤阳歌”等。由于淮河琴书音调优美,丰富了淮河琴书的声、腔、韵、调。从民间小调的风味,同时吸取了各个剧种的音乐。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门艺术形式。

淮河琴书的演唱形式常见的有:单口琴书、对口琴书、三人琴书、琴书联唱。演唱时着重于口齿清楚、字正腔圆。平上去入、四声不乱,有板有眼、唱念兼举表演的形式有:坐唱、站唱,喜怒哀乐、感情丰富。通常演唱的节目有:书帽、短篇、中篇、长篇。淮河琴书的风格特色,简单方便。一人伴奏或多人伴奏。一人敲琴打板,演唱适应各种舞台条件的变化易于深入到城、乡、镇或工地、矿山车间、营房为基层演唱。它演唱的内容广泛,既能配合方针政策及形式的宣传,又能演唱一些风趣幽默、艺术性较高的小段子。以中、短篇曲(书)目为主,长篇也有,但流传不多,由于淮河琴书的艺人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他们演唱的曲目都具有生活气息浓,接近群众生活等特点,多以悲喜剧为主。淮河琴书演唱的曲目主要有:长篇《十把穿金扇》、中篇《包公放粮》《打蛮船》《张廷秀私访》《王天保下苏州》、小段《猪八戒拱地》《夫妻观灯》《十八里相送》。近期新写的小段有《启母望夫》《都爱这个家》。

淮河琴书的溯源及演变,有很多流派,多流派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前辈艺术家们,为了适应各地群众的风土人情,对自己的演唱方法及唱腔进行了丰富改革,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流派。本身淮河就是一个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异彩纷呈、享有‘戏曲之乡’的美名。而淮河琴书也正是起源地区兴起的民间小调。淮河琴书的发展,开始采用地方表演,因脱胎于民间的小调,所用唱腔十分丰富,发展到为琴书说唱之后,使用的曲调逐渐集中,全靠富于变化的唱腔和有机的伴奏配合,后期也尝试用电声乐队和伴舞的多元化的形式,完成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刻画。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艺术本身的人物感情的变化略加手势以助表演,演员和伴奏员之间演唱时的感情交流,还可以与观众直接交流感情,但其演唱的风格依然保持着稳重大方的基本特点。

不同地理环境的人有不同的审美心里结构,虽然文化审美是由许多因素影响生成的,但地理环境无疑一直发挥着基础性的潜在影响力。因为一个地域整体的社会生活形态都是以地理为基础,一方面风俗生于自然,与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人文景观也是从根子上模仿地理并符和地理环境条件的,由于有着地理环境的条件加上气候物种风情氛围,在物理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文化,给长期生活在淮河流域的人民以文化审美心理影响。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观不同,抒情达意的方式也容易有所差异。它们源大于广阔平原上的农耕生活,小到家常里短,能体现农耕者在劳动生活中丰收的喜悦和情感,又能体会到韵味丰厚,细腻动人,唱词强调都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淮河琴书来源于民间,生存在民间,农民们放下锄头哼上几句,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也是淮河流域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艺人们为生活所迫,外出谋生,唱出百姓的悲苦艰辛的场景,这种为生活所迫而进行大范围流动的演出,为淮河琴书的传播与成熟提供了基础。

淮河琴书的资料挖掘也是多方面的积累资料,为配合曲艺教学与研究。老一辈艺人建立起良好的采风活动,对现存的资料进行整理,对已有的音乐进行技术上的处理,走访并保护淮河一带的老艺人,经常在一起探讨,做到多学习、多交流、多听唱、多记录,精心取舍,做历史资料的主人。通过采风对部分传统曲目筛选、提炼、加工、保存。吸取精华,在尊重先人与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搞出了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演唱风格,所谓特色就是与众不同。通过舞台的演出与实践,下一步要把淮河琴书带进学校,带进大学,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去认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在不断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人们慢慢对曲艺会淡忘,所以淮河情书必须要加速学习,保留好多艺术,快速脱离自己的文化传统融入现代化进程中去,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仍有很多项目可以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获得生机,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让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和频繁,人们在思想观念、审美意趣、文化模式等方面有了更为统一的认同观,新事物不断涌现,给写创作人多一些灵感。

作为一个工作在第一线的文艺工作者,在执行政策的同时更多的问题是如何在现有政策知道下将淮河琴书保护工作做到最好、而在生存环境弱化,表演舞台缺失等状态下,又能让淮河琴书有效开展下去,又能顺应整个社会发展潮流,就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当前各方面社会资源,为保护传承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在坚持基本工作原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保护模式,优化工作方法,不但要保护具体点,也要将淮河琴书与其依赖的当地自然,人文环境融合起来、营造一个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传承下去的淮河琴书、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而变化则是创新的必然结果。在传统的基础上求新,求进,求变,求上,求发展,求光大,使其更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生命。淮河琴书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民间艺术,不仅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璀璨明珠,更是华夏子孙精神家园中最生动活泼趣味的一部分。我们要把淮河琴书这门艺术必将永远春花秋实,生机勃勃成为淮河岸边一道独特的风景。

猜你喜欢

琴书淮河小调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淮河
浅谈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探索失落的非遗明珠
——豫东琴书
《永乐琴书集成》真伪再考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河在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