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时代与艺术的“怪人”
——浅析李方膺走向“扬州八怪”的几个因素
2015-01-28仇国梁扬州市职业大学225000
仇国梁 (扬州市职业大学 225000)
分裂的时代与艺术的“怪人”
——浅析李方膺走向“扬州八怪”的几个因素
仇国梁 (扬州市职业大学 225000)
清初是个精神分裂的时代,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思想受到了严重挑战,并导致文人精神选择的分裂。选择“放弃”的,则会融入官僚“颂圣”体制成为一个“识时务者”,而选择“坚守”的则会成为一个逆潮流的时代“怪人”。李方膺就属于后者,最终成为“扬州八怪”之一。
李方膺;分裂;选择;坚守
笔者用艺术社会学的方法,对李方膺之所以成为“扬州八怪”之一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希望这个尝试能够对当代的“扬州八怪”研究有所启示。
一、分裂的时代
清朝初期,是个时代精神的分裂尤为明显的时期。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文化和倒行逆施的异族文化并存于世,拼命撕扯着整个社会。
1.儒家精神的根深蒂固
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已经日益内化为中国文人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直坚持的操守。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家为首,形成原始的儒家文化思想。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和儒家的核心身份都获得真正的确立。西汉之后一直至唐,经学、义疏之学盛行,儒学的核心地位不断加强。
唐代时期,佛教、道教的大盛对传统儒学的存在构成了严峻挑战,但是到了宋明时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对佛、道挑战的积极回应。宋二程兄弟开创新的解经方法,建构“天理论”理论体系;朱熹用毕生的时间以理学注释《四书》,使《四书》与《五经》相提并论。明代的王守仁开创阳明学派,在《孟子》和《大学》基础上将儒学研究推上了一个高峰。
明末清初,也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并向外传播时期,西方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机械学、生理学等开始西学东渐。受此影响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运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分别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到实践中求真知和“六经责我开生面”等思想,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在这个特殊时期焕发新的生机。
2.异族文化的强势入侵
满族的入侵和清朝的建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文人精神造成了巨大冲击。
清兵的入关,首先进行的就是武力镇压。比如,著名的“扬州十日”,就是清兵对对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进行屠城的典型案例,与南京大屠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扬州城几乎被夷为平地。类似的屠城及武力打压不胜枚举,对汉人造成极大的震慑力。
接着,清政府还采取“文字狱”,从更深层次的精神上征服这个民族。中国史学家顾颉刚形容清朝文字狱一直未断:“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有较大“文字狱”11起;雍正虽在位只有十三年,却有残酷而大规模的“文字狱”近20 多起;乾隆竟创造了130多起酷刑“文字狱”,创造了一个空前奇迹。儒家正统理论因此变得全面封闭、岌岌可危,整个社会陷入动荡不安和精神的分裂状态。
二、分化的选择
时代的精神分裂,带来了文人世界的选择分裂。一些人选择归隐,不为满仕;一些人选择做个“识时务的俊杰”,甘愿融入新的官僚体制并如鱼得水;而还有一些人虽然也进入了新政府为官,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始终坚守着一块净土,最后成为一个不合潮流的“怪人”。
面对国家的衰亡,许多文人雅士选择了“回避”。浙江余姚人黄宗羲,就是一个代表。清兵南下,他招募义兵抗清;明政权恢复无望,就隐居著书;清政府屡次征召,他都坚卧不出,著有《明夷待访录》等50余种,300多卷。湖南衡阳人王夫之,也曾召集义兵抗清,后见事无可为,决计归隐,遁藏深山,窜身瑶洞,并著述极多,后人编为《船山遗书》。江苏昆山人顾炎武,不仅有着与他们相似的抗清经历,甚至以死拒召,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他们三人不愧为中国传统文人的表率,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此外,还有许多文人选择“进入”新政府为官。不过,清政府的高压政策和汉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影响着这些人,导致“怪现象”不断。“文字狱”是把双刃剑,在摧毁汉族文人精神支柱的同时,也在摧毁清政府的根基。官场的风气败坏,并带来了整个社会人才观、道德观的颠覆。
面对如此官场,一些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出逃”。比如通州人李方膺,就是这样的“怪人”。
三、“怪人”的坚守
从李方膺的为官、从艺可以明显地看出,他虽然当官却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做了一个坚守传统的“怪而不怪”之人。
首先,他是个“仁者”。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李方膺救民于水火、违法开仓放粮等举动,都根植于此。其次,他会去“爱人”。如《尚书·泰誓》中说:“惟人,万物之灵。”他为民请柬,以及受难入狱后探者如潮,皆是因为他平时的积累。他懂还得“顺天”。李方膺在灾后私开皇粮,募民筑堤,然后又实地考察,著《小清河议》等书,以及雍正十三年(1735)他反对新任总督王文俊的垦荒令,皆是因为他深谙儒家“顺天”的道理。他明白“敬德”之理,他前后做县令二十年,竟三次为太守所陷,皆是因为“他唯德不唯上”。
他真心“尊民”。“人事急于神事,民意重于神意”的观念深殖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任兰山县令,他认为开垦是一件失策扰民的事件就上书直陈弊端。他还坚持“固穷”原则。儒家认为“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李方膺罢官后寄居金陵(南京)依旧需要向项氏借园,并常往来扬州卖画以资衣食,“我是无田常乞米,梅园终日卖梅花”,画上也常钤“换米糊口”之印,都说明他在为官期间还是“清明廉洁”的。
最后,他力争“独立”,做“役物”的“君子”,不做“役于物”的“小人”。人不应当“役于神”“役于物”,更不应该失去自己独立的人格。李方膺之所以能一直按照自己的心性做事、作画,就是因为他一直坚守维护自己的独立性。“憨”是他性格的外在表现,其实质是他发自内心地对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坚守。
同钢琴家的演奏版本,曲谱的不同版本,对作品的研究和表现会更深入。
从业余学习钢琴的角度来说,传统钢琴教学与互联网的钢琴教学的结合将会大大提高学琴者的兴趣,足不出户就可聆听各个级别演奏家的大量作品,聆听大师的讲课,丰富了课堂教学。随着电子音乐技术的发展,人们还可以在练习的同时配上已经制作好的乐队伴奏,让枯燥的训练立即生动和具有吸引力,这是原来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效果,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在钢琴学习日益高涨的今天,互联网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当下很多业余教学中不甚规范的问题,也对社会钢琴教师的知识观念进行了影响和更新,促进了业余钢琴教学的进步。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下,互联网极大的影响到了一直处于网络边缘化的钢琴教学。虽然这种表演技能的传授很大程度上可以不需要借助网络,但新的教学改革,新的教学环境迫切需要传统的钢琴教学进行变革和深化,互联网的优势就势必在钢琴教学中得以运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成为钢琴教学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方式。因此,将互联网教学的优势和传统钢琴课堂有效、优效的结合,是当下钢琴教学新形势下的必然,也终将钢琴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高度,让表演艺术的传承呈现多方位、多元化的发展,对国民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
[1]曹理.《学科教育学大系一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
[3]黄大亮.《现代教育技术》.化学_l乙业出版社,2008.
[4]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潘屹,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钢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