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扬州盐商与扬州八怪
2017-03-31张楠
摘 要:清代中期的扬州,富商众多,他们因为文化和政治等原因大力招待文人墨客,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因为自身命运的坎坷,生活困顿等,“扬州八怪”也聚集于扬州,在商品经济化的城市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关键词:扬州盐商;扬州八怪;关系
作者简介:张楠,1993年生,江苏盐城人,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2
自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以来,扬州这个因运河而兴盛的城市,即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虽然朝代的更换造成战争祸乱的破坏,但是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和运河长江交汇处,是南北河运、东西江运水陆交通的总枢纽,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经历战乱之后,却很快又能恢复繁荣。在清代,扬州虽惨遭十日屠城破坏,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又呈繁荣景象,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扬州盐商在清朝中期繁荣发展,拥有巨额财富,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少贡献,“扬州八怪”就是在其中兴盛起来的一个群体,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本文试图对扬州盐商与“扬州八怪”的关系进行探究并说明。
一、扬州盐商的发展
明清时期,政府把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史和两淮盐运御史设在扬州,使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扬州自然也就成为了两淮盐商的聚集地。凭借着政府给予的特权,扬州盐商通过垄断市场低价购得商品,高价出售,从中获取利润。在当时的扬州,财富在百万以下者也只能算是“小商”,以百万或千万计的富商不在少数。李澄说:“淮商资本之充实者,以千万计,其次以数百万计。”[1]对于扬州盐商巨额的财富,史书上也有着许多的记载,如:江春,清代著名的客居江苏扬州业盐的徽商巨富,为清乾隆时期“扬州八大总商”之首。因其“一夜堆盐造白塔,徽菜接驾乾隆帝”的奇迹,而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天下最牛的徽商”。相传“一日,帝幸大虹园,至一处顾左右曰:‘此处颇似南海之琼岛春阴,惜无喇嘛塔耳!纲总江春闻之,亟以万金贿帝左右,请图塔状,盖南人未曾见也,既得图,乃鸠工庀材,一夜而成。次日,帝又幸园,见塔巍然,大异之,以为伪也,即之,果砖石成者,询知其故,叹曰:‘盐商之财力伟哉!”[2]这讲述的就是乾隆帝南巡扬州期间,江春因皇帝的一句话而一夜之间建成白塔的故事。乾隆皇帝6次南巡,江春等盐商迎驾尽心尽力,倾力报效,共输送白银1120多万两。1784年正月乾隆帝南巡, 江广达等盐商捐银100万两作为皇帝奖赏沿途人士的费用。自康熙至嘉庆年间,清朝廷收到扬州盐商报效银子共达3982万2196两。由此可见,扬州盐商的豪富程度。
二、扬州盐商与扬州八怪的关系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因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鱓、黄慎、李方膺、罗聘。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可以说,“扬州八怪”的兴盛与扬州盐商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出于自身不同的需要,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扬州盐商在经济上对扬州的支持
1.扬州盐商附庸风雅的需要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将古代平民分为四个阶层:士、农、工、商。商人的等级是排在最末位的。即使商人坐拥万贯家财,但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这样一个封建社会时代,文人墨客的眼中也有着对商人的轻视。西汉时期,扬州即为董仲舒“正谊明道”之学的最先被泽之地。隋唐以后,州学、府学、县学、社学兴起,尤以书院著称。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孔尚任、吴敬梓等文化名人在扬州生活过并留下许多传世名作。扬州籍人张若虚、李邕、王令、秦观等均蜚声文坛,影响久远。由此可见,扬州有着悠久浓厚的文化历史。当时社会上讥讽盐商大贾缺乏文化修养,称呼他们为“盐呆子”。乾隆年间,两淮盐运史卢见曾与文人墨客举行“虹桥修禊”盛会,但规定“凡业鹾者不得与”。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可见商人们附庸风雅,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改变时人对其看法的需要。
另一方面,商人们结交的对象大多为官僚人员,通过“贾而儒”的途径,他们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清朝时期,士商关系产生了一些变化,由于商人对文化的追求,士和商两个阶层之间有了联系,不再是两个不相干的阶层,“亦儒亦商亦政”的局面形成,造成了士商合流或亦儒亦商: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的戴震,与扬州学派有渊源关系,父亲戴弁是贩布的行商,在江西南丰做着小本生意,戴震少时曾跟随父亲在外经商;扬州学派中阮元的母亲出身盐商家庭;凌廷堪是徽商之子,年轻时有过经商的经历;扬州学派领袖人物汪中,出身孤苦,无力读书,成年后依靠在书铺做伙计得以偷空自学而博览经史百家之书;等等。
2.扬州盐商经济上的富足,推动其对物质和文化的追求
揚州盐商的富足不仅带动了扬州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扬州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富商大贾拥有着大量的财富,有着对奢侈生活追求的资本,极力满足自己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如精美的工艺品、珍宝珠玉、鲜衣美食,在书画方面更是着力搜求。流风所及,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大量的画家。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州的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八怪”也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著者。
(二)扬州八怪在经济上对扬州盐商的依赖
“扬州八怪”多数出身于中下知识阶层,他们中有的是被罢官去职的州县官吏,有的是没有考取功名的文士,还有家境贫寒、以画谋生的画师。他们或生长于扬州,或为外省来此侨居,各有一段坎坷经历,先后集结于扬州,在扬州繁华的书画市场上出卖自己的书画作品。盐商为了装饰自己的豪宅,不惜花费重金购得字画,来点缀自己的住宅,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书画商品化日渐繁盛,出现了书画市场,买画和卖画皆按质论价。为了赚取更多的收入,各地艺术画家纷纷奔向扬州这个书画市场。当时,扬州一些知名的画家年收入不菲,“扬州八怪”中的一些人以笔租墨税,“岁获千金,少亦获百金。”[3]
(三)扬州八怪在文化上对扬州盐商的回报
为了附庸风雅,扬州盐商不惜在文化艺术事业方面花费重金。除了创办书院之外,他们还招待各方而来的文人墨客,甚至出资为他们刊印文集。而这些文人也在文化方面对盐商进行了回报。他们会将自己的一些书画作品赠给盐商,供他们玩赏、收藏。比如“扬州八怪”等人的字画,扬州盐商皆有保存,且多为珍品。
凭借自身的文化修养为盐商解围。“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就曾为一富商解围,牛应之《雨窗消意录》甲集卷三记载:“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致。一日,有某商宴客平山堂,金(金农)首座,席间以古人诗名‘飞红为觞政,次至某商,苦思未得,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金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众请其全篇。金诵之曰:‘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皆服其博洽,其实乃金口占此诗,为盐商解围耳。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4]一方面,金农为富商解了围,免去了尴尬;另一方面,金农随口编写的诗被在座的文人所承认,也说明了众人对他深厚文化素养的肯定。
盐商对文人的热情招待,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成为文人学者。扬州八怪多是饱学之士,他们对盐商子弟的细心教导,能够让他们日后成为亦儒亦士亦商之人。
三、扬州盐商对扬州八怪的影响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艺术作品的商品化
“扬州八怪”虽来自不同的地方,却聚集在扬州。在扬州这样一个人文历史氛围浓厚的城市,他们不仅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还会因为自己的作品在市场上卖到好的价钱而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甚至可以过上更好地生活。以往这些画家们的画作可能只是因其一时兴起而画,借以自娱或者转赠他人欣赏、收藏。在当时的社会是耻于卖画的,以书画自娱是高雅的,但是以书画为业却是低俗的,“扬州八怪”中有羞于谈钱的,也有因生活的困窘以书画为业,明码标价在市场上售卖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自定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易赖账。年老体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5]李鱓曾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却因不受正派束缚被排挤,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板桥关系密切,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
(二)艺术作品的商品化促进了扬州八怪的艺术创新
书画家们的创作一般都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有感而作,但是艺术作品的商品化却让这些作家们不能仅仅考虑自己,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扬州八怪”雅俗观念和画风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他们的选材偏重于花卉羽毛,这相对于传统的山水写意画来说更加接近市民的审美要求。“扬州八怪”身为文人画家,却因种种原因做着职业画家的工作,面对绘画商品性中的“俗”,他们创造性地将其与自娱性的“雅”相结合,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绘画特质。李鱓就主张“不循索画者之意,亦不固执己意。”将自娱和使人娱在“雅”与“俗”之间做好协调。
扬州盐商在扬州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对物质和文化的追求也推动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因为扬州的富豪云集,不吝消费,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出现了书画作品的商品化、世俗化。“扬州八怪”多是命运坎坷,或家境贫寒之人,他们在扬州书画市场上明码标价,赋予了书画作品以商品性,使其变“俗”,并将“俗”与“雅”相结合,形成以俗入雅、雅俗共赏的绘画特质,这种特质不仅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局限,开拓了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新思路,还对以后的画派特别是海派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注释:
[1]道光《淮鹾备要》卷七《盐之利<盐课商本>》。
[2]《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一。
[3]《郑板桥偶记》,藏上海博物馆。
[4]陈传席:《西山论道集》,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p258-264。
[5]单国强:《郑燮生平与艺术》,《扬州画派研究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p212-213。
参考文献:
[1]李家池. 論扬州盐商与扬州八怪的依存关系[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1):57-59.
[2]薛锋, 杨杏芝. 清代扬州徽商与扬州八怪[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5):42-46.
[3]薛勤. “扬州八怪”与盐商[J]. 东南文化, 1996(1):133-134.
[4]武维春. “如君落落似晨星”——扬州八怪与盐商的交往[J]. 古典文学知识, 2010(2):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