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评弗洛依德的文艺观

2015-01-28边昭彬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518107

大众文艺 2015年16期
关键词:俄狄浦斯白日梦弗洛伊德

边昭彬 贺 欣(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518107)

弗洛依德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同时对文学艺术也有广泛性趣。他的《作家与白日梦》《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等文章,代表性地反映了作者精神分析学文艺观。而精神分析文艺观,在西方文艺理论中,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并形成了以其为基础的种种文艺观点如所谓移情说、意识流、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戏剧等无不与之相联系。新时期以来我国也出现了所谓个性化写作、欲望渲泄和模仿西方文艺流派的倾向。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和吸收精神分析学的文艺观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学生试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弗洛依德的文艺观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理论主张。本文将在探讨、分析其基本理论主张的基础上,对精神分析学文艺观加以分析。

一、文艺创作:描述“个人的白日梦”

文艺作品是怎样创作的?其创作的源泉、动力来自哪里?这是弗洛依德文艺理论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他说,作家、艺术家富于想象的创作是令人费解的,也是他们本人说不清楚或不能做到满意解释的。但是,对于他们创作活动的洞察,却可以从儿童和普通人的类似活动——游戏和幻想中求得解释。个人由于生活中种种欲望和想法的不能得到满足,个体生命在现世生活中,总是处在一种被压抑、被逼迫的生活状态中,于是,为了满足这些不能在现世生活中满足的愿望,为了释放这些被压抑的“潜能”个体便想象式地创造了一个新的自我存在的世界。席勒说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游戏是儿童最专注和喜欢的事。所以在儿童身上存在着“想像性活动的原始痕迹。”儿童长大以后,停止了游戏而代之以幻想,“他建造海市蜃楼,创造出那种称为白日梦的东西。”不过儿童的幻想和成人的游戏还有所不同,儿童的游戏多模仿他所观察的成人生活,儿童模拟成人生活的愿望。成人的欲望和儿童的游戏的区别在于儿童的欲望是自由展示的,而成人的欲望是自我满足的、封闭的。

弗洛依德认为,幻想总是与愿望密切相连。“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一个愿望的实现,并且使令人不满意的现时好转。”至于愿望的内容,要么是自我中心或“野心”,要么是色欲的渴望,二者常常结合在一起。在他的“三段时间”的观点中,他认为个体的“白日梦”总是处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共时”状态,也就是说,白日梦是“现时”产生,内容实质是指向了早期或童年的“痕迹”,但目的却是为了满足“明日”的生活。再次,他认为,幻想与梦一样,都是无意识愿望的满足。“白日的梦、白日的幻觉,其实都是现世生活的修正和美化。流行的梦的解释学已经非常贴切地验证了这一点。同时,由于很多幻想,白日梦者毫无疑问在意识的自主世界已经明确地知道是被禁止和不能实现的,因此,他就把这些被压抑的欲望和梦想推回到其无意识的世界”所以“夜间梦同白日梦一样,是欲望的满足。”

弗洛依德认为,作家创作、创造的过程,其实就是白日梦的“自我想象、自我欣赏、自我发现和自我享受”的过程。这种过程是童年游戏的再现和展示,继续活着替代着童年的“梦”。在想象和虚无的世界里,作家现实世界不能满足的潜在或者表现的欲望得到自由的满足。并由此形成了作家创作的“程式”:被压抑-白日梦-再现的游戏-作品)。这样,文艺创作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由当下经验到童年记忆,再到产生并满足愿望的过程,也就是始于自我并终于自我的幻想或白日梦的过程。

在弗洛伊德的世界中,文艺创作和白日梦的关系,在其浪漫小说、长篇、短篇小说中都得到体现,有着共同的特点是,都有着一个“被注意”的主人公。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却总能化险为夷,到达梦的理想的“彼岸世界”。这些作品无疑暴露了作者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有些相像的作品虽然和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例如心理小说,“作家停在主人公的灵魂里,只是从外部看其他人”。而实质上,这些违反常理的小说,实际上是白日梦自我满足的“变态形式”,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自我满足的地方在于,充当一个“自我满足的旁观者” 总之,在弗洛依德看来,文艺创作是以某种受压抑、未满足的愿望为原动力,是自我无意识愿望在想像中的满足,表现出来一种“个人的白日梦”。

二、创作主题:“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成为弗洛伊德作品的重要主题,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些情结是存在于童年记忆中的潜意识,核心是占有父母双亲中异性的一方而排斥同性的一方。实质是心理能量的发泄和满足,虽然有违背伦理和社会风俗,但实质还是不能满足的欲望的虚幻满足。作家以隐晦、象征的手法,曲折地表现和满足他们的愿望。

很多名作,例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翁的《哈姆雷特》、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卓夫兄弟》都表现了一个主题:弑父。弗洛伊德认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在于,表现这一冲动的性质的内在冲动是恋母情结。莎翁的哈姆雷特,俄狄浦斯王都在作品的冲突中指向了童年愿望的实现。《卡拉马卓夫兄弟》是“讫今为止最为壮丽的长篇小说”,书中主人公德米特里曾表现出杀父的动机,但后来真正杀死父亲的却是他患癫痫的弟弟,而且杀人动机也是一种“情杀”。作者为什么对罪犯表现出极大的“同情”?

弗洛依德认为,这是由于固结作用而引起的“同情心”决定的:主人公本来就有杀父的动机,可罪责却由罪犯来承担。所以“这个别人一定感激他,因为没有他,别人只好自己去杀人。”

弗洛依德对其它作品的分析,如对易卜生《罗斯莫庄》、莎士比亚《三个匣子的主题思想》等的分析,也都得出了创作主题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一结论。

三、文艺欣赏:内在的“快感释放”

弗洛伊德发现,成年人是羞于说出自己的“欲望”的,即使让成年人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欲望,也不会引起他人的快感。但当这种欲望以白日梦的面貌呈现,无论是白日梦者还是他人都会感觉到巨大的快感。在弗洛伊德看来,作家在创作中,在展示白日梦的过程中,使用了种种的“技巧”。通过变化和伪装,使他人不至于一下子看到作家原初的欲望,提供了审美的材料,才使得他人享受其中。所谓变化和伪装,实质是作品的材料和表达方式;所谓纯粹形式的乐趣,实质是作品所表现的形式的美。例如绘画的色彩、线条,音乐的节奏、旋律。

文学作品,能够唤起他人共同的无意识冲动。观众在欣赏俄狄浦斯王时,无疑和主人公一样,自己童年的幻想和欲望得到释放和满足。文学作品提供了他人快感产生的基础和土壤,一种“前快感”。因此,文艺作品的欣赏过程,也就是作者和读者的潜意识快感产生的过程。在欣赏作家的作品时,读者满足自己内心的呼唤,并不为此感觉惭愧和自责,因为,在这些读者看来,这些故事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但其实,他们看到的东西和体验,却是那么地真实!

在弗洛依德看来,审美欣赏中感性的审美经验并不重要,因为纯粹形式的乐趣只是实现由迷人的外表进入无意识“存在”的诱惑物。只有后一个方面,即唤起并满足他人相同的无意识的愿望冲动,才是作品具有吸引力的真正原因。弗洛依德用本能论解释了欣赏者的愿望何以能够被唤起和满足,也就是审美活动怎么变成欣赏自己的白日梦。

弗洛依德指出,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无意识”指向了人的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在我们左右的动机和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有这两种本能在发挥决定作用。生的本能是自我保护、性的欲望;死的本能是侵略和自我毁灭。现实生活中,生的欲望表现为“快乐原则”,通过幻想的方式,使个体摆脱现实的束缚,使心灵的力量强大。死的本能却表现为用强迫支配方式,要求回到生命的无机状态。文艺作品恰恰提供了这种生或者死的欲望满足环境。而欣赏文艺作品就是欣赏自己的白日梦,欣赏者并没有那种力图掩盖本能欲望的自责感。所以唤起他人相同的愿望并从中得到满足,正是文艺作品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奥妙所在。

四、辩证批判:一种片面的文艺观

显然,精神分析学的文艺观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甚至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弗洛依德的文艺观是孤立的,也就是说,作家的幻想和自我封闭式地满足,形成了弗洛伊德的“文艺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则肯定人的社会存在性,肯定人的思维在精神产物中起着主导作用。精神分析的不足在于认为人的本能决定人的行动,所有的作品都是欲望、无意识的升华。马克思的文艺观认为作品对生活具有能动作用、反作用,但精神分析则认为文艺作品只是作家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至多,引起他人的“本能冲动”。完全否认社会存在对文艺的决定作用,否认理性思维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表明其文艺观是唯心主义和非理性的。

另一方面,弗洛依德关于无意识、非理性因素在文艺创作和欣赏中起作用的观点也含有某些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无意识”是指一种不自觉的未被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整个精神和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巴甫洛夫所指出,“我们清楚地知道,这某种程度的精神生活、心理生活是由意识和无意识的东西错综复杂地形成的。”非理性,是人的不自觉的心理活动。包括情感、意志等认知的因素。它们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而且,影响个体的各种行动。在创作中,精神分析派作家往往强调热情、预感、想象和灵感,认为创作是一个自然释放和失去理智的迷狂过程。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文艺观,精神分析学文艺观有其存在的价值,有深刻的合理性,吸收精神分析文艺观的合理之处,指导我们的文艺创作,无疑会克服我们现在文艺创作中主人公“高大上”,无所不能的全能形象,使我们的作品更加真实。

也必须指出,弗洛依德对于无意识、非理性的理解并不是科学和正确的。把无意识归结为原始的生物性的本能、欲望,视之为孤立的自我决定的东西;否认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依存和转化,在总体上也不可能是正确的。

[1]弗洛依德.论创造力和无意识[M].中国展望出版社,1978.

[2]弗洛依德论美文选[M].知识出版社,1987.

[3]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人民出版社,1966.

[4]车文博.意识与无意识[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陶伯华.灵感学引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俄狄浦斯白日梦弗洛伊德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可爱的白日梦
白日梦(外一首)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漫画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白日梦
爱做白日梦的女生
重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行1-719)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