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
2015-01-27谢玲
谢玲
[摘 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诵读是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因此,教师要重视诵读,激发学生的兴趣,正确指导,使学生乐读、会读,养成诵读习惯。
[关键词]诵读 兴趣 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读书。该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呢?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提倡诵读。课标对小学每个学段提出了诵读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的练习中也安排了诵读的训练,可是,很多教师由于对诵读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常以为诵读就是朗读,因此在教学中,诵读课往往被上成朗读课。
诵读是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有助于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声律气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教师应重视诵读,在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诵读。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使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呢?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读”
要让学生想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教师就要采用一些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1.注重范读——进入情境
低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对他们而言,把字音读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应发挥好自己的示范作用。低年段的课文短小精悍,趣味性强,教师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例如《雨点》一课,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把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姿态尽情地表现出来,学生很感兴趣,很快就进入课文的情境。
2.宽容鼓励——激发兴趣
学生年龄小,积累少,读书时难免有错误,教师不应责备、批评、挖苦,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宽容心去对待,用鼓励的语言、表情、眼神和动作使他们产生诵读的兴趣。当读书较差的学生能没有错误,很流畅地读下来时,教师可以轻轻摸着他的头,亲切地说:“你读得非常正确、流利。”读书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到抑扬顿挫时,教师可称赞他是“小小播音员”。
二、正确指导,使学生“会读”
1.掌握技巧——学会诵读
语音、语调、停顿、语感是诵读的四要素,训练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眼到、口到、心到,做到字字读响亮,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误一字,不可倒一字。对学生比较生疏的书面语或容易读破的词语,教师应给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停顿、语气等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对刚学习诵读的学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地读。
2.感知语言——加强训练
新课标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揣摩领会,做到以读为主,让读贯穿全文,尊重学生的体验,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少年王冕》一文:“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这几句描写了雨后湖中的美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不同的语气读,进行比较,体会不同的语气的不同效果,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深,读起来也更有韵味。
3.感悟语言——体会感情
学生掌握了技巧,感知了语言,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文本,使学生进入情境,体会文章的感情。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中的一句:“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离去。”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大海怎么会呜咽?它怎么会痛悼伟人的离去?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明白这一句把大海拟人化了,这样写更能突出人们悲恸不已的心情。学生体会了文章的感情,读得泣不成声,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4.品味语言——学会欣赏
吴永军教授认为:“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即运用之妙,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多次执教《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感触颇深。这是一篇艺术散文,遣词抒情无比奇丽,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连续运用双音节的动词,将作者的感情发挥到极致。笔者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式、修辞、首尾呼应等方面进行赏读。最后,全班集体诵读,将课堂推向高潮,师生被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震撼了。
课内阅读很重要,课外诵读也必不可少。在不同的学段,教师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熏陶感染的目的。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