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与教材编者对话的重要性
2015-01-27苏娟
苏娟
【关键词】教材编者 对话 课后练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0079-01
2011年,国家课程改革委会员推出《课程标准》的“修改稿”。比较之前的实验稿,修改稿在“阅读教学的对话”中增加了一个维度,即增加了“编者”这一角色,将阅读教学定位为“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成为教学的又一重点和突破点。
一、与编者对话——让教学定位更明确
除了《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发展需求,编者的意图也应成为教学定位的凭借依据。面对课文,教师应该思考以下问题:这样的文章为什么放在这个年级学习?为什么要将这几篇课文放到一起学习?编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文章?必须教给学生什么?可以教什么?可能教什么?
苏教版第十二册里《孔子游春》这篇课文讲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在泗水河边“赏春”“论水”“言志”等事,塑造了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形象。教师在教学时通常带领学生全面感知和剖析“赏春”“论水”“言志”三件事,然而当教师站在编者的角度思考以后就会发现,“赏春”“论水”“言志”这三件事有明显的轻重之分:原题是《泗水观澜》,是编者从《孔子传》中的相关章节摘选而来,内容侧重于“观水”,侧重于孔子由“水”而产生的著名论段。通过与编者对话,教师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定位。
二、与编者对话——让文本解读更准确
语文课本里常常有“选入课文时文字有改动”的字样。改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篇幅太长,有的是因为字句繁拗,也有的是因为价值取向等问题。编者为何改动文字呢?通过熟读原著,其后与编者对话,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内容增减背后的意义,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在《孔子游春》这篇课文“论水”环节中,编者选取了水有德形、有志向、有情义、善施教化四个特点,而在《孔子传》原文中,关于水的特点却有十来个,如“千支万流汇入汪汪,茫茫荡荡不见涯际,水好像有道,道浩烟海;再者,安放必平,无高低上下,水似守法;量见多少,勿需削刮,水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通过追溯原著,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视角不会只局限于“四个特点”,而是会将学生带入到更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教师能从中拿捏文本增减所秉持的尺度——在如此众多的特点,编者为何只取其中的四点?细细辨析,会发现“德形、志向、情义、善施教化”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较能理解与接受的,而其它的特点则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
三、与编者对话——让教学过程更明晰
遵循知识与能力转化的规律,练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备手段,也是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方法。纵观苏教版教材中的练习,虽然内容、形式大同小异,但是从编者这一视角来揣摩,大致可以找到文本编排的逻辑:
首先,在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每篇课文的背后,都有两道相同内容的练习,一是“描写汉字”,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两道着力于培养学生“写字”“朗读”的核心练习,是促使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之题,我们不能因为太“司空见惯”了,使这两道非常有助于学生习得“一手好字”“一口好腔”的语文练习题成为虚设。其次,每篇课文之后都安排了一些有助于加深文本理解的练习,如《小草和大树》中“夏洛帝三姐妹的成功经历给你什么启示?”《青海高原一株柳》中“从‘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仅从单个文本的角度来说,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要义,问题就结束了,但这显然不是编者安排练习的初衷,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价值观取向,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必要练习。再次,编者还在小学不同阶段里安排有写作知识的渗透,如《钱学森》里“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应放在哪里?”《秦兵马俑》里“课文是如何表现秦兵马俑特点?”等等。
四、与编者对话——让教学体系更系统
“单元”,是编者的智慧结晶,是编者统筹教育信息而得来的相对完美的整体,是富有教育教学价值的信息。循着编者的视角,会在纷繁的课文中统整出一个个教学体系。
如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的四篇文章分别是《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如果教师以“个”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就会“陷”在“赞美祖国”“歌颂伟人”“热爱祖国”“祈盼统一”这四个有所不同的题材里,当教师站在编者这一角度,将这些文本与单元进行统整,提炼“爱国”这一博大主题,会帮助教师获得整体教学的思路,有助于让学生全面感知“爱国”的不同手法。
总之,教师应该重视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学会关注单元主题、前后课文的联系、导读提示、课后习题等方面的因素,从更高的角度组织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与编者对话,前提是教师对课文有自己的理解,对教学有自己的设想,目的是了解编者意图,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语文教学。
(责编 黄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