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岁杜润生:门生都是大人物

2015-01-27

时代人物 2014年3期
关键词:刘源王岐山县委

101岁的杜润生如今住在北京医院的病房里,几乎没有了听力和视力,外人的探视和来访已经基本上无法打扰老人宁静的世界。

上世纪80年代,杜润生先后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被公认为中共党内最资深的“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专家、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决策者和亲历者,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从1982年到l986年连续5年主持起草了著名的关于农村改革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的推广和完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杜润生的另一个过人之处是没有山头却门生众多,他的思想、方法、人格魅力和工作指向,在当时吸引和聚合了许多有抱负的年轻人。曾长期在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过的王岐山、陈锡文、杜鹰、林毅夫、周其仁、翁永曦、王小强、张木生、温铁军等,自不必说。l982年,习近平去河北省正定当县委副书记、刘源到河南新乡当副县长,都面临着农业、农村、农民诸多现实问题的困扰,也都得到过杜润生热情耐心的指点和帮助。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刘鹤,当年到美国留学,也是杜润生写的推荐信。

习近平:主动解决“山药干事件”

1982年,习近平去河北省正定当县委副书记时,就得到了杜润生的热情指点。

正定是历史文化名城,三关雄镇、神京锁钥、八方交汇,毛泽东曾说过,“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但是,习近平履职前的正定是个穷地方,是一个有名的“高产穷县”,人均年收入仅148元,每天只有4角钱,“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说一千道一万,老百姓填不饱肚子,就会动嘴皮子,即便嘴上不骂,也会腹诽。谁能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谁就是英雄。年仅28岁的习近平刚到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疑问与不屑,比如,有些人不以为然,说什么高干子弟,无非是下来镀镀金、做做样子,用不了半年,吃不下这份苦就会卷铺盖走人。还有人说,来了个嘴上没毛的管我们。

那时,县委、县政府的干部都在大食堂吃饭,而且一律都在窗口排队买饭。习近平和大家同样蹲在水泥板搭成的“饭桌”旁,边吃边谈工作或拉家常。习近平虽然是高干子弟,但他做人低调。在正定工作期间,他总是穿件旧军装,脚蹬大头鞋。在一般人看来,这位县委副书记好像有点儿“土”。 每年一号文件起草时,杜润生都会把习近平他们叫过去,让他们先讲他们对农业,农村,农民政策的建议,看法。在杜润生的指点下,一切都 在改变。

当时,闻名全国的“农业学大寨”典型——正定县三角村的一些农民为填饱肚子,曾到外县去买山药干来维持生活。这个情况,县委、县政府早有察觉,但对此敏感的事情,谁也不愿主动向上级反映。习近平担任县委书记后,实事求是地多次与主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吕玉兰一起如实向上级反映情况,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在中央派出调查组核实后,终于把正定县粮食征购任务减少了2000万斤。这件事关系到正定县42万人的利益,由此可见,习近平工作大胆,有魄力,不唯上,只唯实,深得人心。

王岐山:中国农民更相信故事

1990年的一天,西皇城根南街九号的院子里,一个工作组走了进来。他们宣布,决定撤销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熟悉院子历史的人说,李自成入京时在这里住过3天。300多年后,当华国锋在院落边上独自徘徊时,杜润生带着一群老中青正埋头苦干,决心给农民新的命运——这是1982年,九号院立起了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简称农研室)的牌子,取代了1980年刚成立的国家农业委员会(简称农委)。之后,九号院就成了农研室的代称。

杜润生很赏识王岐山,将他调到农研室来。据知情人士介绍,王岐山“精明能干,不搞心血来潮、昙花一现的花架子。研讨会上,听得多,说得少,总能探骊得珠;喜欢看书,涉猎甚广,总不离思考和解决中国现实和长远问题的大框架。同事、朋友们找他帮忙或议事,总很热心,骑个小摩托车,挺忙乎,累得跟驴狗子似的。上下印象都好,很快入了党”。

师从杜润生后,王岐山全面深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改革问题。在此期间,王岐山曾直接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连续数个有关中国农村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王岐山曾评价,中国农民是“相信故事甚于相信逻辑”。他指出,中国农民最实在,事实对他们有说服力。“他曾经插过队,对农村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很了解农民。”有关“三农”专家表示。

2002年,杜润生90岁生日,在曾经起草一号文件的京西宾馆,他们再次相聚。杜润生说:“农村改革靠的是一个团队,我只是这个团队的一个符号。可喜的是,这个团队出了不少人才,但没有出一个腐败分子。”他不会想到,10年后,团队成员王岐山,还将成为中共打击贪腐的最高领导者。

1998年王岐山任职广东省副省长,2002年做了海南省委书记,2004年调任北京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在这期间他一直不忘杜润生老先生对他的教诲。

2005年春,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把市政府委办局的一把手都叫来,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会上,王岐山说出这样一番话:“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北京市整体的现代化……”

随后,王岐山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所有委办局一把手都要带队下去调研“三农”问题,看看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各个委办局自身到底能够做些什么。从那以后,市政府的各委办局开始更多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农村。如今,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

知情人都说,王岐山始终保持着九号院的风格,“他从不听套话,有事说事。5句话能说清楚的就用5句话。你要说50句还没到正事,你就不要说了,他不听。就是这种风格”。

王岐山则说:“我不改,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给他们扯这些事,留下时间我还不如多看几本书。”

刘源:生命的一部分已留在农村

当年九号院风云际会,全国各地的人物进进出出,纵横交会。某个春节过后,刚回农研室上班的干部就被叫去听一场汇报。到会议室一看,是习近平、刘源、万季飞(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万里之子)等人。都是从中央到基层任职的高干子弟——熟悉中共干部文化的人,一下理解了其中的抱负和深意。

“他们无所顾忌,敢讲真话,不像地方干部,报喜不报忧。”联络室的蒋中一说。后来习近平在一次会议中提及这段特约研究员的经历:“每年一号文件起草前,都要把我们几个请过去,先让我们讲,农村政策研究室处级以上干部参加。”

包括刘源在内的许多人,每天都是直面“三农”现实问题,都盼望得到杜润生的指点。尤其是刘源到河南新乡任职时,面临着农业、农村、农民诸多现实问题的困扰。不过,好在他得到了杜润生热情耐心的指点和帮助。

1982年,刘源来到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当了个“忝陪末座”的副主任,先是包一个大队分管一个区,后又分管社队企业。

1983年4月,县人大全票选举刘源担任副县长,主抓多种经营和工业。由于成绩显著,一年后又选为县长。

事实上,刘源对地方工作很有感情。早在1968年12月24日,被分配到山西山阴县白坊村插队的刘源踏上西去的列车。刘源回忆说:“当时,我胸中既没那种响应号召的狂热,也没有对走进艰难困苦未知世界的恐惧……”白坊村淳朴的农民并不歧视他,相反给他以保护,给他以珍贵的温情,“慢慢地,我仇恨一切的冰心开始融化。”

1975年秋,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全身黄疸的刘源“病退”,离开了生活了7年的白坊村。

几乎全村的人都出来为他送行,许多老人、大嫂和媳妇都哭成了泪人,刘源也泣不成声。他深深的感到,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已经永远地留在了这片贫瘠的土地上。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源王岐山县委
中共平乡县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
为黑恶势力站台撑腰的县委常委
何谓般若
王岐山达沃斯演讲备受瞩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王岐山简历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
王岐山来到云南代表团
中国质量管理之父——刘源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