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东西之争”背后
2015-01-27陈晓晨
陈晓晨
乌克兰在16个小时之内的剧变,让包括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在内的利益相关方都措手不及,更让观者觉得眼花缭乱。在下“民主的胜利”或“反对派的政变”这样的意识形态定论之前,我们更应该看到,此次乌克兰变局的核心是“东西之争”,“脱俄入欧”是示威者的核心诉求,美俄之争是外部推手。
乌克兰变局的背后,是一个国家在政治上的撕裂。此次示威者中有很多中坚力量来自乌克兰西部城市利沃夫,而刚刚被议会宣布罢免的总统亚努科维奇最后一次在乌克兰东部城市哈尔科夫露面。这绝非偶然。两座城市分别代表着乌克兰内部的两种力量:西部的亲欧洲派和东部的亲俄罗斯派。
乌克兰一直在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断裂带”上。历史上,乌克兰西部曾长期接受欧洲天主教文明的浸润,而东部则是俄罗斯民族的发祥地。至今,东部仍然有很多人习惯说俄语,而西部人很多甚至不会说俄语。归属欧洲,还是归属俄罗斯,这是乌克兰人身份认同的首要问题。此次变局就起源于乌克兰加入欧盟进程受阻,而季莫申科获释后在第一时间表示“乌克兰一定要加入欧盟”,则再次点明了此次变局的主旨。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在文化上的吸引力显然要大过俄罗斯,尤其是在年轻一代。这不仅是在乌克兰,在整个东欧地区都是一个大趋势。“加入欧盟”在这一代人中像是一剂万灵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此次示威者之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与他们的上一辈不同,年轻人中间的地域差异减弱了,对“成为欧洲人”的渴望更强。经年累月,当亲近欧洲的年轻人走上社会舞台,乌克兰在东西方之间的天平也随之倒向了西方。这是乌克兰“向西”的社会根源。
“东西之争”还体现在大国关系上,尤其是美俄、欧俄之争上。在断裂带上的乌克兰,内政很大程度上为外部势力所左右,其中美国、欧洲和俄罗斯是最重要的3家。在这个意义上,“东西之争”指的不仅是乌克兰内部的东西对立,更是不断东扩的“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迎头相撞。
地缘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将乌克兰称为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战略支轴”。如果说,欧盟考虑的是东扩,那么美国考虑的主要就是限制俄罗斯的问题。而俄罗斯的诉求则是传统的地缘空间——从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斯大林到普京没有根本变化。
乌克兰独立后,美俄争夺乌克兰内政控制权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需要注意的是,乌克兰国内走势,和美俄之间的势力消长呈现了惊人的吻合。2004年动荡,亲美亲西方的尤先科上台,发生在美国全球权力的顶峰期,而彼时俄罗斯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到油价上涨的红利。2010年传统上被认为是亲俄派的亚努科维奇赢得选举上台,则发生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势力一度滑落、而俄罗斯看起来已经重新崛起的当口,这也并非是巧合。到了2014年,美俄之间的天平再次出现了逆转。美国已经逐渐从危机中走出,而欧洲经历了欧债危机后也重新加强了内部整合并开始了进一步东扩。美国压过俄罗斯,是理解此次乌克兰变局的重要背景。此次美国不遗余力地公开支持乌克兰亲西方派别,甚至嫌欧盟太软,就是明证。
乌克兰局势接下来将如何发展?这仍然要回到东西之争的主题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