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三途径”
2015-01-27居爱亮
居爱亮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
0110-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一线物理教师都加大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力度,一改原本“宁讲实验也不做实验、宁背实验也不讲实验”的做法。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为学生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点提供了丰富的感观材料。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弄懂了实验原理,并从中总结出物理规律,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新课程“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的要求。为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展开了有益的探索。
一、以演示实验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演示实验不仅能为学生展现形象、直观的物理现象,还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了解物理规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尽可能地准备好演示实验所需用到的实验器材,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的物理规律,提高他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笔者以“烧不死的金鱼”“钟罩里的蜡烛”演示实验拉开“奇妙的物理现象”的教学序幕,并以魔术师刘谦的一句口头禅“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把教学氛围推向高潮,让学生在神奇的实验中感受物理世界的奇妙。在《声音的传播》教学中,笔者事先准备好演示实验的材料,如大鼓、鼓槌、纸屏,并在纸屏上面粘一根细线,在细线下端拴一个泡沫塑料小球,小球位于纸屏中央,紧贴纸屏,然后让一个学生上台来用鼓槌敲击鼓面,其他的学生静心观察纸屏上小球的动静,再引发学生对声音的传播过程的思考。这样的实验演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汽化和液化》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透明塑料袋进行实验:先将几滴酒精滴入透明塑料袋中,排尽袋中空气后将袋口扎紧,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约80℃的热水中,让学生见证塑料袋自动鼓起的过程;然后再把塑料袋放入冷水中,让学生见证塑料袋自动瘪下去的过程。这样的演示实验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追随教师的思路从汽化和液化的概念中寻找塑料袋自动鼓起、变瘪的原因所在。
二、以分组实验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直观、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教师要对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分别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更要多加鼓励,在他们遇到疑惑时多加指导,使学生维持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分组动手做实验,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把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在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分组实验中,教师可以在向学生讲清电流表正确使用的“两要、两不要、两看清”的要求,以及进行测电流实验的内容及注意事项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将测得的串联电路不同位置的电流强度,以及并联电路支路和干路的电流强度的数据分别记录到实验报告中。根据测得的数据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强度是否相等?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强度和干路的电流强度是否相等?各支路的电流强度之和与干路的电流强度有什么关系?老师巡回指导。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与合作探究,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物理思维。
三、以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探究性实验能够启发学生用已学知识进行探索、发现。因为在实验前学生并不知道实验结果是什么样的,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定会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完全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通过探究实验也使得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无限乐趣。
例如,在教学《摩擦起电》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毛皮与胶棒、丝绸与玻棒互相摩擦,再互相接近,观察发生的现象。探究前,让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方法、步骤及观察目的,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再指导学生探究:用毛皮摩擦过的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棒,当两棒相互接近时,会产生什么现象?同一种棒接近时,又有什么现象?两种现象一样吗?你认为原因是什么?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很快探究出正确的结论,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勇于探究、崇尚科学的态度,为学好初中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