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2015-01-27崔英敏
崔英敏
摘 要: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对传统教学模式变革而推行的一种培养适合社会与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的模式,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又可以缓解高校办学条件不足等问题。本篇论文先简单介绍了校企合作的模式,然后具体分析了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行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与思考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一)校企互动式合作。高职院校提供给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企业则为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供帮助与支持。企业借助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优势,不断的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校企配合式合作。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体,而企业只是辅助作用,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计划,都是由学校提出与制定且承担了主要任务。企业则按照学校要求,提供注入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相应的办学条件,协助学校一起完成培养任务。
(三)校企实体合作型。企业可以向高职院校中以设备、场地、师资、技术等形式注入不同的股份,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关于高校中的决策、计划、协调及组织等,企业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能,并且可直接参与到办学过程中,全方位管理学校,实现学校与企业管理的一体化机制。
(四)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中心。企业可以在高职院校中设置职工培训基地,以实现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利用当下学校的资源,开展在职培训教育,培养适于企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企业与高职院校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1)层次定位不准确。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像一些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中,并没有对行业的依赖性克服,且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缺乏力度;(2)校企合作的目标性弱,培养适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校企合作的目标,但是高职院校因为办学条件不足,没有把握学校教育的理念与内涵,在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不能从根本上掌握高校的教学规律,最终不能够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赢;(3)较差的稳定性,双方参与、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坚持的原则,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与行业或者企业合作中,企业方面的支持并不稳定;(4)校企业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在校企合作中,多是高职院校积极,而企业相对比较被动,并没有被充分的调动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三、关于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一)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外部保障机制。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外部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政府的宏观指导,由教育部门牵线,在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中吸收劳动部门及行业中极具代表性的企业集团;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实行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并对财政投入效果做出科学的评估;其次,政策积极引导,政府可根据校企合作的规划、计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解决财税、金融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政府可借助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校企合作进行调节、规范以及推动其顺利实行。最后,建设健全的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责任与义务进行明确的划分,规范行业制度,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保障校企合作过程中各方面的权益和利益。
(二)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内部互动机制。校企合作中,学校是人才的输出者,而企业是人才的接收者,学校与企业互相依存共同进步。建立完善的内部互动机制,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董事会管理制度,规范学校企业的责权关系,并且对学校教育给予全面支持。其次,建立合作委员会,促进和保障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企业提供服务,保证高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最后,建立高职教育产业集团,依赖具有优势的高职院校,对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教育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等进行全面统筹,降低成本投入,极大的发挥教学优势,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
(三)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首先社会动力机制的建立,实现工学结合,将学术方面的领导专家、企业主管、政府领导等聚集起来,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其次,建立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不仅站在企业的角度,更要站在学校的立场,保障两者的利益;最后,建立完善的保障运行机制协调和解决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保障教学质量。
结论: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办学模式,其虽然适于企业和高职院校双方发展,满足双方的利益,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也存在着问题,本篇论文通过分析,并就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行探索和分析,通过建立外部与内部机制来改善和提高校企合作对学校与企业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袁月秋,季黎.关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北方经贸,2007(1).
[2] 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