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有效性探究
2015-01-27周秩榆
周秩榆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0010-02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应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参加实验习得知识,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对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进行探讨。
一、实验前的准备
科学实验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教师在备实验课时,要认真分析本节实验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必要时还应提前亲自做实验,以了解实验中易出错的地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可鼓励学生帮助教师搜集实验材料,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操作过程、实验中的观察任务,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性、操作规范性等。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做实验之前,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其次,明确实验操作过程: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重点把握实验重点、难点、操作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等。再次,明确实验中的观察任务:提醒学生运用眼、耳、口、鼻、手等各感觉器官去感知实验过程中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教师应该进行安全性教育。例如,探究土壤中含有腐殖质的方法时,要将土壤干燥后放在金属片上用酒精灯灼烧,闻它的气味。教师应提醒学生做到规范操作,禁止用手触摸被烧过土和金属片,以免烫伤皮肤。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例如,使用酒精灯,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具体的使用规则,包括怎样点火,怎样加热,怎样熄灭酒精灯等。
二、实验课的课堂设计
(一)自学环节(提供导学单)或提出自学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教学“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的内容。教师可提出自学问题:雨是如何影响土地的?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会对土地产生怎样的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导学单进行自学。
(二)互学环节
科学实验倡导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组建实验小组,确保实验小组人员合理搭配、分工合作,可用列表格的形式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见表1)
教师应指导学生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小组成员可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例如,教学“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的内容,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了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的实验计划,如表2。
然后,将全班分8个小组,1、2、3、4小组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对侵蚀的影响,5、6、7、8小组探究土地坡度大小对侵蚀的影响。各小组自行设计实验计划,探讨以下问题:这个模拟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准备用什么模拟雨水,用什么模拟土地?实验时要观察和记录什么?实验注意事项:实验中,雨水要尽量洒在土地上,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中的现象,一边观察一边记录降雨量的大小对侵蚀的影响、土地坡度大小对侵蚀的影响。实验计划由小组合作设计完成。这样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改进实验方法,然后得出实验结论;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三)提供足够的实验探究时间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合理安排,确保为实验探究活动环节提供充足的时间,既要保证探究能力强的学生有时间开展深入探究,也要兼顾探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有时间完成实验。例如,教学“降水量的测量”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要求学生动手制作雨量器,进行模拟实验,进行测量,最后绘制图表。教师可适当延长实验探究时间,保证每一个学生完成“看一看,做一做,测一测,绘一绘”的任务。
(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师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干扰因素,导致实验失败。此时,教师应尊重实验事实,和学生一起实事求是地分析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例如,进行“设计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验,部分学生做出的热水器没有达到保温的目的,教师可耐心地与学生一起分析、查找原因:盒子内瓶子的背面是否贴了锡纸?盒子的盖用的是塑料薄膜吗?瓶子周围所用的塑料泡沫是不是少了?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重做实验。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科学实验必须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道理。
(五)展示环节及评价
展示是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口头展示、书面展示、表演展示等。教师可对学生的口头展示提出如下要求:(1)仪态自然大方。(2)普通话流利,语速适中,声音洪亮。(3)眼睛注视全体同学,面带微笑,可以适当使用肢体语言。(4)展示时,小组成员应相互配合。(5)展示时,其他小组必须认真倾听。教师可对学生的书面展示提出以下要求:语言精炼,结构完整规范,有条理。
对实验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即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教师可对学生在实验时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过程的表现、整理实验记录的情况、能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否还能提出其他有针对性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实验后,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教师应注重评价的激励性,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鼓励,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施展其才能。
三、实验课后拓展
只有坚持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在课内学到的知识用于课后拓展实验,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科学实验课的拓展十分必要,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课后延学单。
(一)时间、空间的拓展
许多实验探究活动是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细致、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索的过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课外拓展活动。例如,养蚕和种植凤仙花,需要课内课外结合,把实验活动向课后拓展。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凤仙花的生长的全过程。
(二)内容、形式的拓展
实验内容和形式的拓展,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教学“它们吸水吗?”的内容,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1继续搜集有关材料,看看它们的吸水性如何。课后与同学们在一起交流。2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制作一张精美的纸书签送给你的好朋友。又如,教学“做一个生态瓶”的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后拓展观察记录:
我们设计的生态瓶中
生物有:
非生物有: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总之,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雷 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