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挤踩踏事故伤研究进展

2015-01-27章晋辉综述邹圣强审校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群事故活动

章晋辉,赵 群,潘 鑫 综述 邹圣强,2 审校

拥挤踩踏事故伤研究进展

章晋辉1,赵 群1,潘 鑫1综述 邹圣强1,2审校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大型群体性活动也越来越多。大型群体性活动中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将会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中最典型的是拥挤踩踏事故。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年来的相关文献,对拥挤踩踏事故的定义、踩踏伤的特点进行简单的阐述,同时也对踩踏事故的流行病学特点、预防、急救等方面做出了研究和探讨。

大型群体性活动;拥挤踩踏事故;流行病学;急救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正值跨年夜活动,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使有人摔倒,发生严重的拥挤踩踏事故,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1]。该事件使人群拥挤踩踏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拥挤踩踏事故是指在人群密度较大的场所,由于人流惯性和无法控制的各种力相互作用,致使一部分甚至多数人因行走或站立不稳而跌倒未能及时爬起,被人踩在脚下或压在身下,混乱的局面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被压在下面的人员身体无法活动,呼吸受阻,轻者出现局部充血、骨折等现象,重者可能由于机械窒息而导致死亡的事故[2]。目前,国外对于拥挤踩踏事故的回顾性论文不多,仅有1篇关于踩踏背景下群体伤亡事件(MCIs)的系统回顾性论文,其中也仅分析了21篇关于踩踏事件的报道性文章[3]。而且对于踩踏事故的研究多概括在MCIs研究中[4]。国内对于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描述则多偏重于社会管理方面,如同济大学的胡志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寇丽平[5,6]等。现将国内外有关拥挤踩踏事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特点及规律

拥挤踩踏事故是个全球性问题。新闻搜索2001-01至2010-12国内外的75起拥挤踩踏事件,发现这些事件均发生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其中包括宗教场所20起、校园18起、体育场所10起、娱乐场所7起、抢购施舍场所7起、公众集会场所6起、交通工具上3起、求职场所2起、其他场所2起。75起事件伤亡人数共计11 566人,其中死亡3937人(34.04%),受伤7629人(65.96%),死伤比例为1∶1.94。伤亡人数占前3位的场所分别是宗教场所(51.36%)、体育场所(18.18%)、公众集会场所(12.52%)。在拥挤踩踏事件发生的触发诱因中,有突发情况诱发者26起(34.67%),有人摔伤为诱发因素者12起(16%),人为破坏因素为诱因者7起(9.33%)[7]。从事故案例上来看,拥挤踩踏事件经常发生在宗教场所、校园、体育场所和公共集会场所,每次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死伤比例约为1∶2。事件的发生有活动场馆的客观缺陷,也有组织者的主观失误,还有人为或自然的诱发因素。

2 拥挤踩踏伤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措施

拥挤踩踏伤的伤情与受到踩踏的部位有关,多为四肢、胸部或者脑部等受到压迫,造成受累身体部位的挤压伤。(1)四肢受到踩踏时,如为手指脚趾的踩踏,可见指(趾)甲下血肿,呈黑紫色;也可为开放性损伤,甚至有指骨骨折[8]。(2)胸部与上腹部受到暴力挤压时,伤者声门紧闭,胸内压骤然剧增,右心房血液经无静脉瓣的上腔静脉系统逆流,造成末梢静脉及毛细血管过度充盈扩张并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面、颈、上胸部皮肤出现针尖大小的紫蓝色瘀点和瘀斑,以面部与眼眶部最为明显。口腔、球结膜、鼻腔粘膜有瘀斑,甚至出血;视网膜或视神经出血并可产生暂时性或永久性视力障碍;鼓膜破裂可致外耳道出血、耳鸣、甚至听力障碍;同时也会出现合并肋骨骨折、气胸、血胸、心脏或者肺部挫伤,导致呼吸停止死亡[9]。(3)头部受到踩踏时,颈部皮肤大片紫红斑,肩部、上胸部针尖大小皮下出血点,皮下瘀斑,可引起眼结膜出血,耳鼻出血,还可引起视力减退、失明等。

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后的急救措施:(1)发生踩踏群体伤害后,必须立即向“120”急救中心和政府部门报告,以便展开有效的现场急救。(2)在救治中,要遵循先救重伤者、老人、儿童及妇女的原则。判断伤势的依据有:神态不清、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血压下降、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有明显外伤、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当发现伤者呼吸、心跳停止时,要尽快做心肺复苏急救,直至交予医务人员为止[10]。(3)现场急救时,一般不应随便搬动伤员,而是就地评估伤势进行现场急救。但是在踩踏事故现场,人群相互拥挤在一起,不利于评估伤势和现场急救。因此要首先解除挤压,即要把压在上面的伤员移开。这时就要注意在移动伤员的过程一定要防止伤员的伤势加重。(4)对于存活的伤员,初步检查伤势,进行止血、包扎、固定。胸部外伤导致的呼吸困难或反式呼吸的伤员,往往是多处多段肋骨骨折,此时可用三角巾、毛巾等包扎胸口进行固定,尽快送医院处理[11]。

3 拥挤踩踏事故的原因

3.1 人群密度管控不足 对人群密度管控不足是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重要原因。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表明,人群的行进速度并不取决于个体的平均的行进速度,而是取决于人群的密度,人群的行进速度与人群的密度成反比[12]。公共空间的人员密度达到多少时易发生危险?对于这一问题,目前我国尚无明确的规范,也无明确的答案,但这不代表现在就只能靠眼睛目测人员密度去进行判断。至少,在一些科学实验与学术论文中,能够找到一些这方面的数据标准。比如,美国有研究数据称,每平方米超过3人时就非常拥挤并接近堵塞,如果再加上灯光不足、信息错误等问题,灾难就可能随时到来[13]。

3.2 预警方案缺乏 缺乏预警方案是踩踏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我国有关部门发出相应法规文件,要求在重大活动尤其是人群聚集活动中要有既定预案,包括活动前的风险评估、警力布置、现场维持,救援力量调度等。预案的要点主要包括:一是大型活动前必须有严格审批,包括活动内容、参加人员、举行地点、潜在风险等;二是活动进行时,地方政府要调动警力和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控制;三是现场发现异常情况,如人数超过预计、活动原计划是单一的但突然增加了新的内容、现场出现异常扰动影响秩序,此时无论有无发生事故,都要启动预警;四是尽快实行应急响应,包括救援队伍、医疗力量调配等,预案对这些环节都是有要求的[14]。预警不只是发出警报,而是应急指挥部要立即进入初级响应,进入戒备状态、疏散人群、控制现场。如果缺乏预警方案,出现观景台上场面混乱,人员超过预期,或者有人突然在局部发出特别的声响,发彩券、发礼品这样特殊的活动,将会直接导致踩踏事故的发生。

3.3 人群中自我保护意识缺乏 人群由于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往往会表现出恐慌、从众、绝望等不同的心理状态而导致一些不安全行为。当不良情绪和行为在大型群体性活动的现场传播而未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影响了旁观者的情绪和行为,则最终将导致事态升级以致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踩踏的惨剧[15]。2010年11月22日是柬埔寨传统送水节的最后一天,当时全国各地约有300万人涌向金边观看在王宫前的洞里萨河上举行的龙舟大赛以及在金边钻石岛等地的庆祝活动,由于游人太多,金边市区连接钻石岛的一座桥产生晃动,引起人们恐慌,导致相互拥挤踩踏事故,造成至少456人死亡、数百人受伤[16]。

3.4 群体心理学因素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大型群体性活动的举办越来越多。由于大型群体性活动参加人数众多,公众素质良莠不齐,组织管理欠佳,加上现场情况复杂,意外情况多,因此在情景刺激和人们情感的盲目互动下,人群中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很容易失控,进而导致各种人身伤亡事故[17]。来自美国的Wertheimer研究人群管理已经超过20年,他引用群体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人们被推挤在一起,越靠近彼此,越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无所惧怕,从而导致人口密度高的场合容易发生灾难[18]。

4 拥挤踩踏事故的预防及避险技巧

通过对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特点和成因分析,拥挤踩踏事故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积极进行事前规划 每场活动都需要一份书面的风险评估报告,这份报告书需要经过当地政府批准,内容需涵盖活动的方方面面,包含群众背景、预估人数、以及管理及工作人员的职责分配等,确保集会安全进行[19]。国务院2007年通过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第六条规定[20]: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承办者应当制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工作方案。内容包括:(1)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组织方式;(2)安全工作人员的数量、任务分配和识别标志;(3)活动场所消防安全措施等。同时法律对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的义务也有规定,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21]。因此,积极的事前规划是最能有效预防及减低拥挤踩踏事故损失的方式。

4.2 加强安全意识宣传与教育 人群的恐慌心理是引发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一恐慌心理的产生主要是自身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以及自我防护技能而导致个体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所以针对群众加强安全意识宣传与教育对避免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22]。我国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九条规定[23]: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

4.3 改善现有的通道基础设施,规范通道秩序 现有的通道基础设施不完善,设施的不完善导致通道内有时会出现一些“混乱”。应急状态下,在特殊的环境中即使有人员指挥的情况下,秩序也很难规范,所以必须着手改善现有的通道基础设施[24]。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应对自身管辖范围内的公共设施进行及时修缮,对容易发生人群拥堵的地方增设安全指示牌、安全自救设施及安全疏导员,对发生损坏的公共设施及时维修,提高危机意识,才能减少诸如此类踩踏事件发生的概率[25]。

4.4 一旦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需掌握的逃生技巧 (1)当发现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涌来时,立即避开,但不要奔跑,以免摔倒甚至受伤。(2)若已陷入人群,切记不要逆着人群行走,这样容易被推倒在地;要先稳住双脚,切记远离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伤;一定不要采用前倾或者低重心姿势;即便鞋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3)若被推倒在地,设法靠近墙璧。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的重要部位,侧躺在地。(4)当带着孩子遭遇拥挤的人群时,最好把孩子抱起来,避免其在混乱中被踩伤[26]。

综上所述,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起因往往是拥挤人群向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方向移动,而造成悲剧的主因是“错误的人群管理”,包括政府、大众、安全人员等。开展对拥挤踩踏事故的研究,针对拥挤踩踏事故的不确定性、危害性、多样性、群体性等特征,提前制订具体可行的活动组织方案和应急预案,进行充分的应急准备,才能有效预防踩踏事故发生。

志谢:感谢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期刊检索和查阅信息帮助的江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硕士生导师周金园教授。

[1] 刘 东,王 川.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问责11名官员,遇难者抚慰金80万元[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01-22(5).

[2] 周组磊.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1):186-187.

[3] Soomaroo L, Murray V. Disasters at mass gathering: lessons from history [J]. PLoS Curr,2012,4(1301):1-2.

[4] Sheila A T, Adam L, Ronald R B. An analysis of mass casualty incidents in the setting of mass gatherings and special events [J]. Disaster Med Public Health Prep, 2014,7(1):1-7.

[5] 胡志莹,叶明海.大型社会活动人群拥挤事故防范系统研究[J].灾害学,2006,21(1):108-112.

[6] 寇丽平.群体性挤踏事件原因分析与预防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16-22.

[7] 周进科,赵 姗,曾庆红.2001年-2010年拥挤踩踏事件伤亡人数统计和发生原因分析[A]. 第17界世界灾难与急救医学学术会议暨第14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北京:中华医学会出版社,2011:249.

[8] 温新华. 挤压伤的现场急救[J].现代职业安全,2011(3):110-112.

[9] 褚玉兰,宋玉平.创伤性窒息的急救与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4):200.

[10] 踩踏事故中如何自我保护[J].家庭科技,2011(6):49.

[11] 温新华.踩踏伤的预防与现场急救[J].现代职业安全,2011(1):111-113.

[12] 陈紊丽,陈建芳,郭晚平,等.校园踩踏事故预防对策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34):247-248.

[13] 王传涛.“每平不超0.75人”应成公共空间常识[N].济南日报,2015-01-12(F2).

[14] 曹 滢,汪徐秋林.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照片背后的警示[EB/OL].[2015-01-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01/c_1113850519.htm.

[15] 苏 波.城市公共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分析[J].商,2013(10):246.

[16] 叶 清.在突发性灾难事故中如何自我保护[J].厦门科技,2011(3):35.

[17] 王文刚,郝胜杰.大型群体性活动中易导致踩踏事件发生的因素分析[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9(6):41-43.

[18] 唐家婕.对话美国专家:中国上海踩踏事故不能归罪群众[EB/OL].[2015-01-05].http://news.sina.com.cn/w/zg/gjzt/2015-01-05/1348516.html.

[19] 姜传胜.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应急对策[J].劳动保护,2011(2):113.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2007-08-29.

[2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侵权责任法.2009-12-26.

[22] 沙元森.踩踏事故呼唤实实在在的“安全课”[J].安全与健康(上半月版),2011(1):32.

[2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08-30.

[24] 旷 勇.城市地下人行通道突发事件应对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27(8):38-40.

[25] 吕景胜,郭晓来.重点节假日热点景区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6):86-90.

[26] 张 文,阳 辉.发生踩踏事故时的自救[J].湖南农机,2010(12):22.

(2015-01-28收稿 2015-02-07修回)

(责任编辑 张亚丽)

Research on progress of injury caused by crowded stampede

ZHANGJinhui1,ZHAOQun1,PANXin1,andZOUShengqiang1,2.

1.DepartmentofDisasterandEmergencyMedicine,Clinicalcollegeof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212003,China; 2.ZhenjiangThirdHospitalAffiliatedto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212005,ChinaCorrespondingauthor:ZOUShengqiang,E-mail:1210xyz@163.com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conomy, politic, culture and living standard, large-scale group activities ar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China. Once emergencies happened in these events, there will be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and casualties, of which crowded stampede is the most typical. This paper aimed not only to make a simple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rowded stampede, but also to make further study and discussion on its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prevention, and first aid, by review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large-scale group activities;crowded stampede;epidemiological;first aid

10.13919/j.issn.2095-6274.2015.02.016

江苏省镇江市社会发展科技支撑项目(H2013097)

章晋辉,硕士研究生在读,E-mail:894080423@qq.com

1.212005 镇江,江苏大学灾难与急救医学系;2.212005,江苏大学附属镇江三院

邹圣强,E-mail:1210xyz@163.com

R129

猜你喜欢

人群事故活动
“六小”活动
在逃犯
“活动随手拍”
学中文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我走进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