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损斑块稳定性评价与治疗

2015-01-27彭虹曾力群563000遵义医学院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13期
关键词:斑状易损脂质

彭虹 曾力群563000遵义医学院

易损斑块稳定性评价与治疗

彭虹 曾力群
563000遵义医学院

易损斑块的出现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基础,早期斑块治疗的有效实施极具现实意义。鉴于此,文章在分析易损斑块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从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两个角度探讨了易损斑块的治疗。

易损斑块;稳定性;评价;治疗

易损斑块

所谓易损斑块即为不稳定并且具有血栓形成趋向的斑块,其主要包括破裂、侵蚀性斑块一级部分钙化的结节性病变。

参阅现有大量研究,70%~80%的动脉硬化血栓是由于轻、中度动脉斑块的破裂、继发血栓的形成引发的。当然,易损斑块不仅仅是斑块破裂,还包括血栓形成倾向、能够快速发展成为罪犯斑块的粥样病变等。Naghavi等基于组织学的角度对易损斑块进行定义。其中,活动性炎症、薄纤维帽、大脂质核心、有裂隙、损伤的斑块以及内皮剥脱伴表面血小板聚集都属于易损斑块的主要标准,表面钙化斑、黄色有光泽的斑块、斑块内出血以及正性重构属于次要标准。斑块不稳定以及易损性的引发因素是全身性的,并且有可能影响到动脉系统,可见,未来易损斑块不是治疗的重点,而是治疗易损的血液,于是,综合评估易损斑块与易损血液极具临床实践意义。

易损斑块稳定性的评价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是易损斑块的形成、心肌供血减少,最终导致ACS的发生,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对防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学说:理论基础上的炎症,脆弱的斑状中含有大量的炎症细胞,另一方面,类脂沉积斑状的部位可以有效促进细胞外的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细胞外的斑块合成,影响斑块的稳定性。因此,传统的观点,对炎性标记物的检测应当能够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有效预测。在此期间,C反应蛋白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后[1],与斑块的易损性有关[2]。谭港对ACS临界病变斑状的血管内特征和血清高敏C之间关系的超声波图像进行研究[3],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测参考指标是易损斑块的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免疫学说:免疫理论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是具有强烈免疫活性的炎症性疾病。各种参与的免疫细胞的免疫反应容易破坏斑状的安定性。据研究,辅助T细胞型(TH1)可以促进不稳定斑块的破裂。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浸润学说:血管低密度脂蛋白后会侵入皮下,基于改进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氧化修饰LDL受体代谢清道夫受体识别,结合吞咽,细胞和正常胆固醇代谢路径的损失,细胞所致的类脂沉积泡沫细胞样品。据研究,可溶性凝集素的氧化修饰LDL受体和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相比,患者的预后是和ACS更敏感和特有的生物标记[4]。

易损斑块的稳定化治疗

目前,对易损斑块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分子水平发现,传统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影响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内外因素,是易损斑块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西医治疗: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稳定斑块药物。他汀类药物能降低总脂质、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最近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泌和活性,抑制脂肪核增大,降低CRP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斑块炎症,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

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叠加血栓斑块中断是ACS的发病机制,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稳定斑块的抗血小板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可抑制斑块的进展。氯吡格雷抑制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减少,血小板凝聚力和过度的增殖,抵御巨噬细胞减少炎症,氧化脂质下降斑块的增加,从而增加斑块的稳定性。

其他:大环内酯可以降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导致的动脉硬化症和炎性反应。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抑制炎症反应的活性化,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调节骨胶原纤维的劣化和不均衡的改善,血管内皮机能改善了纤维帽的表面应力,减少血液血栓,降低ACS的发生。PPAR-Y拮抗剂有望成为潜在治疗的目标。

中医药治疗:中医认为“斑状”病名属于“头晕”“心”“中风”。目前主要的发病机制是起源和虚实,痰凝血瘀、气滞、寒结、气力不足、肾气不足在内,肾阳虚、气血亏虚、肝肾亏损等,血瘀贯穿其理论。中医对动脉硬化症的预防和治疗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是调节类脂体过氧化脂质代谢,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抗血小板凝集,抑制胆固醇。

单药观察研究:红芍与载脂蛋白E有效结合后,部分高密度脂蛋白-C下降,减轻炎性反应,增加胶原蛋白斑块的面积,增加动脉硬化症斑状的稳定性,这是清热解毒活血法的实验证据。研究表明,中国传统药物具有抵抗斑块炎症的作用,更值得研究。

目前,对易损斑块病理机制、安定性和治疗的研究正在增加,其发展的各阶段的用药研究也是重点。PCI是短期的稳定粥样硬化斑状的好方法,但无法根本去除动脉的炎症,逆转斑块的形成。易损斑块的稳定、消失、保护血管是中西医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中药治疗易损斑块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稳定易损斑块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前景,在AS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徐玉珠,刘俊艳.踝臂指数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J].临床荟萃,2014,(5):43-45.

[2]陈晓明,吕明,张芹,等.PCI治疗后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脏压塞1例抢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21):46.

[3]谭虹,余丹青,张莹,等.急性冠脉综合征临界病变易损斑块变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2):2148-2150.

[4]陈学军,李建军.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10(4):355-357.

[5]孙璐,韦立新,石怀银,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与斑块稳定的关系[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2,32(5):427-431.

Stabilityevaluationandtreatmentofvulnerableplaques

PengHong,ZengLiqun
ZunyiMedicalCollege563000

Theemergenceofvulnerableplaqueswasthebasisofacutecoronarysyndromeoccurrance,theeffective implementationoftreatingearlyplaqueshadextremelyrealisticsignificance.Inviewofthis,thepaperdiscussedthetreatmentof vulnerableplaquesfromtwoaspect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treatmentandwesternmedicinetreatmentonthebasis ofthestabilityevaluationanalysisofvulnerableplaques.

Vulnerableplaques;Stability;Evaluation;Treatment

10.3969/j.issn.1007-614x.2015.13.9

猜你喜欢

斑状易损脂质
热镀锌汽车板斑状缺陷形成机理及改善措施
复方一枝蒿提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姜黄素诱协同阿托伐他汀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与机制
白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
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疗效
更正声明
斑状饱和介质的粘弹特性表征与地震波模拟
川陈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