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在营养领域中的应用

2015-01-27刘爱玲马冠生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5年11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居民营养

刘爱玲,马冠生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北京 100050;2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100191)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摄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从某种程度上讲,大数据是是从各种各样的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随着谷歌在2008年成功地预测了美国大西洋沿岸中部地区的流感疫情,大数据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认知,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包括安全领域,例如药品安全和海洋安全[1],但在营养领域还未有大量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营养不良、贫血等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出现了新的营养问题。一方面,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流动人群以及留守儿童,营养不良依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城市地区,营养过剩造成的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并且低龄化现象日趋明显[2-4]。这些营养问题,制约了个人、家庭和全社会的发展。如何推动营养工作的开展,是我们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而大数据的出现和应用,为我们开拓了更多工作思路。

1 揭示不同时期我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工作不可缺少的信息基础。我国于1959年、1982年、1992年开展了三次全国性的营养调查工作,2002年将全国高血压、糖尿病和营养调查三项合并,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于健康状况调查”,2010—2014年期间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并从2015年后,将每隔3年开展一次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状况调查。我国还开展了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膳食营养和健康状况监测评估、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营养状况监测等专项调查。另外,许多省、地市也开展了省级或地市级的营养调查。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我们对这些历届全国性、专项及地方性的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的数据得以汇总,并进行深度系统的挖掘,可以全面描述我国城乡居民、重点人群(孕妇乳母、婴幼儿、老年人、留守儿童、流动人口等)、重点地区(贫困地区儿童、新型城镇化地区等)的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找出我国居民不同时期存在的营养健康问题,发现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的高危人群,为政府部门制定营养与健康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了基础数据,如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0—2010)》、《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2020 健康中国”战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及《2007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

2 解决食物生产和居民营养需求的矛盾

为解决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问题,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2014—2020年)》[5]中提出,要“坚持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局、农业部等政府网站等提供了大量的食物生产、消费数据[6],可综合利用全国食物生产和加工数据以及零售业(超市、零售门店等)、餐饮业(饭店、快餐等)、食品加工业(饮料冷饮企业、方便食品企业等)的企业数量、销售额等数据,综合分析不同食物(原料和不同加工程度产品)的产量、消费量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以及食物环境的变化(食物可及性、食物价格、食品广告投入等)等信息,结合我国居民膳食营养问题,及时发现食物生产加工和居民营养需求的矛盾,找出差距,通过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及时进行调整,促进食品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

3 开展营养相关疾病的管理

大数据的使用可以推动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管理。卫生部门可以通过患者电子病历数据库,及时对营养相关疾病及其他疾病患者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分析结果及指导通过移动网络等及时反馈给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以及患者。一方面,可以使得医务人员全面掌握病人的病情发生、发展进程以及治疗情况,以便给出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指导。另一方面,还可以给患者适时的提醒及予适当的指导。两方面相结合,更有助于疾病的管理和控制。

此外,随着电子技术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营养健康相关类的手机应用程序(APP)的不断出现,许多居民利用这些应用程序来监测或管理自己的营养、运动、健康等。大数据的出现,一方面可以实现个人监测数据和医疗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互通,使医生更能了解病人的膳食、运动等情况,既可以监测病人的依从性,也可以及时或随时给予更针对性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对这些大量的个人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是对定期开展的全国性营养健康调查数据的很好补充。此外,还可以对居民活动(就餐、出行、运动等)的时间、地点进行汇总分析,研究环境因素对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行为等的影响,据此提出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为居民提供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促进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

4 开展营养相关研究

大数据的出现,为开展营养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例如,由孕期保健档案、学生体测档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职工定期体检档案等多源电子档案集成整合的包括生命早期在内的一生健康档案,为我们开展营养相关队列研究提供了可能。我们可以利用这一集成的电子健康档案,进行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获得孕妇孕期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新生儿情况(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等),以及成年期的营养健康状况,全面研究孕期营养(包括食物摄入、营养补充剂摄入、孕期疾病等)对人一生健康的影响;也可以研究营养、运动、生活方式等在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建立我国居民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风险预测模型。

5 确定营养传播策略

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和处理技术,可以使营养传播更有针对性、更有效。通过对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上来自网站、论坛、报纸、微博、博客等营养相关内容(视频、文字、图片等)以及公众在搜索引擎查询的营养热点词汇的抓取、汇总和分析,确认大众所关注的营养的问题,及时发现营养相关突发事件、营养谣言和误区等,并通过分析公众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喜好(视频还是文字?是专家微博,还是健康网站?……),从而确定传播策略,及时组织专家,通过媒体、机构/专家的微博、微信等发布相关知识,引导舆论,将谣言消灭在萌芽中,不给伪科学以可乘之机。

另外,大数据技术也可以用来评估国家营养相关工作、活动等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对公众这些工作和活动的查询、查看、转发、评论,协助评估这些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及时发现影响这些工作和活动的不利因素,保证各种活动切实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会愈来愈广泛地渗透到营养领域,如何利用大数据,推动我国营养事业的发展,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当然,在大数据的应用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数据质量如何、数据是否标准化、数据能否共享等,这就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需要政府和各专业机构进行科学严谨的顶层设计。

[1]吴嘉瑞,张冰.试论数据挖掘技术在药品不良反应评价领域的应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6:485-487.

[2]王陇德主编.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 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著.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

[5]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 [EB/OL].[2014-3-23].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1402/t20140208_ 66624.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EB/OL].[2014-10-09].http://data.stats.gov.cn/index.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居民营养
石器时代的居民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
高台居民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