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析中药药剂学与方剂学之间的关系
2015-01-27王田450000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王田450000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研究、分析中药药剂学与方剂学之间的关系
王田
450000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中药药剂学和方剂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先从概念范畴进行中药药剂学和方剂学之间的关系分析,再从方剂学是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基础以及中药药剂学是方剂学发生的条件等方面进行两者关系的探讨、分析。结果:方剂学和中药药剂学的定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方剂学是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基础,然而中药药剂学又是方剂学发展的条件。结论:中药药剂学与方剂学之间相辅相成,是两个共同发展的重要学科。
中药药剂学;方剂学;关系;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药剂学等各个学科开始向中药方剂学渗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方剂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不仅体现了临床医学和实验理论的发展,更是展现出了中药传统方剂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基于方剂学与中药药剂学紧密联系的事实,本文对中药药剂学和方剂学这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和研究,现报告如下。
中药药剂学和方剂学的概念
中药药剂学的概念: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中药药剂学以中药理论为指导原则,是在采用了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等生产技术及配置理论以及质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详细论述的。因为受到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条件等的限制、影响,我国医学发展的过程中,中药药剂学始终没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相关的医学药剂历史论述方面,最早出现的是汤剂,由商汤时期的伊尹所制造,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医学论著《汤液经》,成了我国医药历史上描述和制造方剂的最早著作。后来的发展中,《黄帝内经》也做了这方面的论述,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1]。
方剂学概念:作为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方剂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当时的著作《梁书·陆襄记》中记载:“襄母卒患心痛,医方需三升粟浆……量如方剂。”除此之外,在北宋时期记载唐朝历史的《新唐书》中也有记载:“脉之妙处不可言,虚著方剂……”这句话所说的便是方剂,实为医师的药方,经过不断地医学探究发现,“方”也包含了处方及医方的含义,如“譬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剂”在古文中通“齐”,本身含有整齐和排列的意思。除此之外,古代的“方”也有规矩的意思,如“圆者中规,方者中矩”,正体现了这一意思。“剂”也具有调和分配的意思,由“方”和“剂”组成的“方剂”这一词,原意是药物按照一定的规矩和方法进行组合而成的成方,伴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逐渐使得方剂成为了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制剂和处方,具有以药物制剂的规范和组方配伍的原则,也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治疗思想的具体体现。
方剂学与中药药剂学的区别与联系: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方剂学的重点成了药物的组成及配伍原则和其治疗的作用,使得方剂中“剂”的含义逐渐被淡化,这也促进了中药药剂学和方剂学的相互联系,是对方剂学这种淡化的一种有效弥补;从含义上来看,中药药剂学与方剂学既有联系,又存在着一定区别,在后续的发展中,药剂学从方剂中脱离出来成了一门学科,但它也还是方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形成了两者的共同研究与发展的趋势,共同推进了我们医疗事业的进步。
中药药剂是方剂学发展的条件
在我国当前医学事业的发展中,如何进行对方剂治疗效果的肯定和临床辨证的确定,尔后通过改变剂型来对患者的服药进行改善,进而使药物最快进入人体并被吸收,成了当前医学发展中药药剂学研究的最主要课题,也成为了当前的医学研究的一大难点。
发扬传统方剂剂型的特点并开发出新的应用。夏商朝以来出现了汤剂和酒剂,并在随后出现了散、膏、丸以及煎、丹等剂型,并且在我国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中,被记载的方剂有10 000多个,当代医学中还沿用其中的40多种剂型。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疗以及美容等方面逐渐重视起来,浴剂和熏蒸剂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沐浴剂,其中将麝香和一些中草药进行配伍煎熬而成的香汤沐浴最为出名,可以提高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其实在3000多年前的宫廷和民间,我国已经开始使用沐浴剂了,主要用于给儿童擦洗身体预防疾病,具体做法是使用菖蒲或艾叶煮水进行沐浴,也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随着中药制剂学的快速发展,一次性用量的沐浴制剂的生产已经成为了可能,这种制剂使用方便,价格便宜,还具有良好的预防和保健作用,可以有效提高人的抵抗力[2]。
药剂学可以改变方剂的剂型,具有便于携带、贮藏的优点,在改变方剂剂型后,可以实现药物的去粗取精,进而减少了患者使用药物的剂量。以七宝美髯丸为例,这种制备工艺简单的传统药物是将七味药材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炮制而成的,使用者在使用的时候要将其粉碎,用蜂蜜和水制成丸来使用,随着我国医药的发展,中药药剂学将其改造制成七宝美髯冲剂,是先进行七味中药加水后的深度煎熬,紧接着用沉淀或喷雾干燥等工艺祛除掉其中的残渣和杂质,通过有效成分的提取具有减少患者的使用量,有利于患者携带等优点,是对改变方剂剂型的成功案例。
方剂学是中药制剂学得以发展的基础
总体而言,方剂的形成历史非常悠久,这一原因也使得制剂学的发展范围和途径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并在后期的临床实验中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一些老中医的经验和单方进行集成和发扬,经过适当的加工,制成一些医药新剂,对于目前的医药发展来说很有必要,比如古方四逆汤被研制成四逆口服液以及四逆注射液等药物制剂就是很现实的例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方剂学不愧为中药药剂学赖以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方剂学中所表现出的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特征,对方剂学的功能和内涵方面的发展有很积极的意义,两者相互联系、发展,中药药剂学在方剂学和现代先进制药设备的支持下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效。我们有理由坚信,在未来的中药物发展道路上,中药药剂学将在方剂学的海量方剂存在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发展,将更具有特色,更有利于人民。
[1]李伟.中药药剂学与方剂学关系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9-10.
[2]宋凤兰.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3,16(11):258-259.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
Wang Tian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ofHenan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4500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Methods:First from the conceptcategory,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drugspharmaceuticsand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then,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because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al formulae wa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 and 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 was the condition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Results: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 were both related and different,at the same time,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 wa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however,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 was the condition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Conclusion: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 were complementary,theywere the importantsubjectswith common development.
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 formulae;Relationship;Analysis
10.3969/j.issn.1007-614x.201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