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生经济新思路引领民生保障新发展
2015-01-26侯学元
侯学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对江苏提出了“六个迈上新台阶”的要求,特别嘱托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努力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充分体现了中央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的决心。江苏民政系统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决策部署,用民生经济新思路引领民生保障新发展。
拿出当年发展经济的勇气和魄力,
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工作
民生保障,直接关系到增进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讲话,不仅深刻地将民生保障、民生任务与经济建设、发展指标放到同样高度,而且鲜明地指出了抓民生保障的方式方法。江苏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创造了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新常态下,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拿出魄力和勇气,像改革开放初期抓经济一样,抓好各项民生保障工作。
更加牢固树立民生经济的理念。当今民生和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首先要树立民生经济的新观念,克服和消除民生保障只是简单消费,投入多了,会缩减经济建设投入、影响经济发展的片面认识,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搞好民生保障、发展民生服务业就是调结构、扩内需,就是发展绿色GDP,就是发展经济,在改善民生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在经济转型中推动民生事业大发展,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双促进、双提高。
不断加大底线民生投入。搞好底线民生保障,不仅是党实现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在新常态下,增加困难群体的实际收入,不仅有利于减轻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还有利于促进消费。当困难群体收入得到提高,有一定消费能力又敢于消费时,就会把潜在消费需求变成刚性消费需求,从而增加直接消费,稳定拉动经济。因此,要加大基础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等投入力度,同时千方百计搞好扶贫开发、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做好“救急难”工作,使民生保障得到基本解决,激发中低收入人群的刚性需求,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抓民生保障,既离不开“市长”,离不开公共财政投入;也离不开“市场”,离不开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作用发挥。只有两者同时发力,两种手段相互作用,才能良性健康发展。一方面,政府要更加重视民生,把推动民生事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放到同等高度,围绕教育、就业、住房、养老、健康等民生难点和热点,深化改革,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运用市场的机制和方式,引导资源向民生保障领域集聚,发挥好公共财政投入对市场的撬动作用,使市场在民生事业发展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
建立民生发展目标考核指标体系,
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4年将超过6万亿元。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目标考核引领经济发展。在发展民生事业中,也要注重考核指标的导向作用,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指标。
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科学指标体系。民生事业发展之所以滞后于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长远可持续的顶层设计,工作目标随意性比较大,阶段性任务刚性发展要求不高。当前,民生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板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指向、任务要求更加明确,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并形成科学指标体系。
要强化改革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关联性。当前,民生工作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期,只有更加注重整体性、协调性和关联性,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解事业发展中的瓶颈、难题,才能消除民生保障事业中的积弊和传统民生的结构性矛盾。江苏在推动现代民政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为了突出现代民政转型升级的整体性,从120多项业务中筛选出能够体现现代特点的民政业务、工作特征、基层基础、民政文化、群众满意度等5大类18个方面48项指标。作为引导民政事业发展的考核指标,兼顾了重点工作和拓展业务,兼顾了当前和长远,兼顾了深化改革和依法行政等关系。
要注重考核方式的科学性。要推行第三方考核评估方式,民生工作做得怎样、效果如何,要接受社会考量,百姓说了算。要改变过去的“机关考机关、自己考自己”的考核评估方式,全面推行第三方评估方式,将民生实践答卷向社会报告,更好地保证评估的公平公正。2014年,省民政厅在全省现代民政示范县(市、区)考核过程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江苏现代民政研究院实施考核评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评估活动,让专家熟悉民生事业的鲜活实践,参与民政决策过程的智力支持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具有针对性,真正实现专家参与决策、政府部门施策、百姓受惠的民生建设目标。
以求真务实精神,
像钉钉子一样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说:“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一定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在民生保障中我们应该更加强调工作重心下移,更加注重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更加需要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透。
要“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在谋划、指导全省民政工作中,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始终围绕“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主题主线,突出保基本,多做“雪中送炭”,少做或不做“锦上添花”。比如,在破解城乡养老难题时,我们始终突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基础作用,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社区高龄、空巢、独居老人助餐、助洁、助医、助购、助急、助浴等小事上,强调发展社区小型养老院,以降低社会养老成本,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要打通服务流程,更加注重惠民政策落地。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把惠民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实惠。要强化落实责任,要健全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以责任制促落实、保成效。要切实把督查指导贯穿到民生政策落实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方面,形成“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督着一级办”的长效机制,全力推动各项民政惠民政策有效落实。要切实加强基层民生工作力量建设,确保基层有人干事,有条件干事。要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严格按章操作,让每一项工作都有序、高效运转,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抓政策落实。
要强化集大成意识,更加注重民生实事工作。只有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抓好每一件民生实事,才能将民生事业推向更高的发展层面。近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围绕“突出重点、打造亮点、补齐短板、守住底线”工作思路,每年确定一到两个重点方向,每年为群众办几件老百姓感觉得到的实事,让群众在感受民生改善的同时看到民政的发展。2013年,我们把基层民政机构和队伍建设列为厅党组的一号工程,2014年我们将全省民政信息化建设列为重点工作,通过诸如此类的工程建设,有效夯实了民政服务群众的基础。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经济发展上台阶的目的,是为了让城乡居民生活过得更加美好”的嘱托,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促进经济建设与民生建设有效互动、良性循环,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普遍得益受惠。
(作者系江苏省民政厅厅长)
责任编辑:黄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