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推动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5-01-26刘兴远
刘兴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殷切希望江苏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推动经济发展等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并强调把经济发展抓好,关键还是转方式、调结构。这为江苏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牢牢抓住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创新发展路径,将使江苏经济发展赢得新主动、创造新优势、再登新台阶。
一、新常态蕴含的江苏经济发展新机遇
新常态下江苏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常态将给未来江苏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带来“五大机遇”:
机遇之一: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人均发展水平潜藏着进一步提升的巨大空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江苏经济增速逐步回落。2013年全省GDP增速降至个位数,为9.6%,比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14.9%)低5.3个百分点。但由于基数提高,GDP增量仍在扩大。2013年,全省GDP增量按现价计算为5104亿元,约相当于1995年全年的总量。过去30多年间,江苏人均发展水平实现了大幅跃升,2013年全省人均GDP达12047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划分标准,正处于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攀升的过渡期。据估计,2013年江苏人均发展水平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美国、80年代初的日本、80年代中后期的德国和英国、90年代中后期的韩国。这表明,一方面江苏发展追赶的任务仍相当艰巨,另一方面也预示着经济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增长仍存在着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完全可以再创一个较长的“黄金发展期”。
机遇之二: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结构调整孕育新突破。一是产业结构将深度调整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大量涌现,促进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近年来,江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已悄然变化。预计2014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8.5%。二是需求结构将进一步改善,内需增长特别是消费的支撑作用增强。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8%,比投资贡献率高3.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局面初步有所改观。三是依靠低土地成本、劳动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形成的优势将逐渐消失,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提升。随着劳动力技能的不断提高,“新人口红利”将加快形成。四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正释放出越来越多推动经济发展的“正能量”,将加速结构优化升级。《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六连冠”,其中企业创新、创新环境两项指标居全国第一。
机遇之三: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提质增效成为趋势。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速度效益型增长模式,使经济规模与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达到一种新的平衡,推动经济增长进入全面提升质量和效益的“新通道”,是新常态转换的重要目标。按照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和指标选取原则,我们构建了由综合经济效益、要素投入产出、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创新能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等六个评价子系统28项指标组成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以此对江苏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监测评价。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全省经济发展质量呈稳步提高态势,提质增效已经成为江苏经济进入“第二季”的主旋律。
机遇之四: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将呈现多元化。一是城镇化将释放出消费和投资增长的巨大潜力。目前江苏城镇化率虽然已达65%以上,但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2%,由此每年约增加90万左右的城镇人口,则需要每年增加公共支出900亿元,所形成的基础设施、住房建设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将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网络经济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3年江苏的电商交易额约1.2万亿元,未来江苏互联网经济和网络创业仍有很大空间。三是绿色环保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而且通过提供需求快速扩张的生态产品,能够拉动有效投资,激发绿色消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2013年,江苏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1600多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700亿元。四是在国际市场对国内传统出口商品需求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江苏利用较强的装备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和资金输出等优势,推动产业、品牌、资金和人才“走出去”潜力巨大。
机遇之五:新常态下各项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深化,“改革红利”将极大地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改革开放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创新,改革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不断释放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近年来,江苏发挥政府与市场的正向叠加效应,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效应逐步显现。2013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2万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54.1%;当年民营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达64.9%,居各经济类型首位;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68.2%,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73.6%。要素价格调整、国企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农村土地改革等,都将为促进经济高效均衡发展转型注入活力。同时,江苏开放型经济仍然呈现出强大的活力。只要不断破除制度障碍,坚持扩大开放,就能够把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激发出来、全社会创造力释放出来,进而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新常态下江苏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江苏经济已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但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也逐渐显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面临的新挑战依然突出。
新旧增长动力转换“青黄不接”。新常态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本质上则是增长动力的转换。近年来,原有的要素投入、规模扩张效应已见边际,而同时整体经济增长对传统动力的依赖仍然较强,新兴动力尚未形成足够的拉动力,马力不足,新旧动力接续出现断档。以钢铁、水泥、化学纤维等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增长点明显减速,新兴产业总体上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受需求萎缩、“双反”等因素影响,也面临着价格大幅跳水、增速放缓、融资困难等诸多困难。从出口情况看,由于外需市场持续萎靡,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减弱。江苏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在较高位运行,但近年来增速也在逐步回落,2014年前11个月继续回落至增长15.6%。部分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房地产市场调整的累积效应不断显现,是投资增长回落的主要原因。未来经济增长新动力如果跑不赢传统动力,真正优化的新常态将难以实现。
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任重道远”。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协调,产能过剩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多年来,江苏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发挥低成本优势,逐渐成长为制造业大省,但产业总体处在全球分工体系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处于“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状态,许多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和重要基础件都依赖进口。部分行业产能利用不足,目前全省钢铁行业生铁、粗钢产能利用率分别约为77%和76%,水泥粉磨产能利用率约为68%,平板玻璃行业产能利用率约为77%,船舶行业造船产能利用率约为74%。从服务业情况看,目前全球服务业占比平均超过60%,2013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5.0%。对经济转型升级起重要作用的研发、营销、金融、商务、保险、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显滞后。二是需求结构不够合理,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一直处于较高位势,近年来虽有所回落,但2013年仍高达48.4%。2013年,江苏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为45%,比2010年提高3.4个百分点,但仍低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其中居民消费率为32%,低于2002年之前的历年水平。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最终消费率保持了缓升态势,由1977~1983年的75.9%上升至1998~2007年的78.2%。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平均消费率在70%~80%之间,中等发达国家维持在65%左右,相比之下江苏存在较大差距。三是收入分配结构有待改善,制约了居民整体消费能力和意愿的提升。经济结构的转型必然伴随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换言之,没有收入分配结构的全面调整,结构转型也将很难获得成功。江苏与全国一样,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不高,2013年全省劳动者报酬占GDP的43.1%,与2000年相比下降2.7个百分点。而代表政府所得的生产税净额和代表企业所得的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占GDP比重,则分别由2000年的12.9%和41.3%上升到2013年的13.8%和43.1%。四是城乡和区域结构不够合理,统筹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虽然江苏城乡和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拉大,特别是区域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较大。2005年,苏南人均GDP比苏中、苏北分别高出31917元和39360元,到2013年这一差距扩大到41154元和64607元。2005年苏南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苏中、苏北分别高2021元和3039元,到2013年这一差距扩大到4732元和7338元。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偏弱,乡村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仍需改善。
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亟待“演绎精彩”。按照产业竞争优势来源因素作为判断依据,目前江苏经济增长动力正转入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过渡期。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从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和外生因素出发,把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富裕驱动。根据这一观点,江苏改革开放后从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起步,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要素成本低的优势,通过引进与模仿及大量投资,逐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从全球市场上先获得大量成熟技术、技术装备,在资本密集、劳动密集、规模经济特别明显的基础原材料、标准化产品和零部件等产业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并由此进入以投资驱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依靠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固然可以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但如果不能及时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型,就难以在新的竞争条件下形成新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近年来,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原创性研发过少,技术对外依赖程度较高。2013年江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占总研发经费的比重分别在3%和10%以下,低于先进省份水平。原创性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导致江苏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较弱,专利总量的70%集中在传统产业和外围技术,关键部件、器件和材料主要依靠进口。江苏对外技术依存度约为60%,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其中美国和日本低于10%。从创新产出效率看,2013年,江苏平均每件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为16.69万元,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37.83万元,江苏每件专利的收入仅相当于全国的44%,专利产出能力偏低。
资源环境约束成发展最大“瓶颈因子”。近年来,江苏能源消费强度不断降低,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全省经济较快发展。2012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57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4.98%,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但由于江苏产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较大,一次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资源需求呈刚性增长。2005~2013年江苏能源消费总量从17167万吨标准煤增加到30294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4%,其中生产性能源消费占比在90%以上,年均增长7.1%。2013年江苏从省外调入的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90.8%,比2010年和2005年分别提高1.6个和4.0个百分点。同时,江苏万元GDP消耗能源水平虽然在全国属于较低的地区,也低于全国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较,相同能耗产出GDP仅为2010年美国的35.4%、日本的17.3%、韩国的54.5%,能耗产出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相同产出消耗的能源分别是美国、日本和韩国的2.8倍、5.8倍和4.4倍。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一些重化工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0%~50%。同时,与经济增长相伴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愈益强化。有效破解资源能源约束难题,提高经济增长的集约绿色低碳水平,已成为未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推动江苏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因应之策
推进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是江苏谋求更大发展、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必须更加突出发展方式转变,突出结构优化,更加注重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促进改革红利、内需潜力和创新动力相叠加,形成“多点给力、多重动力、多元支撑、多极发展”的新格局,着力构建长远发展的竞争优势。
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必须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加快培育和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新竞争优势,使创新驱动成为江苏转型发展最强大的引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用好创新型省份试点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发挥江苏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凸显创新驱动成效。一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真正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二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不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力争在重点技术创新领域实现突破;四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开发、培育和创造“新人口红利”;五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和引导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量。
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必须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提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贡献率。江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面临外需持续低迷的压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已经成为应对经济减速的不二之选。要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积极增加有效投入,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与乘数效应,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充分释放民间投资潜力,落实好民间投资“36条”,细化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创造更大发展空间。着力扩大消费需求,补齐经济发展中的“短板”,提高居民消费增长率和消费率。尽快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的联动机制,培育更多的具有高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群体,扩大服务消费,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力度,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新型消费文化。
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必须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既要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更要提高层次和质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从低到高攀升,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要着力点,通过规划引导、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着重培育和发展有前景、有优势、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健康、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养老等新兴服务业。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化解过剩产能为关键点,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低端产品制造能力和高污染高消耗、低层次低效益的产业。
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必须以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抓手,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机遇,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社会和谐进步。今后一个时期要把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推进相关政策制度改革,把有能力、有意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转为城镇居民,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进城农民找到归属感,融入新生活。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使市民能够“安居乐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使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有产业支撑,有就业保障。继续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完善区域共建共享政策举措,注重依照市场原则促进要素流动、企业合作和产业转移,提高区域均衡发展水平。
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着力点,用好生态环境的倒逼压力。江苏能源资源匮乏、环境容量有限,要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强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绿色、集约的方向转变,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一是要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推进开发区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三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利用利益引导机制,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和绿色消费行为;四是加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力度,促进主要流域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修复;五是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必须以深化改革开放为保障,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着力解决经济领域最迫切、最紧要的改革问题,以改革的领先支撑江苏发展的率先。一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放开用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管住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充分释放体制机制创新红利。二是紧紧围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大对与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创业密切相关的审批事项的改革力度,重点是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全面搞活微观经济,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三是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深化国企国资、财税和金融体制等改革。四是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呼应对接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抓住用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活力,拓展江苏发展新空间。
(作者系江苏省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统计师)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