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设备保养制度的可行性分析和对策建议

2015-01-26郭新奇周鹏李晴

中国医疗设备 2015年11期
关键词:厂家工程师收益

郭新奇,周鹏,李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a.医学工程处;b.特需病房,北京100730

医疗设备保养制度的可行性分析和对策建议

郭新奇a,周鹏a,李晴b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a.医学工程处;b.特需病房,北京100730

本文列举医疗设备日常保养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通过成本、收益模型的方法分析了设备保养相关主体的各个行为,总结出制度不全、收益不显、成本不低是阻碍设备保养工作的3个原因,最后给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医疗设备;设备保养;成本收益分析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设备越来越需要个性化的维护保养,医院维修工程师为了能够适应医疗发展的需求,主要责任也由过去的维修为主变为以设备保养为主,适当维修和支持为辅[1]。而各级医疗管理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医疗设备的保养内容[2-3],很多文献也在探讨维护保养在设备生命周期中的意义。本文基于成本收益的视角,假设设备保养的相关主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4],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1 医疗设备日常保养制度的内容

备故障发生的概率[5];④对保修期内或购置保修合同的设备,主动掌握其在用情况,并检查保修合同的执行情况。

2 医疗设备日常保养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医院对医疗设备的日常保养制度主要包括:①指导使用科室做好医疗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并检查执行落实情况;②定期深入科室对所负责的仪器设备进行安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③定期开展预防性维修(PM),针对每类设备的特点,科学制定PM计划和程序,并做好数据记录,必要时对PM后的设备进行重新校准,降低设

2.1 医疗设备日常保养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1 设备保养的标准不清晰

多数医疗设备对保养的分工、分级[6]、内容、频次、方法、备案等既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行业标准,往往是各医院或厂家自定标准,但这些标准又因设备的价格、种类、分布、规格、重要性等原因的不同,落实起来也因无统一考核而参差不齐。以某医院为例,大多数设备保养的表格只有电路、光路、机械、水路、气路这几个大框架的、共性的栏目,而对于更个性的内容往往是工程师和厂家自行商议。

2.1.2 保养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称

设备保养的经济效益不会因保养的频率和质量而显著提高,却会因偶尔出现的风险显著降低,直接导致医院管理者和临床科室对设备保养的价值和设备工程师的能力产生不信任,进而影响保养工作的开展。同时,无论是临床科室还是设备管理部门对于如何控制和处理偶尔出现的风险,目前尚无明确的规定。例如,一些包括水路、气路的设备,像牙科治疗椅、灭菌器、清洗消毒机等,管路的密封性都很高,使用时间长了,阀膜和垫圈就会因为温度或者压力或者化学反应的变化而逐渐变硬,但变脏或者生锈等原因并不影响密封效果,设备还能正常使用。如果只是拆开作清洁保养,设备就很容易产生故障,此时就需要更换新配件,而配件的费用是由科室来支出的。为了减少开支、不影响收入,临床科室一般采取能凑合就凑合的策略。虽然厂家有时候会免费提供一些配件,但是这种不可控的保养风险还是会影响设备的开机率。

2.1.3 设备使用时间和保养时间重叠

很多三甲医院门诊量和手术量极大,一些医疗设备如核磁、CT、准分子激光等只能在非上班时间进行保养,而有限的非上班时间很难完成大级别、高频次、高质量的保养任务。以笔者为例,平常负责医院手术室和眼科1000余台设备的相关任务,按照每半年保养1次的周期,平均每天需要保养10余台设备,而这些设备基本在15:30以后才能陆续有闲置,从时间上看,很难在17:00下班之前独立完成拆机级别的保养,只能联系厂家在节假日对大多数设备进行集中保养。

2.1.4 厂家或代理商的道德风险

除了少数购买保修合同的厂家外,大多数厂家的保养行为不但不产生直接收益,反而会隐性减少收益。以某医院为例,由于采购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分离,工程师不参与设备购买流程,厂家将免费保养作为今后购买该设备谈判砝码的可能性很低。而对于那些已经购买保修合同的设备,厂家的保养行为经常在晚间或周末进行,造成监督工程师很难对这些保养行为的对错、多寡以及更换部件的质量进行有效监督。

2.1.5 医院工程师能力、精力、动力不足

厂家垄断核心技术,针对医院工程师的培训少之又少,造成维修工程师技术能力不足[7]。另外,医院管理者对设备保养的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医院设备工程师数量少,其既要负责保养设备,还要兼顾设备的预算分析、验收、安装、维修等事宜,精力不足容易使设备保养任务变成走过场。还有就是工程师的努力程度与收入水平不是正相关,干多了容易犯错,少干也照样拿钱。

2.1.6 设备操作者或保管人员信息不对称

工程师委托设备保管员负责一些简单的日常保养,但现实中,很多设备保管员会委托低年资的护士去完成该项任务,层层委托下来,可能多达3~4个。过多的委托关系造成最终执行者对保养目标的扭曲与偏离。另外,医院内部频繁的人事变动也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现象[8]。以某医院为例,工程师对保管设备的护士进行了简单的保养培训,让她用蒸馏水定期清洁卡式灭菌器的水箱,但是该护士将任务委托给了别的护士,别的护士又委托给新来实习的小辅医,小辅医擅自用自来水清洗水箱,并且没有排净,导致设备的水泵、蒸汽发生器等配件严重污染,只能全部更换,造成医院的损失。

2.2 医疗设备日常保养制度实施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分析

下面从成本收益的视角,假设设备保养的相关主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2.1 厂家的成本和收益

厂家作为技术和配件垄断的设备供给方,除了部分买保设备外,他们为医院提供保养业务的成本很高,收益却几乎为零,而且,设备保养的越好,其发生故障的概率越低,厂家维修业务的收益也就越低。厂家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由于预期收益太低,使其在设备保养的标准制定、内容培训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表现的不积极主动。

2.2.2 代理商的成本和收益

代理商作为直接与医院签署设备购买合同的一方,为了履行合同中的义务,为了给未来的采购谈判增加筹码,获得新合同的预期收益,存在积极参与设备保养的可能性。但是,受制于厂家在技术层面的垄断,他们需要从厂家额外购买一定年限的保养服务,这又导致代理商的成本上升。

2.2.3 临床科室的成本和收益

大多数医院实行科室单独成本核算,科室的收支与人员的收入挂钩。因此,医院的设备很容易被科室当成自家的财产,为了创收,设备过劳、超期、带病服役的现象很普遍[9]。设备保养的收益无法在账面上体现出来,反而是每次保养结束需要及时更换的配件会让其成本增加。

2.2.4 医院工程师的成本和收益

设备运行的好坏与工程师的工作量有明显的相关,在保养和维修均由工程师完成的情况下,设备保养的好可降低故障率,工程师有参与设备保养的积极性。但是,在保养由工程师完成,而维修由厂家完成的情况下,工程师责任风险加大,劳动成本增高,时间收益却在降低。而在保养和维修均由厂家完成的情况下,工程师主要负责联络、监督、记录和评估的任务,其成本和收益无明显变化。

2.2.5 规章制度以及其他人员的成本收益

医疗管理部门对设备保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使得医院设备保养的机会成本会越来越高。规章制度的落实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可他们的收益却与制度的落实不直接相关,反而是不落实的行为能够获得闲暇时间的收益。在约束无效力、激励不明确、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收益的最大化,他们参与设备保养的积极性不高。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制度不全、成本不低、收益不明显是造成设备保养相关主体或动力不足或能力不足或精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为了提高设备保养质量,保障临床工作更好地进行,笔者结合保养经验提出如下的意见和对策。

3 建议和对策

(1)采购部门在签订设备购买合同时加签一份保养合同,明确设备在保修期内的保养任务,并要求供货商在设备验收前提供关于保养的表格和文档,必须包括保养的分工、分级、内容、方法、频次、规范等,并对各级保养主体进行详细的培训和考试。

(2)医院医学工程师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和以往维修记录,探讨不定期付费购买厂家或第三方保养服务的可行性,医学工程部门可以设立保养开支专项通道,绕开科室成本核算,提高科室的配合度。

(3)联系厂家的专家、医院的设备专家和临床专家,多人会诊逐步建立所有设备的保养标准和规范,并将其逐步纳入绩效考核管理体系。

(4)医学工程师跟踪厂家对已购买保修合同中关于保养服务的执行情况,对配件更换位置和时间作详细记录,并确定新换配件的再保时间。探讨只买一半设备,留一半设备的买保方式,或者只买一年,停一年的买保方式。通过买保的多样性、不确定性,来监督和管理厂家或代理商。

(5)将设备保养的培训和考试纳入绩效考核,并提供继续教育学分,督促医学工程师和设备保管员等学习新知识,提高新技能。

(6)设备保管员纳入医院的设备管理委员会,各个科室专人分管,其保养任务纳入绩效考核,保养质量由医学工程师评定,杜绝临床科室层层委托的现象发生。

(7)在设备出现故障,需要厂家维修或更换配件时,顺便借用厂家或代理商的力量完成部分保养任务。另外,医学工程部门可以通过谈判,尽量让厂家或代理商提供部分免费的检测和保养业务。

(8)在医学工程师或厂家对医疗设备保养前,与科室签署保养风险协议书,明确风险责任,保障保养质量。

(9)积极培训和指导医学工程部门的实习生、进修生等人员,让他们量力、适时、逐步参与设备保养工作,解决医工人手不足的问题。

(10)与设备采购工作相结合,将厂家或代理商对已购设备的保养工作作为未来采购论证的重要参考,让厂家积极、主动的提供免费保养业务。

(11)医院适度增加医学工程师的数量,并建立有个性、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制度,防止个别岗位在工作日没事干,在非工作日又不出现的现象。

(12)将计量检测部门定期检测的结果和申请报废设备的鉴定意见作为衡量设备保养质量,评定医学工程师保养工作的一项依据。

(13)建立设备生命周期的所有档案,从维修和保养频次、维修价格等多方面评估保养的价值和问题,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切实做好设备保养工作。

4 结束语

当今医疗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要求越来越高,设备的保养越来越受重视,要做好这项工作,无论是标准建立、制度建设,还是任务实现都需要走专业化的道路。所以,医学工程师的工作会越来越精细化,医疗设备的故障率会显著降低,设备保养的价值会越来越受认可,医学工程师与厂家的联系将会更加密切,设备保养的标准和制度将会更加完善。

[1]郭必那.关于医疗设备维修工程师主要责任转变的探讨[J].医疗装备,2011,24(6):44-45.

[2]喻洪流,鲁虹.医院设备管理与维修[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栾红娟,由姗姗.医疗设备维修与保养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学装备,2014,29(4):59-60.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陈宏军,张华.医疗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工作[J].医疗卫生装备,2011, 32(8):96-98.

[6]左智,明珉.大型医疗设备保养和维修新思路[J].中国医学装备, 2014,11(3):76-77.

[7]蒋忠伟,方梅华,陆明.大型医疗设备售后维修管理中的难点和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102-103.

[8]郭新奇.医院设备保修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 2012,27(2):94-96.

[9]彭顺银.浅析医疗设备管理和设备维护[J].医疗装备,2005, 18(8):35-36.

Feasibility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Med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System

GUO Xin-qia, ZHOU Penga, LI Qingb
a. Department of Medical Engineering;b. VIP Ward,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730, China

This paper listed various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routine maintenance of medical equipment. Then, through analysis of each behavior by using the cost-profi t theory method, conclusions were made that the imperfect system, low profi t and high cost were three reasons hindering the maintenance work of equipment. Finally, related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were put forward.

medical equipment;equipment maintenance;cost-benefi t analysis

R197.39

C

10.3969/j.issn.1674-1633.2015.11.052

1674-1633(2015)11-0154-03

2015-02-31

2015-03-10

作者邮箱:guoxinqithinkey@sina.cn

猜你喜欢

厂家工程师收益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青年工程师
百万级水产经销商是怎么练成的!哪种经销商最受厂家青睐,最易获取资源?
美小运载厂家签多次发射协议
“上下床厂家”玩转“互联网+”
尿素厂家的长期亏损牌能打多久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东芝惊爆会计丑闻 凭空捏造1518亿日元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