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的多种因素分析及有效措施
2015-01-26王福娥李霞赵晓燕
王福娥,李霞,赵晓燕
离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吕梁 033000
狂犬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根据相关资料统计,被狂犬咬伤未进行预防接种的人群发病率高达70%,病死率接近100%[1]。狂犬病并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接种高质量的狂犬病疫苗是拯救患者、预防狂犬病发病的唯一手段。在接种之后,人体产生免疫抗体进而发挥出自动免疫作用,但是用药之后可能引发不良反应,为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不良反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干预,在尽可能保障疗效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7月期间来疾控中心接种狂犬病疫苗的450例接种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241例、女性209例;年龄最小的为2岁、最大为83岁,平均年龄为(30.4±6.5)岁。
1.2 方法
治疗方法:严格按照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推荐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对患者进行处理[2],于咬伤后当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 和第28天注射狂犬病疫苗。并于接种第12天开始进行随访。
护理方法:(1)接种前的护理: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程,对接种者的过敏史、疾病史等基础信息进行询问,严格核对狂犬病接种疫苗的生产日期、有效日期,检查保存疫苗的冰箱温度是否为2~8℃,以免由于保存不当对医疗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引发不良反应。同时,在接种之前,要求接种者认真阅读狂犬病疫苗说明书以及狂犬病患者免疫球蛋白使用知情同意书,护理人员耐心解答接种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解释,让接种者做好相关的心理准备,保持情绪的稳定。对于有狂犬病疫苗或者其他生物免疫过敏史的接种者应先进行皮试处理,具体方法为抽取0.1 mL的狂犬病疫苗注射液,在未经稀释的情况下于上臂掌侧皮内注射,观察15 min以上,如果出现注射点周围皮肤发红或者皮丘增大的现象则视为阳性,在接种之前应当口服扑尔敏或者其他的抗过敏药物进行干预,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3]。可以选择注射的部位,以往注射疫苗阶段通常选择臀大肌,但是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上臂三角肌更为适合注射。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选择大腿前外侧肌进行注射,提高疗效。针头尽量选择粗长类型的,减少局部红肿的发生。注意不要反复在相同的部位注射,保持注射部位的干燥与清洁。
(2)不良反应的护理:① 局部不良反应护理,接种狂犬病疫苗之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大多数都为局部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硬结、疼痛或者瘙痒等临床症状,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即可以恢复,但是也有少数接种者未经特殊处理的情况下出现红肿和硬结的范围过大,这时可以使用新鲜的白萝卜或者马铃薯切片之后局部贴敷,持续30 min,或者是使用浓度为50%的硫酸镁溶液湿敷,2次/d、每次坚持30 min,起到消炎、祛肿的效果。该组中对于局部不良反应的接种者应用该方法进行处理之后大都获得较好的疗效,其中1例患者效果不佳,疑似感染造成的,即给予接种者抗感染和抗过敏治疗,不良反应症状消失。②全身不良反应的护理:狂犬病疫苗接种后会有少数接种者出现全身不适、四肢关节酸痛、头晕、恶心、瘙痒以及荨麻疹等全身不良反应,主要发生时间在疫苗注射后的6~24 h之间,接种者大多表现有全身发热,检查体温在38.5℃以下,一般在24~48 h之间可以自行好转,这一阶段要求患者多饮白开水、使用温水洗澡,不要过度劳累、加强休息。体温超过38.5℃的接种者应采取物理降温措施,成年的患者可以使用33℃的乙醇进行擦浴,儿童接种者可以使用温水或者冰袋冷敷,必要的情况下予以退热药物进行干预,此外还有接种者合并关节疼痛,遵循医嘱应用水杨酸制剂进行治疗。尤其要加强儿童接种者的护理,嘱咐家长在采取降温措施的同时加强监测,及时为接种者将汗水擦干,以免着凉导致症状加重;头晕和头痛的患者注意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不要过度紧张;有恶心呕吐表现的患者给予清淡的饮食,嘱咐患者多饮水;出现全身荨麻疹或者瘙痒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在进行抗过敏治疗的同时还应当做好皮肤护理,对指甲进行修剪,嘱咐患者不要抓挠瘙痒的部位,以免造成皮肤破损引发感染。正当严重的情况下使用消毒棉签进行擦拭、涂抹炉甘石水进行干预,不要使用热水和肥皂等沐浴剂洗澡,外出做好保暖和防晒工作,以免导致瘙痒加重。口服苯海拉明干预,出现喘息以及全身严重荨麻疹的接种者予以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治疗,每次0.1~0.5 mL,或者静脉滴注浓度为10%的葡萄糖酸钙,缓解血管神经性水肿[4]。此外还有接种者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嘱咐接种者积极协助医生进行检查,判断是否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急性感染,衣原体、丝虫病等造成的慢性感染,抑或是血清病、坏死性增生性淋巴结等疾病,症状较轻的情况下按医嘱吩咐患者对症治疗。
(3)心理护理:在被动物咬伤之后大多数人会出现焦虑、紧张和恐惧等表现,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对于狂犬病的认知不够,存在较多的误区,很多伤者认为狂犬病是一种不治之症,害怕注射疫苗之后仍然不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或者有伤者对于狂犬病的重视不够,认为疫苗注射一次之后就可以,出现拒绝接种或是断断续续接种的情况,无法完成接种工作,从而对免疫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加强伤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当耐心地向伤者解释动物抓伤、咬伤之后按期接种狂犬病疫苗的目的和意义,说明注射疫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告知伤者注射疫苗之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密切,同时与疫苗中的附加物等相关,因此,接种前后都应当嘱咐接种者多喝水,促进大小便排泄,有利于减轻不良反应;同时告知接种者不良反应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很好地预防和干预,及时处理可以完全消除,进而打消接种者的担忧和疑虑,降低接种者压力,树立正确的治疗信心,使其保持积极态度接种疫苗。
(4)接种之后的护理干预:接种之后去棉签按压2 min,在观察室停留30 min,避免对注射部位进行抓挠,以免造成继发性感染。告知接种者在回家之后多休息,整个注射阶段不要饮浓茶、酒,不要抽烟或者食用海鲜。
2 结果
450例接种者中出现33例不良反应接种者,占7.33%;出现局部红肿、发热、头痛、四肢乏力等不良反应的接种者有22例、出现发热和头晕的接种者10例、关节疼痛、肌肉疼痛以及胃肠功能紊乱的接种者有3例、出现淋巴结肿大的接种者1例,出现,另外有1例患者出现严重的全身荨麻疹。最终大部分接种者产生免疫效果,有2例为抗体阴性,对这2例患者进行加强注射之后抗体阳性,通过对接种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均完成接种产生抗体,未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分析33例不良反应接种者的一般资料,其中15例接种者是2~12岁之间的儿童,10例为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同时发现,不良反应在前几次注射中,随着注射次数的增加,接种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下降。
3 讨论
狂犬病是一种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极大危害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一般都认为只有被狂犬咬伤之后才会被感染,但是家猫、狐狸、蝙蝠、臭鼬等动物均可能被传染患病。被感染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之后,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到体内,少见由人体传染到人体的案例,不及时治疗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就当前的医疗技术而言,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方式[5]。随着宠物犬的增多,接种狂犬病疫苗的人也逐渐增加,疫苗引发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人体来说,狂犬病疫苗作为抗原属于一种异物,接种到机体之后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定的保护力,但是受到疫苗生物学特性、接种者个体的健康情况、过敏史、精神隐身以及免疫功能等因素的影响,会有少数的患者会发生不良反应。根据该研究中得到的结果,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2~10岁以及55岁以上的人群中。主要原因在于儿童患者的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均未发育完成,机体对于体温等调控机制异常,因此在注射狂犬病疫苗之后非常容易出现发热、荨麻疹等不良反应;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退化,且大多数合并有其他的慢性疾病,器官组织无法发挥出正常的功能,因此也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在接种疫苗之后,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感受,及时发现异常并予以处理;此外,还可以发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少,说明每一次注射都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但是首次注射的可能性更高,因此需要加强防范;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局部不良反应,例如疼痛、红肿、硬结等,淋巴结肿大及荨麻疹等发生率较低,因此,临床中建议采用交替注射的方法干预,在不同手臂三角肌位置交替进针,每一次接种都更换部位,有利于减少局部反应的发生。此外,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注射,减少由于操作不当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总而言之,狂犬病属于危害极大的国家乙类传染病,其潜伏期可长可短,病死率几乎为100%,是一种可防而不可治的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狂犬病注射后不良反应可能引发接种者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对疗效产生影响,因此,护士一定要加强对于不良反应的护理,促进接种者的身心健康、保证接种的持续性,从而提高免疫成功率。
[1]黄庆楣,梁业勤,庞书燕,等.狂犬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68例观察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9):1399-1401.
[2]苏颖,唐伟,马艳,等.苏州市相城区某镇狂犬疫苗接种情况与犬伤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0):1584-1585.
[3]刘晓彬,胡萍,王莉,等.狂犬疫苗接种五针与2-1-1四针免疫程序的对比观察[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2,27(4):233-234.
[4]李春玲,马俊清,昝润娜,等.护理干预对预防接种狂犬疫苗不良反应的效果评价[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5,9(10):755-756.
[5]周前富.狂犬暴露人群接种和未接种狂苗血清IgG抗体检测结果[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4):693-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