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应用
2015-01-26白洁
【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及螺旋CT检查对GIST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31例,13例行螺旋CT平扫,1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31例GIST患者,发生在胃的15例,十二指肠6例,小肠4例,结肠及直肠4例,肠系膜2例。结论 CT影像能准确的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密度、肿瘤的血管分布、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良恶性的鉴别也有一定的意义。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01.033
作者单位:112000 铁岭市中心医院导管室
Multi 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Apply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BAI Jie Tieling city center hospital,Teiling 11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nd study of value about multilice spiral CT diagnosis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s confirmed by surgery pathology of 31patients with astrointestinal stromal leave. Results 31 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in stomach15cases、4small intestine、4cases in colon 、2cases of mesenterium. Conclusion CT imaging can disply the size and location of tumor accurate dens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mor blood vesels distributed in the surrounding tissure also have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the differential dia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Key words】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Helical CT,Tomography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消化道梗阻、肠穿孔,较小者无症状。收集31例在我院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对其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提高GIST诊断准确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本组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40~73岁。有4例无症状在检查中无意发现。腹胀10例,腹部间断性疼痛9例,消化道出血7例,腹部包块8例,消化道梗阻3例,腹水4例。
1.2 方法
检查前空腹8 h以上,饮水1500 ml,扫描前20 min,肌注山莨菪碱20 mg,再饮水500 ml。采用Philips 64排螺旋CT机,患者仰卧位,扫描全腹。增强者再经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剂量70~85 ml,快速团注2.5 ml/s,注射后于30 s、60 s、3 min行3期扫描,标准算法重建,所得原始数据再进行间隔为1 mm的二次重建,然后将二次重建的图像传送到CT工作站进行分析。
2 结果
31例GIST患者,发生在胃的15例,十二指肠6例,小肠4例,结肠及直肠4例,肠系膜2例。向腔内生长者8例,腔外生长者16例,腔内外生长者7例。其中良性13例,恶性18例,大小1.8~29 cm。良性者肿瘤均为类圆形,边界清晰,体积较小,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最小者直径约为1.8 cm,以胰腺炎症状来诊,进行CT检查时发现胃间质瘤,肿瘤向腔外生长。一例在肺CT体检中发现,胃内见直径约为2.2 cm的类圆形病变,大部分为钙化密度,当时考虑胃石;3个月后复查CT发现,病变与胃壁位置固定,行手术治疗后,病理为间质瘤。恶性肿瘤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体积较大,大部分为不均匀密度,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其中13例可见液化坏死区,4例坏死区内见气体密度。
3 讨论
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GIST的概念 [1],GIST肿瘤细胞与Cajal间质细胞相似,均有CD 117(络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CD 34(骨髓干细胞抗原)表达阳性,故称为间质瘤。95%的GIST原发于胃肠道:胃60~70%,小肠20~30%,结直肠5%,食管<5% [2],其他部位如肠系膜、网膜的病变罕见。本组病例中,胃占48%,小肠32%,结直肠13%,其他6%。
3.1 病理生理
在人体标本中,GIST直径从1~2 cm到大于20 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长,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显微镜下70%的GIST呈现梭形细胞,20%为上皮样细胞。肿瘤间质常出现黏液样基质及玻璃样变性,甚至可出现钙化。GIST的免疫组织学的诊断特征是CD 117阳性,CD 117在GIST的细胞中广泛表达,CD 117的高灵敏性和特异性使得它一直是GIST的确诊指标 [3]。CD 34在间叶性肿瘤的表达有一定意义,在60%~70%的GIST中阳性,因此特异性不如CD 117。
3.2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肿瘤多以宽基底与胃肠道壁相连,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多向腔外生长,也可向腔内生长,或腔内外混合性生长,肿瘤可出现等或等低混杂密度,少见钙化,增强扫描,呈中、重度强化,坏死区无强化。当肿瘤坏死与胃肠道相通时,肿块内可见气体及胃内容物。一般认为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质相关,良性肿瘤多小于5 cm,密度均匀,边缘锐利,增强扫描,均匀中度强化,极少侵犯邻近器官。恶性肿瘤多大于6 cm,边界不清,与邻近器官粘连,呈浸润性生长,密度不均匀,中央易出现坏死、囊变、出血,增强CT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另外,可有腹腔积液,远处转移等相关征象。本组病例CT表现基本与上述情况相符。
有报道称发生于胃的间质瘤恶性程度较低 [4],而发生于消化道外的间质瘤恶性程度高,危险度较高 [5]。部分学者认为GIST是没有真正良性的,全部的GIST都应视为潜在恶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普遍认为,肿瘤的大小与CT表现和肿瘤的恶性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
3.3 与其他检查方式的比较
胃肠造影可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表现为胃或肠道内的充盈缺损,或粘膜的外压、移位、变形等,但对观察肿块与胃肠道的关系受到一定限制,尤其对腔外生长型的GIST。
内窥镜检查,可直观的显示GIST累及的粘膜情况及管腔改变,并可活检提取病理结果,但难以完整的显示病变情况及向外周的侵润,尤其对于胃肠粘膜完整者,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B超因肠道气体的干扰,对空腔器官显示不清。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提高,尤其是胃肠道超声造影技术和超声内镜技术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无临床表现、<5cm,甚至1~2 cm微小病灶被发现,但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MRI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内部组织学特征、血供情况等,但它扫描时间长,难以克服胃肠道蠕动的干扰,而且扫描范围有限。
CT检查便捷,扫描范围广,图像质量高,可观察肿块内部特点及血供情况,还可评估肿瘤的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同时可观察与周围邻近脏器的关系,远处淋巴结、脏器有无转移。CT检查弥补了胃肠造影剂内窥镜检查的不足,对病变的准确定位、良恶性的判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GIST的确诊还必须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支持,镜下大量梭形细胞分布、CD 117和CD 34检测阳性是本病诊断金标准。螺旋CT扫描,不仅定位快速、准确,而且密度分辨率高,能清楚显示瘤体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影像信息,尤其对向胃肠道外生长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的GIST更有意义。所以说,螺旋CT目前是GIST的一种重要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