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地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点分析——以宜兴市为例

2015-01-26王元元陈文召

中国水利 2015年18期
关键词:宜兴市宜兴水资源

王元元,韩 青,蔡 梅,陈 静,陈文召

(1.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利发展研究中心,200434,上海;2.江苏省宜兴市水利农机局,214206,宜兴)

江苏省南部地区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2013年,苏南地区人均GDP突破10万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化率超过70%,所有县(市)都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但是,“重开发、轻保护”的掠夺式用水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渐显现,如人水争地导致水面率递减,污水不达标排放导致水体污染严重,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水生态系统恶化等等。

“看父敬子”是中国的传统习惯。果然,大家几乎同时一愣怔,都停下手中的工作,把头扭向吴站长,仿佛第一次看到她。吴站长严厉而任性地走到马副县长面前:“马叔,我对你有意见!我来的时候,你不是答应保密的吗?”

2013年1月,水利部以《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2013年6月和9月,江苏省水利厅先后下发《关于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并推进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苏南地区10个县级市被列为试点城市,其中包括无锡的宜兴市。本文以宜兴市为例,探讨苏南地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点。

一、宜兴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思路

宜兴市地处江苏省西南端,境内河网密布,湖荡成群,城与水共生,是江南水乡的典型地区,是苏南地区城市的典型代表。

1.立足城市发展定位,探寻生态文明主脉

根据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宜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功能定位为:工业城市、生态旅游城市、商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陶瓷产业区、环保产业生产和服务基地。作为一个重要工业城市、陶瓷产业区,足够的水资源供给能力是基本保障;作为一个生态旅游城市,水清、水净、水美是必然要求;作为现代商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不断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是做好水资源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必经之路;作为环保产业生产和服务基地,形成并宣扬环境保护的理念是城市立身之本。因此,从水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宜兴城市建设的基本脉络应为保护水源、治理污染、优化生态、引进科技、宣传教育。

截至2012年年底,宜兴市拥有1个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2个省级开发区、1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城市化率61.82%,高于全国同期水平51%。2012年,宜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 085.9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7 168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4∶53.5∶42.1,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升至全国第四位,是名副其实的新兴新型城市。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环境条件下,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同时保有较高的经济竞争力是宜兴城市建设新阶段面临的重要挑战。

2.摸清城市发展之路,明晰水—产—城融合之道

宜兴市湖荡众多,水生生物生存的基底条件较好。但近年,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侵占水域现象时有发生,伴随而来的是湖荡群落内物种多样性下降,水生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尚需加强。

(1)高校教师数据意识与态度。在所调查的样本中,内蒙古17 所本科高校中教师使用数据解决问题的意识中,36.7%的教师数据意识较强;33.3%的教师对于数据意识没有概念,也从不留意身边数据;其余30%的高校教师偶尔关注周边数据,并将其应用教学实例中。在数据态度方面,考察教师使用数据的伦理道德方面,是否合理、安全地使用数据,并对所含隐私数据是否进行保护等方面,其中83.3%的高校教师选择从合法渠道买卖数据并保护隐私数据。

二、合理量化建设目标

近年,宜兴围绕“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三条线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和“河长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水环境治理成效初步显现,河湖生态修复稳步开展,水生态健康状况不断好转,规范化管理服务体系已现雏形,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分析,摸清基础和实际需求,提出合理的建设目标。

探讨公路桥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莫轻文,陈景丽(1-121)

1.供水保障能力仍然不足

随着油车水库原水管道工程及氿滨水厂10万m3常规扩建工程全面竣工,宜兴市初步形成“双源双线”供水格局。但横山水库作为宜兴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遇干旱少雨季,特别是夏季高温枯水期,水库水位下降,进入限制供水期,优质水源十分紧缺,需依靠西氿备用水源地满足用水需求。但西氿水源地尚未实现达标建设,原水水质问题突出。南部丘陵区现有水库塘坝分布不均,提灌泵站配套不足,难以保障丘陵区农业灌溉用水安全。

宜兴的另一特色是水城。宜兴中心城区有西氿、团氿、东氿等3个浅水湖泊(俗称“三氿”)和城南河、南虹河、大溪河、太滆河、宜北河等5条主要河流;中心城区外的市域内河网密布,河道密度达到了2.3 km/km2,同时分布20多个湖荡、19座水库。北部平原区水产养殖业发达,拥有江苏省首个水产养殖物联网基地;南部山区生态基底良好,区内茶园、竹海遍布,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宜兴80%以上的供水任务由位于南部山区的横山水库承担。可见,宜兴城市发展与水息息相关,一方面利用水,靠水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保护水,依水生存,必须爱水、惜水、节水。

2.防洪除涝能力仍然偏低

自2017年8月“平安西江”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珠海海事局结合广东海事局开展的各项专项行动加强现场检查力度,扩大检查范围,重点核查船舶开展开航前自查情况、AIS及VHF开启情况、船舶进出港报告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7年7月至今系列行动现场出动执法人员2433人次,开展夜巡81次,巡查、值守时长累计超过2344小时,检查船舶5092艘次,依法查处违章违法船舶201艘次。通过“平安西江”专项行动结合系列行动的开展,船舶违章违法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遏制和震慑,辖区水上通航秩序保持了良好态势。

3.水质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性扭转

宜兴市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单位产值的排放强度有所下降,境内水环境明显好转。但随着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污染排放总量仍然大于水体纳污能力。根据《无锡市水功能区水质年报(2012年)》,宜兴市域有省重点水功能区10个,达标率仅10%。同时,宜兴市上游来水水质较差,入河湖污染物总量控制难度大,从而加大了宜兴市水环境治理难度,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4.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任重道远

宜兴以陶瓷业著称。境内交通便利的水路,给宜兴陶瓷产品的外运销售带来了天然条件,从而推动了宜兴陶瓷业的兴盛。

5.现代水文化未得到足够重视

围绕宜兴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着力构建“一轴一带、两片多点”的水生态系统总体布局,建成山、库、氿、湖、河、城相融合的“东方水城”。一轴,即由南溪河、西氿、团氿、宜城六河、大溪河、东氿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三氿城市水生态健康主轴;一带,即沿太湖渎港生态整治带作为宜兴东部重要的水生态屏障;两片,即南部丘陵水源涵养片和北部平原湿地修复片;多点,即以水源地保护与湿地修复、生态新城建设、清洁生产物联网构建、水土保持、非常规水源利用技术推广、美丽乡村示范点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多个重点工程。

6.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尚待有效落实

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水管理体制与机制尚未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河湖健康定期评估制度等均不健全,河湖管理体系有待完善;河湖及水利工程未实现全面有效管理,依法行政仍存在薄弱环节,执法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仍待加强;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缺乏,难以满足全市水利事业发展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城市发展战略,确定宜兴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总体目标:通过优化水资源供给格局、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化解水资源约束;通过开展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通过挖掘、保护、利用水文化,传播水生态理念,形成“氿美、水清、岸绿、民乐”的水生态文明新局面。

三、重点问题重点突破

宜兴市历来重视对有形、无形的水文化资源的保护、恢复、挖掘和继承,尤其是对古桥的保护。有关部门已系统修编了宜兴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划定了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范围等。但在现代水文化创造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传承融入“吴越文化”的理念不够,“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水文化建设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水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尚需深入。

宜兴市地处太湖流域湖西区的下游,承接大量上游地区客水汇入太湖,境内地势又南高北低,容易导致城区和中西部低洼圩区受到上游洪水与境内南部山洪双重夹击。目前,南部山区虽已建成了一些水库、塘坝等拦蓄工程,但枢纽控制性建筑物较少,调控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位于平原区的宜兴市中心城区仍是不设防区域,平均排涝模数2.64 m3/s/km2,低于区域平均排涝模数,城市防洪除涝能力亟待提升。

依据“东方水城”战略构想,以民生需求促进生态提升。以河湖保护与修复和水土保持为重点,结合宜兴水城特色,充分利用现有团氿、东氿及城区的河道,完善水系廊道,利用水对城市地形的有机划分,恢复生态净化功能,改善区域水生态条件,进一步提升生态宜居城市品质。

1.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以产业布局优化为契机,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特别是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生态化改造。开展点源、面源专项治理,推进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氮磷拦截等截污减排工程建设,深化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水体环境质量。

2.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

针对供水保障能力不足问题,在现有“横山水库为主,油车水库为辅”的双源互给供水格局的基础上,加强水源地清淤增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备用水源地建设,进一步优化供水格局。

在探索宜兴特色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过程中,结合宜兴特色,确定开展“美氿佳源醉新城,青山碧水惠百村”的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分别为:横山水库水源保护区、油车水库水源保护区、东氿生态新城、丁蜀蠡河陶文化古镇、太湖湖滨修复治理带、三氿五荡生态保护区、非常规水源利用示范工程、生态水产养殖示范工程、宜南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工程和水美乡村示范点。

受调查医务人员疫苗相关知识的日常获取途径(多选)主要有:社区教育(91人,53.2%),互联网/微信/QQ/微博(87人,50.9%),广播/电视(73人,42.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5人,32.2%),报纸/杂志/图书(55人,32.2%)。而最希望、最信任的疫苗相关知识获取途径均为社区教育 (60人,35.1%;75人,43.9%)。

广州地铁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同济大学等研究机构正在对“系统修”维修集约范式开展理论探索和工程应用研究,为该集约范式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撑。

3.构建水文化体系

依托宜兴特有的基底、禀赋,创新生态发展、文化发展和旅游发展的新路径,积极推进以保护珍贵水文化遗产、建设水文化景观带、开展水情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水文化体系构建。重点挖掘蠡河、南溪河等河道历史,建立水文化遗产数据库,开展丁蜀蠡河水环境整治,开发新的水文化旅游点,并在诸多陶文化旅游点增设水与陶的融合历史宣传板块,利用“中国陶都”的城市名片,宣传“爱水、节水、惜水”的水文化,营造“临水、亲水、乐水、智水”的宜兴旅游新形象。

4.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以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强化依法治水,加强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推动建立水资源督察制度,切实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加强用水计划管理,严格用水总量控制与用水定额管理,建立河湖纳污总量控制,协调水资源“取水、供水、排水、治污”关系,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新局面。

四、讨论与思考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将建设任务量化就是重要举措,例如江苏省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出台了试点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大纲和指标体系及其测评办法,对于建设任务的考核落实十分必要。但由于不同城市间存在历史、沿革、产业结构等各方面的差异,仅依靠指标体系的量化来评判城市的发展状况并不全然客观。因此,作者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目标下,必须警惕以量化竞争带来的“标本”风险,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各个城市的多元性格,打造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1]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4).

[2]谷树忠,等.水安全:内涵、问题与方略[J].中国水利,2014(10).

[3]陈雷.新时期治水兴水的科学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4(15).

[4]宜兴史志办公室.宜兴年鉴(2013)[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

[5]唐克旺.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水利,2013(15).

猜你喜欢

宜兴市宜兴水资源
宜兴市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跑出抗疫“加速度”
“执法+审计+专家”宜兴市探索审计式安全检查新模式
水资源(部级优课)
宜兴市探索“双盲”应急演练提升实战效能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