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任方圆 厚德如霖泽九州——浅析谭盾《水乐》的音乐特征及文化价值
2015-01-26张宇
张 宇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453007,新乡)
一、谭盾与《水乐》
谭盾,湖南籍作曲家、指挥家。作为中国先锋音乐的代表人物,其音乐以创新著称,跨越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界限。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自然界是没有音乐的,然而自然界中又存在着各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声音,比如流水声、呼喊声、风声、鸟鸣声等等,虽然这些在生活中只能称得上是“声响”,但是将这些“声响”通过不同的手段组合起来产生的却是美妙的音乐。20世纪80年代末,受美国著名作曲家约翰·凯奇偶然音乐的影响,谭盾萌生了“有机音乐”的念头,把生活中常见的、客观存在的实物创造出的非同寻常的活力——发出的声音,创作成音乐的旋律,使其在音响上多以表现为不和谐、尖锐的效果,试图让观众通过新的方式去体验生活中的音乐元素。这种在艺术表现过程中追求物质的本质的手法,改变了交响乐原本的面貌。在谭盾的音乐里时常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比如湖南的“巫傩文化”等,令这些传统文化因素与自然之声相结合,呈现给世界的就是一种别样的东方音乐。
谭盾把这部有机音乐比喻成“大自然的眼泪”。他力求把音乐做成“听得到的颜色、看得见的声音”。他的有机音乐三部曲(也称环保三部曲)《水乐》《纸乐》《陶乐》就是通过创作理念、传达载体以及作品意境三方面的表现,展示了他力图通过音乐来表达天地同和、物我同在的艺术境界。谭盾有机音乐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几步:首先要做的是到大自然中寻找音乐材料,然后把精心筛选的材料经过反复聆听和构思融入音乐中,最后将完整的作品展示给观众,不仅给人视觉上的冲突,还力求在精神层面发人深思。如为了探索收集更多的水声,谭盾曾包下整座游泳馆,录下运动员在水中发出的声响,一次次地探索录制最为理想的水声效果。
谭盾的《水乐》由四部分组成,即引子——“大自然的眼泪”(自由的广板)、神秘的慢板、歌奏的行板、激情的快板。在《水乐》演奏过程中,最常见的乐器就是万物之源的 “水”——舞台上摆放的是各种盛水的容器,演员手里拨弄的也是水……你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场景:舞台上,四面环绕的特殊乐器是半透明的水盆,演员演奏使用的乐器是透明的水鼓、摇水器、水锣、水音琴以及漂浮在水中的木制碗等等,乐手时而用手轻划水面,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演奏出丰富玄妙的旋律,时而用透明器皿有节奏地拍打水面或击打水中乐器,用水音琴在水里拉奏发出各种奇特声音,时而将水锣置于水中有节奏地敲击,与管弦乐队呼应奏出富有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色彩的音响效果。演奏过程中,交响乐团独特的伴奏与美妙的水声相得益彰,体现出谭盾将东西方音乐巧妙融合的创作技法。音乐结束时,乐手将一个个透明器皿置入大水盆中,忽而高抬双臂,器皿中的水霎时间如瀑布般倾斜而下,此时音乐戛然而止,演奏音乐与真实自然水声相交融,带给人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受。
二、谭盾《水乐》的音乐特征
1.浓郁的巫文化色彩
谭盾的音乐中不时地会出现光怪陆离的音乐形象,这源于家乡风俗在他童年生活中打下的烙印。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茅冲,特殊的自然环境、贫困的经济环境以及较为宽松的人文环境形成了这里特有的巫楚文化。在当地人意识中,天地之间、神鬼人之间都有着不可思议的关系,万物有灵观念和多神论观念非常浓郁。新晃侗族自治县的傩戏“咚咚推”是巫傩文化的早期产物,被专家一致认定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它的产生是由于在插秧季节常常遭遇天旱,人们习惯跳起“咚咚推”来祈雨。表演时不需要很多观众,老人们在院子南端摆上八仙桌,将傩戏面具靠墙摆放,再摆上傩公傩母的雕像,同时呈上香炉及贡品。“咚咚推”演出时,演员手执各自的面具,恭请傩神到场,方才开演。其中有出戏名曰《关云长疗伤》,传说这是求雨必演的节目,只要关公执刀起舞,天边就会乌云密布,继而下起倾盆大雨。由此可见,“傩”作为中国原始宗教信仰阶段所推崇的文化艺术形式,深深影响着湘西人民的生活。谭盾的幼时生活就与这种神秘文化关系密切,儿时外婆所哼唱的禅宗音乐元素、当地神秘的巫傩文化,这些都在谭盾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他把这种烙印称为“恋母情结”,认为这种文化才是中国音乐立足世界的本质,是超越西洋作曲技法之外的神秘力量。因此,谭盾在创作过程中,这种充满了神秘色彩、带有“鬼魅之气”的音乐元素一直是他所追寻的。《水乐》中虽然没有具体表现巫傩文化,但是音乐起始部分就以水琴演奏与管弦乐队交错而发,令整首作品中充斥着神秘的鬼魅之气。
2.《水乐》之中西合璧
节奏是乐曲的生命,谭盾的《水乐》大量运用了中国戏曲音乐中的散拍子和混合拍子,还将湘西《打溜子》中的《八哥嬉水》音乐元素融入其中。第一乐章“大自然的眼泪”中,与传统管弦乐曲不同的是,音乐回旋于水琴声和管弦乐中,节奏特征并不明显,既散发着浓郁的金属气息,又好似在酝酿着大地复苏的画面,鱼跃鸟飞、追逐嬉戏,而那一滴滴的水声又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雨季的屋檐下;“神秘的慢板”中出现了约翰·凯奇《4′33″》的音乐素材,音乐陷入一片寂静,随后水声响起,加之中国传统乐器——铜锣的轻颤,音乐在细微中流动,随后三个乐手用玻璃杯、手指、管子等在水里有节奏地拍打,弦乐队在这种节奏背后穿插,此起彼伏,此时的我们仿佛置身于奔流的江河之上,船夫颇有节奏地喊着号子,激流勇进;“歌唱的行板”中,水声更加明快,演奏形式多样,拍打、泼洒、撞击、震动等发出的音响更加丰富,小提琴线条纤细流动,像是秋日里簌簌的雨声,打得芭蕉铮铮脆响,这种颇具中国传统韵味的旋律又像是山中劳作人们的呐喊声,但其中所夹杂的不协调的音响就好像一道闪电,又把听众从原始中拉回到现代生活;“激情的快板”中不同特色打击乐器的出现使其显得音乐更加跳跃、富有生气,时而柔和明快如春日清爽的雨滴,晶莹剔透滋润万物,时而铿锵有力如夏日热烈的雨水,洗涤着心灵的烦闷与焦躁。
值得一提的是,《水乐》既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起、开、合、鱼肚白”的章法,又有西方曲式结构可循,音乐中不乏中国民族旋律,朴素中弥漫着现代音乐气息。乐队中的大提琴在演奏时运用了中国式滑音及颇具坠胡特色的悬腕揉弦,赋予了这件乐器别样的“中国风味”。因此,整部作品是在用西洋的作曲技法表现中国传统的音乐形态和文化思维。
三、谭盾与“水”的不解之缘
谭盾在追寻一种富有自然生态气息的音乐,在他看来正是因为自然中的声音贴近生活,所以才能打动人们。《水乐》是谭盾有机音乐三部曲中最早的一部,它的创作起源于谭盾对儿时的回忆:孩童时期的生活以水为伴、枕水而居,无论是居家生活还是玩耍嬉戏都在水边,水像母亲一样滋养着他的童年,因此在他的回忆中没有水就没有童年生活;读中学时痴迷作家沈从文,而沈先生的诸多作品都充斥着浓郁的“水”情结,水的坚韧、柔美、纯净、刚健都激发着他的想象力,触动着他的灵感,因此雨水、河水、大海都为他所喜爱和推崇。同样生长于湖南的谭盾也深有同感。谭盾在妻子怀孕期间陪伴其去医院做超声波检查时,看到了显示屏上胎儿躺在羊水中的情形,灵感瞬间迸发:原来生命的最初时候,听到的就是水声!真正让谭盾对“水”产生深思的还有一位犹太老人对水的领悟。这位老人喜欢整日看海,谭盾好奇他的耐心,结果老人说道:“陆地可以分割,但水却无法割断。涌到这里的水,可能是从非洲流过来的,也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老人充满哲学思辨的解释让谭盾恍然大悟,音乐、文化是可以像水一样融合的。
在谭盾眼里,水是全世界最长的琴弦,把全世界的人和全世界的水连在了一起。“不管是圣经的创世纪,还是水族文化的亮丽历史,都说明了我们是从水中产生的,(包括)智慧、生命和我们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对谭盾 《水乐》的评价是“世界上有着许多种语言,音乐是世界上共通的语言。谭盾用他的双手演奏水乐,完全不用解释,就可以让大家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正因如此,2010年2月贵州省三都县盛情邀请谭盾作为中国水族文化全球宣传推广大使,向世界推广中国水族文化。
中国的“水”文化历史悠久,可以称之为人类文化的母体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里,水的含义广泛,除了代表我们日常用水之外,还可以表示附加的费用、洗涤的次数等等,它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饮用、灌溉、舟楫之利,还在精神、文化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实上,不仅仅是谭盾、沈从文这样的艺术家、文学家对“水”情有独钟,在中国历史上,从老子的“上善若水”到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冼星海的《保卫黄河》,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无不与“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四、追本溯源——中国“水”文化内涵
有人说过:“河道里流淌的不是水,而是墨汁”。文化是人类活动所特有的产物,没有文化就不会有社会文明。在中国,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中华文明之源,它容纳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奇葩。在历史长河中,人们与水的关系日益紧密,以水为载体产生的文化也越来越深刻、广博。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把人类的一切品德修养都涵盖在水的不同形态中,人的道德、礼义、仁爱、智慧、勇敢、胸怀、公正、意志等都在水中得到相应的体现,在水的哲理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水文化。
1.水滴石穿——坚韧不拔的品性
中国有句俗语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传统意义中这句俗语似乎是以水来讽刺不求上进的人,然而换位思考你会发现,“水”虽流向低处、姿态低下,但是只有它才怀着执着的信念去追求,遵循其应有的渠道,如九曲黄河般历经重重阻隔、越过关山重叠,百转千回后方汇入东海。这是水善居下流的谦卑与执着。
水具有顽强、坚韧的意志。“水滴石穿”通常用来比喻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把艰难的事情做成。相较于“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类成语,“滴水穿石”的形象画面强化的是“水”与“石”之间强烈的对比和冲击,“水”表面上看是柔若无骨、任人方圆,但它自由、无形的形态又决定了其任性自在、无拘无束,“水”与“石”的对比传递给人们的是无论我们的力量强壮与微弱、对手强大还是渺小,只要有足够的信念和毅力就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2.智者乐水——海纳百川的特质
世间万物无不体现着两种状态——动与静,较之于山的沉稳凝重,水则格外富有生机。水的灵动万变,恰好体现出事物的运动特征。孔子所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即是说富于仁德的人善于遵循社会道义,行事稳重,如高山一般泰然自若;而富于智慧的人对事物的特征和规律有深刻的领悟,能够灵活变通、因势利导,跟水流的特征相似,因此更喜爱观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的是水的包容性、亲和力、凝聚力。无论是汹涌的大海还是潺潺的小溪,都毫不偏袒地浸染万物,这是智者的公正与兼爱;水流经之处,万物得以繁衍生长,这是君子的仁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这是君子的智慧;飞流直下三千尺时毫不迟疑,这是君子的果敢;污浊之物融入水中,出来时光鲜洁净,这是君子的包容;水遇满则止,这是君子的原则与节制。
3.中庸之道——中正平和的态度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朱熹对中庸之道的解释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追其本源,中庸“本出自于水体中心线。水体中心线,是早期人类对水的认识,并以此为符,即上为过,下为不及。要顺其自然,适应规律就应‘无过无不及’。”“中”并非人们传统思维里的毫无立场、左右摇摆的处事方法,“庸”也非平庸,碌碌无为:“中,甲骨文作‘ ’或‘ ’皆为象形字,一目了然。以‘ ’而论,在下为‘不及’,在上为‘过’(儒家极讲究上下之别),紧贴中旬那条横直线,或简直‘人线合一’,才算‘执中’,才能得‘中庸’之道,再看‘ ’右为‘不及’,左为‘过’(远古崇左,书写时字直排,从右到左,‘左承’位于‘右相’之上),只有无过无不及的那条竖直线,才代表中,进而衍变为‘中庸’。”这正是孔子从水流中思辨出的哲学,以水的尺度衡量做人、做事的分寸,作为至高的仁德和智慧,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在于“适度”,教育人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醒人们及时进行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把自身修炼成为一名至仁、至善、至诚的理想人格。
4.上善若水——至善至仁的风格
对于水的认识,老子则有着比旁人更加深刻的见解,他认为水德接近于道,把水比作圣人。《老子·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也就是说,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相争,最善良的人恰如水一样,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无争的状态才最接近于道,善于选择居所、心灵善于保持宁静,待人接物广施仁义,说话守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发挥自身优势。行动善于择时机,以水的不争处世才能安然无过。
《老子·七十八章》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众人眼中,最柔弱的便是水了,但是水能够冲垮堤坝、击落岩石,正是因为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当今社会生活中,弘扬的正是这种正能量,甘愿做众人不愿做的事,并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以水滴石穿的精神去工作、生活,不固执己见、不过分偏执,看似消极无为,却能够练就以静制动、以少胜多的处世之法。
五、结 语
日常生活中时常弥漫着水声,而我们从未想过这种音色会被采纳为乐器,在音乐中充当主要媒介并向人们表达作曲家的意图。谭盾的《水乐》在西方的曲式框架中植入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中华传统文化,这种音色音乐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冲击,也引起了人们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新认识。老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在说明自然界的声音就是最美的声音,而谭盾创作的《水乐》从音乐美学角度看也不失为一种回归。他以“水”为乐器的演奏形式,将水的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时而如雨后甘霖一般清澈入耳,时而像奔腾的河水滔滔激荡人心,时而像河边嬉戏的女子轻盈跳跃,时而像飞瀑一般锐不可当,让听众在接受这种先锋音乐的同时发人深省。
水乃万物之源,滋养万物、孕育生命,水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哲学家们通常以水的柔和、仁义、包容、渊博、坚韧等品格形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水的流动、生生不息与中华民族所崇尚的“自强不息”“百折不屈”的民族精神一致,无论将水放置如何种容器,它永远能够展现出其最佳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APEC欢迎宴会上致辞时讲道:“2 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习近平以“上善若水”表达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仁德、包容,昭示着中华民族如水一样坚韧、包容、执着、奋进,终将汇入滔滔大海,走向伟大复兴!
[1]李扬.听谭盾《永恒的水》[J].人民音乐,2002(3).
[2]司马星.钟情于水族文化的音乐家谭盾[J].时代人物,2010(5).
[3]陈婧.谭盾与他的环保音乐[J].IT经理世界,2013(10).
[4]吕禹.不懂文化怎能治好水[N].绍兴日报,2008-10-09.
[5]潘杰.以水为师: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J].江苏社会科学,2007(6).
[6] 刘星.水与哲学思辨[J].治淮,1993(9).
[7]金迪.音乐与水文化[J].时代教育,2012(4).
[8]李蕾.谭盾音乐中的巫术色彩研究[D].山东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