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中小河道生态建设与管理实践
2015-01-26张春生
张春生
(北京市顺义区水务局,101300,顺义)
北京市顺义区在中小河道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治河理念,充分发挥河湖水系在生态、景观、城市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顺义新城滨水特色,将河道防洪、景观、生态有机结合,极大地恢复和改善了河道自然生态环境,满足了河道防洪、景观、水源生态等重要功能,实现了“宜弯则弯、宜宽则宽、有水则清、无水则绿、人水和谐”的景观要求,为顺义新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水环境。
一、基本情况
顺义区境内有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三大水系,市、区管河(渠)道31条,总长443 km。近年,在市水务局、区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顺义区加大了水系规划建设力度,先后投资18.8亿元对潮白河、龙道河、减河、七分干渠共计36.3 km河道实施了生态治理。目前河道已呈现出河清景美、功能健全的新景观。但受资金等因素影响,区域内箭杆河、方氏渠、蔡家河等中小河道尚未全面系统实施生态治理,导致多数中小河道存在以下问题:
1.河道治理标准较低
箭杆河、小中河、蔡家河等河道建设时间较早,加之多年未进行系统治理,与规划中的防洪排水要求相比,现有河道治理标准较低,亟待提高。例如:新城重要的防洪排水河道小中河,原河道治理标准为10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防洪,与规划提出的50年一遇洪水治理标准相距甚远。
2.河道防洪排水压力增加
在顺义新城建设区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水文下垫面条件随之改变,导致城市地表径流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小中河上段两岸现为基本农田,经水文计算,发生20年一遇洪水时海洪闸以上洪峰流量为89.4 m3/s;规划小中河上段左岸用地变成马坡、牛栏山组团建设用地后,发生20年一遇洪水时海洪闸以上洪峰流量为144 m3/s,流量增加了61%。洪峰流量的大幅度增加导致现状河道防洪排水压力加大。
3.水源不足,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地下水过量开采,水位急剧下降,加之逐年干旱,河湖自然补给源断绝,河道沿岸企事业单位环保意识淡薄,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大部分河道基本上是有河则干、有水则污。河道排污量远远超过其纳污能力,造成河道污染严重,水环境较差。
4.河道水系间连通性不够
顺义境内河道、沟渠较多,但因河道水系间缺乏连通,一方面导致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致使大量雨洪资源白白流失;另一方面制约了汛期防洪抢险调度的灵活性。
5.水利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随着国际会展、商务、物流等临空产业和汽车制造业的建设,顺义区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和区域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由于河道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水利建设进展缓慢,导致出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设施不全,河道淤积,堤防破损,拦河、穿堤建筑物老化,堤顶路面狭窄,无硬化路面,不利于防洪抢险,与顺义区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二、生态治河理念的实践
为进一步改善顺义区生态环境,提高新城整体景观品质,顺义区2013年启动了中小河道治理项目,计划利用3年时间,投资23.2亿元,分4个阶段对区域内箭杆河、小中河、方氏渠等8条中小河道实施生态治理,治理河道长度150 km。
顺义区在中小河道治理中摒弃传统治河理念,以“健康水系,美丽顺义”为目标,坚持生态治河。在确保实现防洪减灾能力的同时,积极提升生态治河景观效果,努力为市民创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空间。河道治理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和措施:
1.保留河道自然形态
根据不同河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区域发展要求,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案,合理布置河岸线,尽量保持原有河道的宽度,仅对不满足防洪要求的个别河段进行拓宽;对满足行洪要求但河岸不稳定的河段,重点进行护岸、护脚处理;对淤积河段,重点进行清淤、疏浚处理,河道整体布置做到宜弯则弯、宜宽则宽。对河道、岸边已有树木等植被进行保护,保留河道自然形态,为生物的多样性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根据河道不同区段进行功能定位。例如在小中河治理中充分考虑牛栏山、马坡、新城中心组团和机场组团的发展需要,小中河李史山首闸至东水西调闸(忻州营桥)为排水河道;东水西调闸至相各庄北桥、顺平路至李天路段为生态河道;相各庄北桥至草桥、海洪闸至顺平路段定位为防洪、排水、景观河道。
2.构建生态型河道
中小河道行洪断面在满足防洪标准的前提下,按照防洪排水兼生态景观功能的原则进行布置,大多采取梯形或复式断面。常水位以下采用挡墙或铅丝石笼等结构形式进行护脚、护底。常水位以上采取混凝土生态砖、生态袋、低矮灌木、草皮等进行护砌。例如:小中河河岸生态护砌中为防止水流冲刷主槽边坡,部分河段主槽边坡采用生态墙壁砖、山石护岸、SG生态砌块等硬性护砌,护砌高度1.0~1.2 m,水平段铺设3 m宽高、0.5 m厚的镀锌铅丝石笼,局部种植本土易生长的草类,达到即防冲又美观的效果,与低矮灌木、草皮等生态护坡段共同形成绿带,美化河道及周边生态环境。
3.打造亲水型河道
为给周边居民提供亲水空间,实现人水和谐的建设目标,河道治理中使河岸单侧巡河路实现了贯通,对位于河东新区的箭杆河等部分河段修建景观节点、透水砖步道、人行桥等亲水景观设施。设施在满足自身基本功能以外,其外形构造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做到了一物一景。如人行桥施工不再用重型钢筋混凝土,而是改用仿木石构筑而成,外形或拱或平,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为居民创造了亲近水、观赏水的平台。
4.建设连通型河道
为有效解决水资源紧缺现状,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对部分河道支流及附近湖泊、坑塘统一进行生态治理,打造连通型河道。如金鸡河上段治理中将支流龙湾屯河、麻河、坑塘进行疏挖清淤,增加了蓄水面积,有效回补地下水资源,实现了主河道与支流、湖泊、坑塘等水系的连通。
5.全面提升水体质量
为减轻河道水体污染,提高水环境质量,河道排污口治理与中小河道治理同时启动。根据全区河道排污口分布及污水水质的特点,区、镇、企业联合投资6.3亿元,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排放与回用结合、建站与湿地结合的原则,将河道205处污水口分为8种类型进行治理。通过排污口的治理,有效降低了河道污染物总量和污染物浓度,为监测断面水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新建的污水处理站每年可产生约1058万t高品质的再生水,可就地排入河道后作为河道的生态补水水源,实现河道还清,全面提升河道生态水环境质量。
三、治理经验及实践体会
在中小河道治理工作中,顺义区通过抓投资、严建管,抓落实、明责任等措施,确保了河道治理工作扎实推进。主要体会是:
1.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为保证中小河道治理工作顺利实施,建立了由区长任指挥,主管副区长任副指挥,区发改委、财政局、规划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各单位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明确工作职责,密切配合,积极做好项目规划、资金筹措、技术服务等项工作,形成了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为中小河道治理工作提供了保障。
2.积极落实配套资金
顺义区中小河道治理工程投资23.2亿元,为确保资金足额及时到位,顺义区与市发改委、财政局、水务局等部门积极沟通、协调,除征地、拆迁、管线改移等资金由区政府自筹解决外,共争取市级配套资金约16.9亿元,为中小河道治理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减轻了区级财政压力。项目实施中对资金使用、拨付建立健全了严格、规范的管理程序,加强了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确保了资金的安全使用。
3.建立目标考核,明确管理责任
为确保中小河道治理工作顺利实施,早日发挥工程效益,中小河道治理工作被列为年底考核区政府的重要指标之一。区政府相关领导高度重视河道治理工作,对前期工作、资金筹措、建设管理等提出明确目标要求,落实责任,并就项目前期审批、建设进度、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提出严格的控制节点,并通过召开协调会、现场办公会、现场指导、检查等形式及时解决河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了工程顺利实施。
4.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严格履行中小河道治理基本建设程序,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和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工程、资金、人员安全。落实监督检查责任,建立监督检查责任制,加强河道治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通过随机抽查、专项检查、重点稽查、审计等形式,加大对前期工作、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和资金使用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顺义区中小河道治理工作启动实施以来,通过对河道实施疏挖清淤、水环境修复、绿化美化等措施,一是提高了河道行洪排水标准,保护了两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改善了河道水体质量,营造了人水和谐、环境优美的良好氛围,为居民休闲、娱乐创造了良好的滨水空间,区域整体形象和景观品质得到提升,周边土地得到增值,带动了顺义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环境。